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性主义建筑类型学与新时代新农村的关联性

2020-07-03 02:48赵月溦李永昌
艺术科技 2020年13期
关键词:乡村建设传统元素

赵月溦 李永昌

摘 要:当代建筑学形态的表现纷繁复杂,在这个大发展大变革的社会背景下,有一种理性的探索思维在引导当下的潮流,这种对类型学设计理念的追求正影响当下的建筑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创新农村居住形式、注重农村生活体验,是当下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美好愿景。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建设,在这当中如何继承本土的地域文化、居住习俗,以及如何实现新农村与城市化的结合,其理论与实践正与当前时代下的新理性主义建筑类型学提出的传承与创新不谋而合。在乡村建设中,更好地运用专业的类型学理论对原本的民居进行新旧融合的规划,是改善乡村环境的重要举措。同时,由于时间的推移,类型学在不同层面上有了新的发展,找到更贴合乡村发展的形式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建筑类型学;新理性主义;乡村建设;传统元素;文村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3-0-04

1 新理性主义建筑类型学概念引入

1.1 建筑类型学

关于建筑类型学的概念,首先从类型的定义上来解释,“类”有种类、同类、分类、类别之意,表示许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综合。具有相同性质、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类别,称为“类型”[1]。现代意义上的解释,更加强调其方法论特征。类型不等同于模仿,而是意味着某一因素的观念,指导着我们创造出各不相同的作品,其中掺杂着每个人的情感和其对精神世界的表达。关于建筑类型学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充满争议和讨论,类型学原理在不同层面上影响着近现代的建筑活动。其中,类型学主要经历了原型类型学、范型类型学和第三类型学3个阶段。在第三类型学中,又以新理性主义为代表,这也标志着当代类型学的形成[2]。

1.2 新理性主义建筑类型学

作为第三种类型学的典型代表,新理性主义建筑类型学不再以外在的形式来表达类型学元素,而是以艺术形式为载体,在城市的背景下展开,凸显建筑类型学的本质。表达建筑的历史记忆、民俗生活、文化脉络是新理性在当代建筑类型学中美学及形式上的新诉求。

在新理性主义的身上还有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身影,它不再是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和材料工艺,而是用传统的、自然的或质朴的材料,结合新的工艺与结构构造,表达现代审美下的古典追求。新理性主义不仅希望传承过去的物质形式,而且试图建立历史与现代生活的纽带,从本质上改变了建筑的设计方法,并力图开发人本身以及周围环境的隐藏功能。它包含自然、环境、社会以及文化这些错综复杂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折中主义的影子。

而正是它的这种包容性与创新性,与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建设产生了微妙的关联性。如何保留乡村传统建筑文化以及满足对现有的美好生活物质文化的需求,是整个规划建设中的重点。在乡村建设中关于如何保留传统民居文化、建设新型居住建筑以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问题里,新理性主义类型学中折中主义的设计手法、理性剖析传统文化、新技术的取舍利用等方面,都为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

2 基于新理性主义类型学的文村乡村建设

2.1 浙江富阳文村背景简介

浙江省近些年来十分关注新农村的建设,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在中心村庄设计以及美丽宜居示范村落建设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其中浙江富阳文村的改造是整个乡村建设中的成功范例。富阳文村位于富阳洞桥镇,是由原来的两个村落合并而成,全村四面環山,青山绿水,景色宜人。村子中有40多幢沿溪而建的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材料采用当地出产的杭灰石,就地取材的生态建造方式使房子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王澍以文村为起点,在新农居建设问题上与他的团队经过长时间的考察调研,用了3年的时间,对文村中的14幢民居进行了深度改造,他对新农居的想法观点及设计手法为我们在乡村建设的道路上前进指引了新方向。民居作为一种基本的建筑类型,承载着当地的地域文化、自然景观及人文情怀,不应该用一种模式化的建筑模板来复制与粘贴。在王澍看来,要提取与再利用历史中的传统元素,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赋予旧农居新的生命,在当代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应时刻谨记避免“千城一面”的情况出现。

