赵胜杰,苑述友,靳 冬,冉晓龙
(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450000)
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急性、烈性、接触性传染病,以高热、口炎、胃炎、腹泻和肺炎为特征,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羚羊等小反刍动物,其中山羊最易感,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规定的须通报动物疫病, 在我国属于一类动物疫病[1-2]。 自2007 年西藏自治区暴发了我国首例小反刍兽疫疫情以来,在我国20 多个省市已有该疫情发生[3-4],但随着小反刍兽疫强制免疫措施的实行,目前该病已得到稳定控制。 为了解当前河南省羊群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水平, 本次调查对来自河南省2442 个场次的74558 份羊血清进行了小反刍兽疫抗体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时间、空间和群间分布分析。
按照《2019 年河南省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2019 年对来自河南省2441 个场次羊群的74558 份羊血清样品进行了小反刍兽疫抗体检测。
1.2.1 实验方法
抗体检测采用竞争ELISA 方法,试剂盒购自青岛立见诊断技术发展中心,实验室检测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2.2 数据分析
将检测结果录入Excel,分别按季节、区域和场点类别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描述。
本次调查共检测养殖场户和屠宰场2441 场次, 其中抗体合格率在70%以上的有2118 场次,场群合格率为86.77%;共检测样品74558 份,其中免疫抗体阳性样品61605 份,个体合格率为82.63%。
将检测结果按季节进行分布统计,结果显示:不同季节小反刍兽疫抗体个体合格率介于81.60%~83.66%之间,其中冬季个体合格率较高,秋季较低;场群合格率介于85.74%~88.82%之间,其中春季较高,秋季较低。2019 年不同季节河南省小反刍兽疫抗体检测情况见表1。
表1 2019 年不同季节河南省小反刍兽疫抗体检测情况
按地市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发现:河南省18 个地市抗体个体合格率均在70%以上,仅有1 个地市场群合格率低于70%。 按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和豫中5 个区域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同区域个体合格率介于75.47%~88.25%之间,场群合格率介于73.67%~95.05%之间;豫北地区个体合格率和场群合格率均为最低,豫东地区个体合格率和场群合格率均为最高。 2019年河南省不同区域小反刍兽疫抗体检测情况见表2。
表2 2019 年河南省不同区域小反刍兽疫抗体检测情况
将检测结果按种畜场、商品代养殖场、散养户和屠宰厂进行群间分布统计,结果显示:种畜场、商品代养殖场和屠宰厂抗体个体合格率均在80%以上,散养户抗体个体合格率为78.31%;不同场点场群合格率均在80%以上,相对其他场点,种畜场场群合格率偏低,为82.43%。 2019 年河南省不同类别场群小反刍兽疫抗体检测情况见表3。
表3 2019 年河南省不同类别场点小反刍兽疫抗体检测情况
从小反刍兽疫抗体时间分布情况来看,2019 年全年四季抗体个体合格率和场群合格率均在80%以上。 秋季抗体个体合格率和场群合格率均为最低, 这提示各地应加强秋季集中免疫工作,依据日常监测结果,结合本地实际开展羊群小反刍兽疫免疫工作。
从小反刍兽疫抗体空间分布情况来看,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和豫中5 个区域抗体个体合格率和场群合格率均在70%以上。 但18 个地市中,有1 个地市抗体场群合格率低于70%,提示该地应加强监测,及时补免,降低疫病发生风险。 豫北地区个体合格率和场群合格率均为最低, 这可能与豫北地区小规模养殖场户多,免疫密度偏低有关。
从小反刍兽疫抗体群间分布情况来看, 不同类别场点个体合格率和场群合格率均在70%以上。 散养户抗体个体合格率最低,可能与散养户生产管理水平低、免疫制度落实不到位有关。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种畜场场群合格率在80%以上,但与其他场点相比相对较低,存在可能发生和散播疫病的风险,应加大免疫力度并加强监测。
总体来看,2019 年河南省羊群小反刍兽疫抗体水平整体良好。 养殖场户可依据区域内不同季节抗体水平情况相应地调整免疫措施,同时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降低疫病发生风险,保障羊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