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光瑞,张学彬 Sun Guangrui & Zhang Xuebin
(1.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2.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民国家具是就风格而言的一类家具,特指开始于清代晚期,兴盛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直流行到五十年代初,以清代家具为工艺基础,在造型和装饰上吸收西洋(少量东洋)风格的一类家具。民国家具的研究,是中国家具史研究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对民国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现代中式家具设计理论构建的需要[1]。
清末民初时期,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大门,西方文化潮涌而来。中西方文化全方位的碰撞和交融,使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家具风格受到强烈冲击,影响非常深远:引进了玻璃、镜子等新材料,带来了新品种,促进了家具原有样式的改变,令中国家具更为“洋气”。
中外文化的交融,带来社会风尚的发展变化。当时西方文化潮涌而来,使人们的生活起居,日常用品,生活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建筑形式、服饰文化、婚丧嫁娶等生活习俗都产生了重大改变。家具的变化是同步的,比如说洋装流行带来服装由叠放到挂放的转变,从而改变了衣柜的外形、尺寸及内部功能划分。
民国时期家具的使用者和设计者都发生了变化。首先,大量国外人士(民国31年,外侨人口达到150931人)来到中国,他们带来了西式生活方式及西式家具,还会在当地定制一些家具。其次,民国时期许多出国留学者,回国后会将受国外文化影响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到日常生活、工作之中,其中很多人从事设计工作,从而影响或引领家具的设计[2]。
民国时期,沿海城市率先出现了一些西方风格的建筑。居住环境的改变自然会带来家具的改变,促进了家具形式、尺度及品类的变化发展。民国家具的“穿靴戴帽”形式与当时洋气的建筑形式是紧密呼应的(图1-图2)。此时,客厅空间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使棋牌桌、沙发、陈列柜等逐渐取代八仙桌配太师椅的家具布局。
民国家具发展历时虽短,但由于地域文化、风俗不一,加上外国文化渗入程度不同,各地域区别比较明显。
民国时期,广作家具是变革的先锋,开启了中西家具结合的先河,为民国家具发展做了铺垫。其革新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雕刻和镶嵌;二是家具图案的洋化。广作家具在镶嵌与雕刻上,很大程度借鉴了西式家具在雄浑基调上,追求精致华美的风格;在家具装饰图案方面,引进了西番莲图案,打破传统家具用牡丹、梅、菊花等纹样装点的格局;在椅榻腿足部上,开始打破内翻、外翻马蹄的传统模式,出现兽头、兽爪、羊蹄腿等;品类上则出现了洋品种或中西结合的品种,比如广式贵妃榻的出现。
自1843年开埠以后,上海在中外文化碰撞交融中异军突起,其精雕细刻、鳞次栉比的西洋建筑引领着家具的改革。海派家具的发展得益于近代上海工业文明发展所带来的生产力提高[3]。上海在“洋化”的深度与速度上,大大超过了广州,形成“海派”风格。海派风格的特点是:材料上,多用红木制作,主要为印度红木和泰国红木;式样上,相比广作民国家具更为洋气;受建筑室内空间增大影响,家具尺度较大;相比广作家具多用大理石(图3),海派家具则多用玻璃装点(图4)。
京作家具在民国年间虽有小的变化,但大的品貌从未改变过。北京之所以“守旧”,主要是因其典型的中国房舍格局所决定。但也能找到一点洋化的迹象,比如出现少量的西洋卷草纹的装饰。
1860年开埠以后,有九国在津设立了租界。租界对天津很快产生影响,有人将自己四合院中的书房改为西式书房,还有人将旧书屋翻盖为中西合璧的大客厅,并添置西式陈设。当时天津还设有专门的大工厂成批量制作这样的家具。同时,在天津老城厢也形成了用花梨木做外框,樟木做嵌板的一类“津派家具”,当地俗称花梨樟家具[4](图5)。比如,卧房中放在炕上的“被阁”、厨房中迎面放置的“缸套”、天津柜等。
民国时期中外文化交融,生活方式的多样促成了家具的品类多样。此时按照家具使用方式,推出成套家具,如客厅家具、卧房家具、书房家具、餐厅家具等。
民国客厅中最大的变化是出现了陈列柜和牌桌,代表着展示和休闲两大功能。民国客厅主要陈设陈列柜、牌桌、沙发、茶几等家具,体现着休闲的生活理念。
■图1 民国书柜
■图2 民国建筑(天津梁启超故居)
■图3 红木广作椅
■图4 红木酒柜(海派)
■图5 花梨樟顶箱柜
■图6 陈列柜
■图7 棋牌桌
■图8 沙发
■图9 民国卧室家具
■图10 穿衣镜