2.2 类型学基础上的乡村建筑空间形态

文村地处山区与平原的过渡地带,民居建筑都是沿文溪而建,这条古溪传承文化、滋养村民、美化环境,溪两岸的建筑密度很高,在布局上前后错落、跌宕起伏,街巷穿插交错[3]。这充分展示了依势而建的原生态格局,在对新村的建设上,应注意保留旧村原有的肌理纹样,使新村更好地融入旧村,从整体上看,新村应当是旧村的延续与发展。

浙江民居虽然在形式上多种多样,但是小型的民居建筑以“三间两搭厢”和“对合式”居多,或者是这两种形式稍作改变[4]。民居本身大小形制各不相同,在尽可能遵循原有居住者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可以增加新的功能区域,带来方便,这对空间的重新规划意义重大。

现有农村住房多为“三代房”,因此满足各个年龄阶段对住房的需求,更好地调节其中的矛盾,是乡村建设的重点。在这些方面,王澍通过改变进入建筑的方式来尽可能满足每个人的空间使用需要,民居建筑采用竖向叠加的方式划分空间,入户方式采用建筑外立面入户和建筑内部入户,这在交通动线上就对其进行了划分。建筑类型学作为一种合理的设计理论体系,运用在新村建设规划上,可以更好地使建筑延续地域文化的特征,进一步实现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2.3 乡村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理念

乡村建设的生态理念首先体现为对建筑空间的合理调整,天井及堂屋的保留,使之成为整个建筑的核心区域。天井将四周紧密联系在一起,看似毫无关系,实则密不可分,它依托于周围的室内空间,使建筑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空间中的开与放、紧和松则为使用者增添了居住的趣味。建筑作为人生活的最重要的场所,其实际应用意义与时代赋予的精神意义共同筑成一个空间。只有功能没有情感的建筑是冰冷的,只有建立在人的情感基础之上,它才有生命的张力。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院子是人与自然进行沟通的场所,而堂屋则代表心中的信仰与寄托,因此应重新挖掘寄托中国人特殊情感的空间[5]。

在物理学原理层面,天井起到良好的通风采光作用,建筑外立面的窗洞与门洞的开取,除了在形式上各异、尺寸大小不一,在位置上的选择也体现了王澍对农居采光的独特见解,其通过对建筑物理与建筑结构的结合,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对生态理念的阐释。新村还是沿原本的文溪建设,除了在整体上考虑其作为旧村的延续,也出于对生态景观的考虑。溪水潺潺,群山围绕,绿树成荫,原本优越的自然生态景观是不加修饰的乡村景色,不必再进行人工的景观设计改造,这在经济效益及环境塑造上也体现了其生态理念。

2.4 类型学背景下的乡土情怀

在整体的色调协调性上,王澍并没有运用大胆创新的颜色来为新村注入生命力,而是在原有村落的整体环境中提取大自然中的固有本色,为这座古老村落赋予了新的生命。黄、白、灰的主基调,与文村质朴、澄净的乡间气息契合,使这些历经百年的建筑展现出了新的面貌。

在改造过程中关于材料,王澍采用了大量的木材与石材,当地生产的杭灰石每块都有属于自己的纹理,其脉络是与整个文村一起生长的,正是这种属于自己本身的纹样肌理,才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文化内涵。就地取材在运输及成本上符合经济原则,同时基于生态建设、环保要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老房就地拆毁、就地掩埋,在此基础上通过新技术与传统材料的结合,赋予其新的历史使命。

3 当下新理性主义建筑类型学与乡村建设的对话

3.1 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理性对待历史文化,合理选取传统元素,将筛选出来的符号进行简化再加工,是新理性主义建筑类型学的设计方法[6]。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如何协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建筑的本质在于体现其所处时代的特征,不能把建筑单纯当成一个具有功能的空间形式,其本身的价值在于对历史文化的表达与展示。建筑类型学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建筑是如何在传递地域文化的同时,与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建设协调的。

