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扬洲
(连云港市东海县桃林中心卫生院 江苏 连云港 222334)
锁骨骨折手术治疗需要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因此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需要给予患者麻醉处理,神经阻滞是临床上麻醉处理的主要方式,由于锁骨位置特殊,连接颈部与肩部,所以在麻醉处理上,以臂丛阻滞麻醉较为常见[1]。为进一步提高麻醉处理效果,还可采用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为分析该麻醉处理措施的麻醉效果,以我院68 例锁骨骨折患者为对象进行分析,详细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7 年4 月—2019 年4 月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68 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4 例,研究组采用颈丛臂丛阻滞麻醉处理,对照组采用臂丛阻滞麻醉处理。研究组患者中,男性22 例,女性12 例,患者平均年龄(23.4±3.9)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4 例,女性10 例,患者平均年龄(23.2±4.1)岁。两组基础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
纳入标准:①全部患者皆入我院进行临床诊断,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锁骨骨折;②全部患者皆自愿接受手术治疗,对麻醉处理措施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全部患者皆符合麻醉适应证;④全部患者除锁骨骨折未合并其他部位骨折;⑤全部患者无其他严重病情影响;⑥全部患者无精神、意识障碍。
对照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处理。患者麻醉处理前协助保持平卧位,将头部向未骨折端偏斜,保持患者手臂与身体两侧紧贴,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2]。麻醉处理时,从患者骨折侧上肢臂丛肌间沟进行穿刺,进针至回抽血液时停止。麻醉给药以利多卡因、罗哌卡因为麻醉药物,由患者臂丛神经注射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20ml[3]。麻醉给药15min 后,对患者麻醉阻滞范围进行测试,确定患者无疼痛感觉、静脉血管扩张后,展开骨折固定术手术治疗。
研究组采用颈丛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前处理与对照组相同。麻醉处理上,以对患者颈部穿刺进针联合臂丛穿刺进针为措施。在颈部穿刺进针时,以颈部C4 横突处进针,臂丛穿刺进针时,以肌间沟穿刺进针,在进针后至回抽血液时停止进针。麻醉给药中,也给予药物利多卡因、罗哌卡因,颈丛深神经给药量为1% 利多卡因5m l,0.375%罗哌卡因5ml,后退针至颈部阔肌筋膜,颈丛浅神经给药量为1% 利多卡因12ml,0.375% 罗哌卡因12ml,采用混合注射方式给药[4]。臂丛神经给药量为1%利多卡因10ml。麻醉给药15min 后,行上述相同测试与手术措施。
麻醉效果评价[5]:①麻醉后无痛觉,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表示为优;②麻醉后有轻微不适,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略有波动但保持标准范围,表示为良;③麻醉后有明显不适,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波动超过标准范围,表示为差。麻醉效果优良率=优率+良率。
数据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麻醉效果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麻醉效果比较
研究组麻醉阻滞效果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麻醉阻滞效果比较(±s)
表2 麻醉阻滞效果比较(±s)
组别 例数 麻醉阻滞起效时间(min)麻醉阻滞完善时间(min)研究组 34 12.34±1.02 12.73±1.23对照组 34 14.38±1.89 14.89±1.76 5.539 5.866<0.05 <0.05 t P
锁骨骨折多发生于儿童或青壮年,多为外力作用造成锁骨的骨折或粉碎,在锁骨骨折患者临床表现上,以局部肿胀、皮下淤血、肢体功能受限等,临床上对锁骨骨折患者的治疗常采用支持性治疗,也可应用手术治疗方式。患者在临床手术治疗中,需要给予麻醉处理,在麻醉措施上,可以通过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进行麻醉处理,也可以采用颈丛臂丛阻滞麻醉措施进行麻醉处理[4]。
综上所述,颈丛臂丛阻滞麻醉优良率较高,且麻醉阻滞效果也较好,麻醉阻滞起效时间短,患者生命体征波动小,更有利于锁骨骨折患者临床手术治疗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