陈列柜(图6)最大的特点是用边缘磨坡边的厚玻璃门,代替了空格或实木门。它的迎面和侧面由玻璃组成,以展示柜内陈设物品。柜门有很多变化,柜体样式也很多。陈列柜一般由底座、主体和帽子组成,这样比较节省木料,便于拆运。棋牌桌(图7)形似八仙桌,但其尺寸要比八仙桌小一点。桌面宽度80-90厘米,高度比八仙桌略矮一点。棋牌桌一般摆在客厅的中间,四周放四把椅子,其四周设有小抽屉,可用来放赌资或杂物。沙发(图8)因其可倚、可躺、可坐,舒适而时尚、洋气,引进后在沿海大城市迅速流行,逐渐代替了太师椅、榻等传统的坐家具。沙发有单人、双人、三人,还有组合式。
卧房家具在民国时期出现了本质性改变。由于人们思想观念和居住环境的改变,人们更加追求生活的舒适、家具的实用性,卧室中出现了片子床、梳妆台、大衣柜、床头柜、衣架等家具(图9)。
片子床与明清床榻相比,外观造型简化很多,结构上由两块一高一低的片子状的床屏,连接两根床梃而成床架,在床架上再放置木制床板和床垫,床垫为弹簧床垫或棕绷床垫[5],左右两边均可上床。梳妆台主要功能是为女子梳妆打扮所用。清末民初时期,梳妆台传入并成为中国卧室中不可或缺的家具,其器形做工普遍都很精巧,有柜式梳妆台、还有桌式梳妆台。民国初年,随着洋装的流行,欧式挂衣橱(大衣柜)传入并流行起来,其高2米左右,设有一个立式空间,以利于衣物的挂放。在衣柜外面装上镜子,橱门兼有穿衣镜功能。衣柜一般由檐帽、柜身和底座三部分组成,大衣柜可分为单门、双门、三门、四门。
民国家具式样达到了空前繁多的局面,出现许多以前没有的品种和样式。坐椅类有软垫椅、转椅、躺椅、摇椅、沙发、对椅、梯椅等;桌台类有梳妆台、牌桌、写字台等;箱柜类则出现了陈列柜、大衣柜、书柜、书架、餐具柜等;其他类有穿衣镜、衣帽架、角架角柜等;还出现了厨房和卫生间家具;此外还有办公类家具。
家具外形的洋化一方面体现为其体积增大,另一方面体现在“穿靴戴帽”上。民国时期,大衣柜、陈列柜等家具体积增大,与西式风格逐步贴近起来,形体洋化。比如说民国衣柜的高、宽可达到2米左右。
穿靴戴帽,是指家具中起装饰作用的顶部和底座分离。穿靴是家具的底座,底座的支撑和承重作用不减,同时增加了美化作用。戴帽则起到现代钢筋水泥建筑的“圈梁”作用,使家具聚拢起来,顶部装饰增加了家具自身的华丽。
民国时期,玻璃和镜子被大量地用到家具中(图10)。玻璃进入家具后,丰富了柜架类家具的形式和功能。陈列柜、大衣柜上,大都使用厚度5mm的厚玻璃,在其边缘磨上坡口以显示玻璃的厚度。酒柜、橱柜则常用2mm的薄玻璃,以方便柜门频繁开启。镜子也被大量使用到穿衣镜、梳妆台、大衣柜及床头柜等家具上[6]。镜子的玻璃分厚、薄两种,厚度在5毫米以上的,做成镜子后将边缘磨成坡口,以增加装饰性。
民国家具的设计理念发生了改变,追求时尚、舒适性和实用性。如沙发、软垫椅等坐具由于取消了脚踏,采用落地式的形式,高度普遍降低,有的还增加了软垫,变得小巧、舒适而实用。桌椅类家具,尺寸上更加符合人体尺寸。储存类家具的尺寸则变大,因增加贮存空间而更实用。
民国家具吸纳了巴洛克、洛可可式的精雕细作、曲线变化、方圆并举等风格特点,家具腿爪样式甚至可达百种以上。比如说,方锥腿、凹槽式、纺锤式、圆柱式等等;足部也变化万千,如蹄式、兽爪式、兽爪抓球式等。腿爪变化有三个特征:一是兽爪凶猛,引进了西方常用的狮子、鹰等凶猛动物为装饰题材;二是腿爪曲线变化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三则是有了车、钻、镟等机械加工出来的样式。
民国时期,引进、融合许多西洋纹样。整体来说写实的色彩浓了,吉祥寓意的色彩淡了。首先,西番莲在清中期的家具中已出现了,民国时期其雕饰西化色彩更浓。其次,植物纹样中:牡丹的主导地位让位于玫瑰花、葫芦让位于葡萄。西方文化中有深厚文化内涵与民俗意味的玫瑰花纹的使用多于牡丹花纹;葡萄图案也开始多了起来,而葫芦纹则相对少了。第三,引进的西洋动物图案多是具象的、很写实的,像狮子、鹰等,凶猛生动[7-9]。
民国家具是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社会风尚的变化、使用者和设计者的改变、建筑房屋的变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应时而生的。由于各地域文化、风俗不一,同时外国文化渗入程度不同,民国时期各地域家具区别也比较明显。民国时期多元文化并存,生活方式的多样性造就了家具的品类多样。与中国传统家具相比,民国家具在外观、用材、装饰、功能、品类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表现出其独特的特征。
寻找到一条合理与创新的当代家具设计方向成为了未来中国家具设计的主要趋势,而民国家具是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与国际化交融的重要探索,作为连接中国家具的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中国家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针对民国家具的研究还需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