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萍
(常州市金坛区人民医院康复科,江苏 常州 213200)
脑梗死也称缺血性卒中,中医学将其称为中风,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1],患病者以老年人为主要群体,极易引发失语、偏瘫等严重后遗症,危害健康。通常采用常规对症治疗,不仅如此,患者还需进行长期的康复治疗。如何在康复质量提升的同时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一直是临床研究中的一热点研究课题[2]。基于此,本文对部分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护理干预,分析其临床效果,具体如下。
将在我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收治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选取的60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所选取患者均对本次研究享有知情权并已签署同意书,皆为60岁及以上的脑梗死患者;患者无严重精神疾病,且无妊娠期妇女及孕妇。其中研究组患者由19例男性和11例女性组成,最大年龄69岁,最小年龄62岁,中位年龄(66.12±6.08)岁;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最大71岁,年龄最小63岁,中位年龄(67.04±7.96)岁,比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等一般基本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统计学意义不成立(P>0.05)。
对照组患者进行遵医嘱服药、健康教育以及定期回访等常规护理工作。研究组则以下几方面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护理干预。(1)良好环境。部分患者在脑梗死后遗症期间生活无法自理,严重者大小便失禁,故此,应时刻对其病房进行通风消毒,防止细菌滋生,引起感染,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干净的病房。(2)心理指导。进入到后遗症期的患者面对无法行走、口吃不清,甚至生活无法自理等障碍无论身心都需承受巨大打击。此时,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其心理感受,真诚交流,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温暖,多采用鼓励疗法,讲述成功案例,增强其康复信心。(3)锻炼吞咽功能。帮助患者取一个舒适的体位进行喂食,对于无法坐立的患者,可将其床头适当抬高,不要超过45°。引导患者想象吞咽食物的感觉,从而进行自主吞咽。饮食应多以流食为主,营养搭配,不可直接饮水,以免吞咽困难造成误吸,鼓励患者慢慢锻炼张闭口等吞咽动作。(4)语言练习。对于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来说最难莫过于口齿不清等语言方面的障碍。护理人员应在指导患者锻炼过程中逐渐消除其焦虑等负面情绪,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同样要注意的是,护理人员在与其交流时也要放慢语速,使患者能够听清口令完美配合护理人员。平时也可找一些报纸、大字报等简单刊物指导患者进行练习。
(1)以1个月为期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评分,其中主要包含情绪角色、社会功能、生理功能、活力及躯体健康等五方面,评分越高则代表生存质量越高。(2)疗效判定标准:可清晰吐字并具有明显意识,并进行正常生活和基础社交活动为显效;生活基本自理,口齿不清有所改善为有效;以上症状均无明显改善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以统计学软件SPSS 17.0为标准,其中生存质量评分等计量资料以(±s)的形式呈现,t检验;以率(%)的形式来表示计数资料并进行x2检验,当P<0.05,则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经过治疗后,结果如表1可见,研究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
组别 躯体健康 活力 生理功能 情绪角色 社会功能对照组 27.23±5.81 18.07±2.68 6.23±1.68 4.11±0.78 9.48±1.06实验组 16.68±3.49 15.06±2.07 4.18±1.10 3.04±0.67 4.34±1.04 t 8.5258 4.8685 5.5915 5.6996 18.9583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脑梗死作为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极高的临床常见疾病,由于脑部供血出现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部脑部细胞坏死,常见症状表现有突然昏厥、言语出现障碍以及半身不遂。严重者可并发肺部感染,引起肾功能障碍、心肺功能不全等从而致死,危害性极高。目前临床除注重其治疗外,也对患者后续如何有效进行康复锻炼展开研究[3]。早期锻炼的好坏对患者后续康复治疗具有重大意义,故此护理工作尤为重要。本研究对部分患者采用康复治疗护理干预,从病房环境、心理以及功能锻炼等多方面进行护理,成效显著。多项学术研究表明[4],在护理过程中,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心理方面需特别注意,适当给予患者鼓励和关心可有效提升整体护理效果,此观点在本研究中得到验证。根据研究数据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应用康复治疗护理干预的研究组整体治疗效果明显高于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且研究组患者的整体疗效最高可达到90%,且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