在文村案例中,首先是提取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元素,运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把这些元素重新排列与组合,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其次是强调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建筑是一个有生命的空间,只有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建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它才是一个整体,只看单独任何一个,它都是不完整的,且不能代表地方文化的全部。王澍用拼贴融合的方式对新村进行规划,也是这个用意,不能为了建立新村,就全面推倒旧村,要用包容的眼光看待传统民居,整理遗存下来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整个文化的脉络才是清晰的。

3.2 运用理性的折中方式对农居进行再设计

在建筑构造、空间肌理、材料质感、风格风貌等方面,均采用了折中主义的方式对乡村建筑进行改造[7]。其中在风格上尤为明显,主要色调基准为白、灰、黄3个颜色,王澍通过对建筑材料的选用来进行区分,色彩简洁干练,风格突出。

外立面门窗洞的开取,错落有致的排列方式,在功能与美学上达到了统一。建筑本身大量的点线面元素与传统村落中的弧线、柔性造型形成了对比,形成新与旧的交融,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徘徊。这些方面都体现了与现代主义强调的功能主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等相呼应。创新形式与传统材料的结合,正是当下乡村建设探寻的改造方式,这对于乡村建筑理性折中的建造方式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3.3 契合当地生活模式的建筑空间格局

形态是生成建筑类型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态分析法是先针对历史建筑归纳出传统民居生活中必不缺少的传统元素,在此基础上演化成符合现代人生活需要的建筑形式。通过对这些元素符号的取舍,在鄉村发展的进程中加入新的现代设计手法,对人们记忆中的传统民居的习惯类型空间形式进行处理、整合,与当代建筑元素融合,进行再创造,以适应未来的生活方式[8]。

每一个建筑所处的位置和它的时代精神都是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建筑不能单独理解为功能与形式的结合体,对空间的设计才是建筑的本质。它传递出来的表层之外的内在特质,比如历史记忆、传统文化、民俗民风等,对深层文化的传承性具有深刻的意义。对乡村建设而言,传统的文化与生活方式是每个建筑的潜在价值,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建筑才是属于这个地方的,具有它应具备的归属感[9]。

4 结语

对乡村的建设发展,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成功案例的复制模仿上,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在改造时应时刻谨记以人为本,以适应当地原始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为主,通过新理性主义建筑类型学提供的设计方法论,进一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与实践。新村的发展与老村的继承之间没有缝隙,尽量保留乡村生活中的自然景观、地域文化与传统习俗,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运用现代的建筑构造方式,合理利用现有的乡村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才是我们今后建设发展的重心。

参考文献:

[1] 黄佩.浅谈建筑类型学[J].科学之友,2011(24):157-158.

[2] 汪丽君.建筑类型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32-76.

[3] 孙靖雯,汪瑞霞.千灯古镇水乡特色风貌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9(23):109-110.

[4] 黄逍宇,陈景衡.美丽乡村建设中新民居建筑空间的继承与更新——以文村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7(06):80-81.

[5] 张佳茜,孙云鸿.基于美学视域下的乡村景观改造路径[J].大众文艺,2019(24):61-62.

[6] 仝晓晓,熊兴耀.基于建筑类型学的苏南新农村农居设计[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6):12-17.

[7] 汪瑞霞.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及其价值重塑——以江南传统村落为中心[J].江苏社会科学,2019(04):213-223.

[8] 刘聪,祝遵崚,马朋.古典园林的空间思维意识——大观园景象构成解析[J].美术教育研究(下),2019(11):78-79.

[9] 张彦锋,汪瑞霞.文化记忆视域下江南水乡古镇再生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9(24):82-83.

作者简介:赵月溦(1994—),女,河北廊坊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通讯作者:李永昌(1978—),男,山东青州人,研究生,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公共艺术。

猜你喜欢
乡村建设传统元素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略窥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对现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依托大众文化对传统的现实构建
浅析中国新旧城乡建筑景观的建设与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