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文双 董熙远 艾继辉 靳镭
作者单位:430030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生殖医学中心
流产是妊娠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约20%。先兆流产是指妊娠28周前出现阴道出血和下腹痛,无妊娠组织排出,宫颈口未扩张,B超下可见胎心。多数患者经休息和治疗后可继续妊娠,约3%~16%的患者症状不断加剧,进展为流产。目前,血清生化指标可预测先兆流产进展为流产的风险[1]。糖类抗原125(CA125)是一种糖蛋白,最早发现于卵巢癌细胞,临床上常被用作卵巢癌的生物标志物。有研究显示,CA125可预测自然受孕的先兆流产患者的预后[2]。但是,CA125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人群中的效果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评估CA125对IVF-ET后先兆流产患者的预后的预测效果,并寻找合适的CA125切点值。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19年3月我院生殖医学科病房收治的IVF-ET后先兆流产患者191例。其中,继续妊娠组(因先兆流产入院,后续正常妊娠)122例、流产组(因先兆流产入院,后续进展为流产)69例。入组标准:IVF-ET后受孕者;孕6周早孕B超确定单胎妊娠,并可见胎心;≤12孕周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先兆流产症状,即阴道出血,伴或不伴有下腹痛,妇科检查宫颈口未扩张;入院后第一次B超提示胎心仍可见。排除标准:自然妊娠、诱导排卵和(或)人工授精者;因遗传性疾病、反复性流产等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的患者;患有子宫畸形、宫颈机能不全、阴道纵膈等生殖道畸形;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肿瘤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或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合并妊娠者。
1.2 研究方法 患者入院后维持黄体支持治疗不变,并给予保胎治疗:间苯三酚(商品名:艾朴,湖北午时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品)80 mg持续静脉缓慢滴注。B超检查:孕≤12周的早孕超声检查均采用经阴道B超[型号:Prosound 6,日立阿洛卡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产品]。B超检测的指标主要包括孕囊、卵黄囊、胚芽、顶臀径、胎心率,是否存在宫腔内积血等。患者入院后即进行CA125、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测,血CA125的检测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CA125试剂盒为美国雅培公司产品)。所有患者均随访至终止妊娠或流产。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各指标的预测效果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继续妊娠组和流产组一般情况比较
表2 继续妊娠和流产患者妊娠相关指标的比较
2.1 两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两组之间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基础FSH水平、AMH水平和AFC均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妊娠相关指标的比较 继续妊娠组和流产组患者的孕周、阴道出血时间、胎心率、血D-D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流产组患者的血CA125水平高于继续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3 各指标预测先兆流产预后的ROC曲线分析
2.3 各指标预测效果的比较 采用ROC曲线评估各指标预测IVF后先兆流产患者预后的能力,D-D和FHR的预测效果均较差,ROC曲线下面积(AUC)显示分别为0.52(95% CI:0.43~0.60)和0.54(95% CI:0.46~0.63)。CA125的预测效果较好,切点值为37.5 U/mL,敏感性为95.9%,特异性60.1%,Youden指数为0.56,AUC为0.86(95% CI:0.81~0.92)。CA125联合FHR的预测能力也较好,AUC为0.86(95% CI:0.81~0.92),但其预测能力较单一使用CA125无明显提高。见表3、图1。
图1 各指标预测先兆流产预后的ROC曲线分析
既往研究对多种临床指标的预测价值进行了评估,主要包括超声指标(如孕囊大小、顶臀径、胎心率等)和生化指标(如hCG、孕激素、雌激素、PAPP-A、CRP等),其中多数指标的预测效果并不理想。超声检查对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胎心率低(<110 bpm)的患者进展为流产的风险较高,其敏感度为68.4%,特异度为97.8%[3-4]。但是,敏感性较低的指标不易早期识别流产的高危人群,容易造成漏诊。此外,反复的B超检查过程繁琐,增加了患者的负担,且经阴道B超操作可能诱发或加剧阴道出血。孕激素可抑制缩宫素介导的子宫平滑肌收缩和前列腺素释放。既往研究显示,孕激素对妊娠结局有一定的预测作用[5]。但是,IVF-ET后的患者均常规使用外源性孕激素进行黄体支持,干扰了血孕激素的测定,故孕激素不适用于对IVF-ET人群的预测。本研究显示,CA125的预测效果较好,其敏感性可达95.9%。
CA125最早发现于卵巢癌细胞,故CA125常被用作卵巢癌的生物标志物。除卵巢癌外,其他生理或病理过程也可导致血CA125升高,如月经来潮、妊娠、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膜炎等[6]。既往研究显示,CA125能够有效预测先兆流产患者的预后,其灵敏度约90%,特异度约88%。先兆流产的患者中,最终发展为流产的患者的血CA125水平显著高于继续妊娠的患者[7]。但是,CA125能否适用于IVF-ET人群尚缺乏临床证据。此外,既往研究均未使用保胎治疗,而目前我国的先兆流产患者常规使用保胎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流产的患者血CA125水平高于继续妊娠的患者。所以,对于IVF后的先兆流产患者,血CA125水平较高提示后续进展为流产的风险较高,应建议患者注意动态监测,如择期复查B超或CA125。必要时尽早进行保胎治疗。
胚胎着床后,内细胞团逐渐发育为胎儿部分;滋养细胞分化为两层,内层为细胞滋养细胞,外层为合体滋养细胞。滋养细胞侵入子宫内膜,逐渐发育成绒毛膜,与底蜕膜共同构成胎盘。妊娠早期,CA125在绒毛膜和蜕膜中的表达水平较高,而在羊膜和滋养细胞中表达量很低。因母胎屏障的存在,孕妇血清中CA125的含量一般很低。先兆流产患者的滋养细胞与绒毛膜、蜕膜之间发生剥离,局部出现创面,蜕膜小血管破裂,CA125即可进入母体血液,导致血清CA125水平升高[8-9]。继续妊娠和流产的患者血CA125水平存在差异,可能的机制是:继续妊娠者的胚胎活性较好,滋养细胞、绒毛膜和蜕膜可以继续增生,及时修复创面,阴道出血减少或停止,妊娠可继续进行。开放的蜕膜小动脉及时闭合,故绒毛膜和蜕膜细胞中的CA125释放入血的量有限。而流产者的胚胎活性较差,滋养细胞坏死,与绒毛膜、底蜕膜间的剥离面逐渐增大,蜕膜小动脉持续开放,大量CA125进入母体血液,导致血CA125水平较高。
本研究验证了CA125对于IVF-ET后先兆流产患者的预后的预测价值。但是,CA125在临床应用中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多种疾病也会导致血CA125上升,临床工作中使用CA125需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肿瘤和OHSS等。其次,CA125的切点值便于临床工作中对高危人群的甄别,但既往研究的结果均来自自然受孕人群,且报道不一。Fiegler等[10]的研究指出,CA125的切点值为43.1 U/mL,而卢青虎等[11]的研究则推荐切点值为28.3 U/mL。本研究的结果显示,IVFET后人群的CA125切点值为37.5 U/mL。最后,本研究的结果显示,CA125预测的敏感性为95.9%,与既往报道相近;而特异性为60.1%,低于既往研究报道的在自然受孕人群的特异性可达80%。所以,使用CA125预测可以有效甄别出流产的高危人群,但可能误诊率较自然受孕人群高,应结合临床症状、B超检查和/或其他生化指标帮助临床判断。
综上所述,CA125可有效预测IVF-ET后先兆流产患者的预后,CA125较高提示流产的风险较高,其切点值为37.5 U/mL。在临床使用时需注意排除基础疾病,并注意控制误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