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以养正:涵育学生品格的教学实践

2020-07-03 02:48缪海华
内蒙古教育·理论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品格教育教育实践小学德育

缪海华

摘 要:品格教育比道德教育有更广阔的外延,为学校道德教育打开了一扇独特的窗。在品格教育中,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品格教育团体,选择合适的品格教育方式,培养学生批判性品格学习思维。品格教育,是关乎人发展的教育,是关乎人性发展的教育,最终指向的是学生美好的生活。

关键词:小学德育;品格教育;品格学习;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2C-0030-02

“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一词属于舶来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品格教育比道德教育有着更为广阔的外延。“蒙以养正,圣功也!”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强化品格教育有着比道德教育更为广泛、更为深刻、更为深远的意义。美国著名品格教育专家托马斯·里克纳认为,品格教育不仅包括品格知识,更包括道德体验与行为。实践证明,实施品格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品格教育,为学校道德教育打开了一扇独特的窗,开启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扇门。

一、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品格教育团体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氛围对品格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品格教育的基石。良好的班风、班貌是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品格教育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感、归属感和自我效能感。引导学生互动、合作、选择,培育学生友善、合作的意识,进而构建关怀型的班级文化氛围。

在小学低年级品格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比如物态的情境如教室布置、心理场域的营造如教学中的图片、声音、音视频等媒介的介入等以及精神的濡染如师生对话、交往等。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建立良好的品格教育团体。在这个团体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他或者她要引导学生的品格学习。在这个团体中,每一个成员都为品格学习作出贡献,教师对之进行激励、指导,从而助推团体的品格提升。

比如,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上《我们小点声》一课,笔者引导学生分小组展开角色扮演活动,如在电影院里旁若无人的叽叽喳喳、在病房中不顾其他病人的众声喧哗、在升国旗时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等。通过角色扮演,能让学生较为深刻地感受、体验到某些特定的场合保持安静的重要性、合理性。

这样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实践良好品格的机会,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品格认知,即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喧哗等不仅不文明,还扰乱了公共秩序。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群策群力、众筹众谋,逐步感受、体验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的影响、伤害,逐步学会了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逐步形成一种推己及人的良好品格。

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不只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在晨检、早自习、户外活动时实施。要拓宽品格教育渠道,挖掘品格教育资源,优化品格教育路径。在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倾向会逐渐地流露出来。通过品格教育,我们可以捕捉到学生的个性倾向、兴趣爱好等,而这些又是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的重要素材。

二、洞察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选择合适的品格教育方式

在这个社会中,品格教育的方向、效果等内容取决于教师的教学信念、期待。良好的品格教育通常以“人性向善”作为价值承若,它更多的是一种尊重、信任,而不是防范和责罚。教育的方向和效果更多地取决于我们的信念和期待。在品格教育中,肯定学生的精神自我、生命、需要的存在,是对学生生命的独特价值和尊严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人性中光明与正义的乐观的祈盼。这种期待,也就是人类学所谓的“教育的意向性”。良好的教育必定有一个价值预设:人性向善。基于这一价值而设,良好的品格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责罚。

在品格教育中,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从而选择合适的品格教育方式。在品格教育中,教师作“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有助于肯定学生的精神自我、精神生命与生命存在。比如,教学部编版二上《大家排排队》一课,在公共场合,“先来后到、排队不插队”体现一个人的品德。在品格教育中,笔者给学生创设了一些特殊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比如在排队的过程中看到其他人排队,我们应该怎样做?在排队过程中遇到了孕妇、残疾人、老年人等,我们应该怎样做?这种带有“模棱两可”“莫衷一是”的“两难性质”的情境,能切入学生的学习心理,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别人插队,我为什么不能?”“为什么我们排队了,还遭到别人的嘲笑?”“对于弱势群体,我们应该作出礼让吗?”。这些问题是学生内心真实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敏感的问题,是学生品格学习的根本心理诉求。通过对特殊情境问题的研讨,深化学生的品格认知。

将“人性本善”作为品格教育的价值预设,其根本目的在于导引出一条现实途径:通过对话的方式、深度研讨的方式澄清学生的认知。激活、唤醒、发掘、弘扬学生内心积极的、美好的、善良的、建设性的因素,从而引导学生构筑明丽的内心生活,建构坚实、丰富、光明的精神世界。在品格教育中,也只有将“人性本善”作为价值预设,我们才能对品格教育的结果作出光明、乐观的期待,才能建立起对学生品格教育的信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时,也才能不气急败坏、暴跳如雷,而是拥有一种包容、期待与平和的心态。

三、提升品格学习的自我效能,培养批判性品格学习思维

在品格教学中,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品格学习中的自我效能包括交际学习能力、问题解决与冲突管理能力等方面。品格教育,要致力于培育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一个具有良好品格并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公民,要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这种明辨是非的价值判断有助于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在面对压力、诱惑时能够知道应该怎样做。

比如,教学部编版二上《远亲不如近邻》,教师要致力于拓宽学生的视界,将学生的视野从自我、班级拓展、扩充到社区。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家庭和社区一样都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场域。对于邻里关系,学生有时是友好相处的纽带,有时是两个家庭发生争吵的导火索。在教学中,笔者运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作为楼上住户,你希望邻居怎样对待你?作为楼下住户,你希望邻居怎样对待你?如果邻居犯了错误,你准备怎样做?如果你的邻居触犯了法律,你准备怎么做?通过这样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品格认知,即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去对待别人。对于某些邻居的蛮不讲理,一方面要用道德感化他、濡染他,另一方面要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同理心,引导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从而提升学生品格学习的自我效能。

同时,让学生认识道德与法的差异性,将法治教育融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学生积极反省自我、审视自我。如此,他们才能站在他人视角看待、思考问题,从而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民主协商,在反思、内省、省察、批判中不断提升品格学习的自我效能。

在价值多元、价值相对主义盛行的当今社会,品格是学生安身、立身之本,也是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核心、灵魂、命脉。在学生的品格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教育。品格教育,是关乎人发展的教育,是关乎人性发展的教育,应当遵循生命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全方位地、健康地成长。品格教育,最终指向的是学生美好的、良善的、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陈芳舟.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实施状况及特点述评[J].教学研究,2016 ,(11) .

[2]陈卓.新加坡品格与公民教育教科书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7, (1) .

[3]琼·温克.批判教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4]张剑华.促进学生健康品性发展——苏州市第四中学品格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德育,2014,(2).

[5]张志峰.将品格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全过程[J]. 中国德育,2013,(8).

[6]张剑华,张志峰.品格教育:学校德育的必由之路[J]. 中国德育,2012,(20).

[7]马振,王雪姣. 国外中小学品格教育述评及启示[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4).

[8]胡玲.中美青少年品格教育的差异比较及其启示[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猜你喜欢
品格教育教育实践小学德育
21世纪美国品格教育改革再出发:走向课程为本
小班幼儿品格教育的渗透方法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思考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浅析
顶岗实习支教学生评价问题探究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