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背景下的兰州青城古镇风貌更新研究

2020-07-03 03:50张莉王炳棋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年6期
关键词:青城风貌文旅

张莉,王炳棋

(1.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中心 )

1 引言

青城曾是传统儒教文化支撑下的商贸型古镇、风雅文人之乡,在历史的洪流中凭借其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快速转型为文化旅游小镇,力求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带动当地经济与文化的振兴。目前各级政府都在积极保护开发与青城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并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文化,并对古镇的整个风貌进行协调统筹,旨在将青城创建为集古镇旅游、观光休闲、影视基地为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

2 青城古镇发展概况

宋、元、明时期的青城是边塞军事重镇,也是黄河岸边的农耕之乡、水烟之乡、水旱码头。明清时期古镇辉煌繁荣,居住着许多外来的士兵和商人,他们为青城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和建筑。从2001年开始,地方政府多方筹资,先后对青城的高氏祠堂、青城书院、罗家大院等古建筑进行保护修复,在原址原貌基础上尽量采用原材料和新技术,以保持其原真的风貌特色。2004年青城被列为“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十大保护项目”之一;2014年被国家环保部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同时获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6年10月14日,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共同认定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共127个)。

3 青城古镇风貌结构

青城古镇的风貌基础是明清时期传承下来的传统风貌,建国后,由于财政紧张,榆中县政府也一直未实行大规模的规划改造活动,且由于青城地理位置的保守性,其传统建筑文化与传统风貌形态保存较完整。但随着社会文化形态的变迁,不同的社会文化催生不同的空间风貌,在现代化思想渗透下青城百姓在建筑营造中开始简化一些样式和构造的做法,这是传统古建筑形态的一次重要演化。青城的传统古建风貌占比在此过程开始逐渐减小,杂乱无序的风貌结构成为青城发展特色文旅产业的一项重要阻碍,所以省、市、县各级政府与青城镇人民政府开始统筹协调工作办法,对青城古镇的空间风貌开始总体把控。

3.1 古镇的发展规划

《甘肃省住房和建设厅关于加强全省村镇风貌特色规划和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要科学把握古镇的发展定位,因地制宜,分类规划,且要优化建筑设计,避免千篇一律或是杂乱无章。并通过分期建设,优先打造重点区域的方式逐步推进镇域范围内的风貌协调与改造。

《甘肃省乡村规划编制导则》要求在乡村风貌规划中要提炼风貌特色,根据发展定位实行村(镇)风貌的分区建设,划定若干主题的发展区,重点展现不同方面的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通过规划引导、建筑设计、专项施工三者紧密互动的工作方式对各风貌建设区进行严格管控,并从建筑布局、材料使用、色彩搭配、符号利用、风格营造、环境设计等方面进行具体设计与营造。

3.2 风貌结构的形成

《青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5)》中明确提出青城古镇的发展目标是打造集“文化体验、自然观光、养生度假、生态休闲、康体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特色小镇。所以根据青城空间布局现状对功能空间进行整合后,镇区内部区划可分为“古镇传统景观风貌区、传统居住景观风貌区、历史景观展示风貌区、新型社区景观风貌区四部分;镇区外部区划可分为“水巷商业景观风貌区、暮耕田园景观风貌区、农田景观风貌区、滨水景观风貌区四部分”。

而以上八个区划基本可总结为四类:“传统风貌控制区、传统风貌过渡区、新型社区、自然风貌区”,这四部分从古镇中心往周边呈圈层式扩展开来(见图1),既是风貌特征的过渡,也是发展重心的过渡。

4 青城古镇风貌形态的更新

4.1 各发展区的形态特点

中心的旧城是明清时期的主要活动区,现在也是青城发展旅游业的主要文化体验区与商业服务区,该区的风貌要严格管控,对历史资源以修复保护为主,并根据需要对其进行更新改造,作为文化展馆或休闲体验来使用,以实现功能的升级转换。而传统风貌过渡区和新型社区的整体形态控制相对来说不是特别严格,百姓有较大自由对民居进行现代化修建与改造。青城外围的自然风貌区以农业种植、自然观光和生态修复为主,其形态控制就要求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人工干预与改造使其适合游客观光,同时又能加强自身环境容量与修复能力,各区划的具体风貌形态见图2。

4.2 公共界面空间形态的改造更新

青城的文旅商业街——条城街与校场路是古镇空间结构的重要骨架,是联系青城内外的主要公共界面,这种从明清延续下来的传统古街巷诉说着青城的历史过往,也展现着古镇的历史氛围与文化特征。而街巷空间根据其功能定位与主流文化的不同也呈现出不同形态,建国以后青城古镇的商业沿街面逐渐开始了现代风格的建筑同化现象,新型材料与结构代替了传统时期的木构建筑,这是青城空间形态随社会文化形态耦合演进的结果,而现在的文旅发展需求下对公共街巷空间的返古化改造成为了主流手段。

青城镇于2007年8月成功申请世行贷款资金445万美元,国内配套1560万元,用于进行道路工程、市政工程及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建设[1],2014年,在省、市、县部门以及青城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青城镇依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根据文旅产业的发展需求,对古镇公共空间进行了改造,旨在提升旅游竞争力,重现青城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传统风貌,其中对商业古街的改造就是重点工程。

图1 青城古镇风貌结构图

图2 青城古镇风貌形态示意图

图3 青城古镇公共界面形态更新对比图

为了还原青城沿街风貌,使青城古镇真正“古”起来,在各级政府的帮助扶持下,青城镇实施了条城街、校场路改造工程,改造沿街商铺104户633间,两街大门18座[2]。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提到:“仅仅创造出让人进出的空间是不够的,还必须为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流连,并参与广泛的社会及娱乐性活动创造适宜的条件”[3],所以青城在对公共商业街巷进行仿古改造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对内古镇原住民与对外外地游客的双重空间需求,而当前的沿街面改造在传统古建的进深基础上进行了拓宽,满足了室内商业需求,同时也加了外廊,形成街巷空间与商业建筑空间过渡的灰空间,柔化了边界,图3是公共界面风貌形态更新对比图。

5 结语

当前青城古镇的风貌更新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吸引的游客量也逐年上升,但其仍存在诸多问题,未能最大化地开发出青城古镇在全国范围内辐射西北文化的潜能。古镇风貌返古化改造过程中的失真性,镇区内基础服务设施配置的滞后性、文旅项目开发的单一性,这些都是当前青城古镇在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且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样也是社会各界相关工作人员今后共同思考、探索实践的方向。

猜你喜欢
青城风貌文旅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包裹的一切
青城秋色
我爱家乡青城美
咏青城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