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 过 康 里

2020-07-03 08:56陈守溢
闽都文化 2020年4期
关键词:旧村女红赛龙舟

陈守溢

第一次到屏南康里是因为当地举办文化节,朋友邀我同往。朋友说,去康里的路有两条,但都要从水泥路往小道上走,再翻过几座山才能到。下车后,看见村子被群山环抱着,才知道康里离县城确实有点远了,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也许是因为我走得少,才会觉得康里远。天空中的云彩,仿佛一伸手就能碰到。这样偏僻的村子,为何会举办文化节?我深感不解。康里,于2018年12月获批“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其实,在我第一次到康里时,就感受到了那股浓厚的文化氛围。

康里编百索

康里分新旧两个村。当时,在新村的长街上,我看到了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上了年纪的老奶奶,将自己绣的鞋子、虎头帽等物件摆出,供人欣赏。老奶奶绣得细致,无论什么动物,都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那一针一线间,呈现出的是一代代手艺人留下的精湛技艺,以及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绣龙像龙,绣虎像虎。太逼真了,我拿起相机,拍下了美好。这是我在康里最初见到的、也是最真实的美。老奶奶一定在布艺上花了许多精力,对它们进行研究,才会绣出如此精美的物件。

旧时的康里,进出不便。由于古田旧城到霍童的古道从康里经过,康里人也会将自产、自制的东西拿到古道上与过往的商人交换,渐成风气,代代相传。老奶奶肯定是在年轻时就开始随着师父学习女红,并传承了古老精湛的女红技艺。随着年龄的增长,技艺也日渐成熟,手中的针线活也越做越细致。

到康里,我喜欢去旧村走走,探寻那早已消失的岁月。据说,旧村繁华时,曾有人在炒面店里说书。说三国,讲水浒,说书先生讲到激动处,甚至手舞足蹈地给看官比画起来。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怎样的场景,能让康里人至今念念不忘?无法想象,如今,往日的热闹景象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条宁静的街以及成排的老房子。老房子安静地伫立在那,成为一种记忆。康里旧村的安静与别村有所不同,它并不是因为村里人外出谋生而变得如此,旧村人只不过是搬到了隔壁的新村,旧村依然与他们日日相守、日日相对。

据说,康里新村所在地原本有一座山,为了建设新村,康里人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将高山夷为了平地。新村,就在这平地上拔地而起。在新村里,不仅能看到一代手艺人精湛的技艺,更能体会到一种敢于挑战大自然的不屈精神在一代代康里人的血液里流淌着。那一座座四层半的小楼整齐划一地矗立在那,与旧村形成鲜明对比。

现在,康里人精心编排,为客人呈上一台又一台文化盛宴。而文化盛宴的总策划,则是由村里的民俗专家郑福顶先生担任。

康里旱地龙舟赛

女村民身穿汉服祭祀屈原

老郑学识渊博,对乡土文化更是了如指掌。老郑在城关开了一间小店铺,专门从事帮人代写家谱、代写文书等工作。康里文人不止老郑一人,有书画家、作家,可谓文风鼎盛。这文风是有源头的,村中有始建于康熙初年的翠峰书院。书院由八九座古民居组成,里面教学设备齐全,培养出了许多学子。文有根,艺有脉。康里先人重视教育,给康里人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康里文不断根,艺脉长存。

康里位于闽东山区,受地理环境限制,无法在湖上赛龙舟。但康里人敢于创新,开创出陆地赛龙舟,名曰“旱地龙舟”。赛龙舟——这个起源于明嘉靖年间的民俗赛事在康里人手中有了新玩法。龙舟最初是由竹子编成,外围包上一层纸,人行其中。2017年,康里人将龙舟装上轮子,用实木代替了竹子。端午的康里,不仅有赛龙舟,还有祭祀大典、女红展示、踩街等民俗活动。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让人流连忘返。

康里旧村中有一圆湖,名曰“鉴湖”,位于村之水尾。端午当天,康里村组织村民百余人,穿着汉服,扛着屈原像,举着印有“嘉宾”“风调雨顺”“书童”等字样的牌子,挑供品的挑供品,敲锣的敲锣,吹唢呐的吹唢呐,一路热热闹闹地从旧村穿过,前往鉴湖,让人觉得仿佛是在过年。到了鉴湖,锣声与鼓声再次响起,湖中心有个台子,屈原像被抬到了台上,摆上祭品。此时,古曲响起,伴着悠扬的古曲,身穿汉服的女村民跳起了祭祀舞。舞毕,主祭人向屈原像献上祭品,并读起了祭文。接着,主祭人又向屈原像三叩首。礼毕,仪式结束。仪式庄严而凝重,让人肃然起敬。祭祀大典,让人感受到了康里人对传统节日、对传统礼仪的重视。真没想到,在这偏僻的康里,也能让人大开眼界。大概正因康里偏僻,不受现代文明干扰,才让这仪式得以完整保存。也许,这才是对端午节、对屈原的最好纪念。

正如时下人们常说的,一村一品。在康里品出了它独特浓厚的味道。

猜你喜欢
旧村女红赛龙舟
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周边旧村改造的困境与策略——以广州番禺余荫山房周边旧村为例
赛龙舟
丘树宏的诗
新政!广州旧村改造整合土地及异地平衡工作指引出台
端午赛龙舟
增减挂钩土地复垦对项目区景观格局的影响及生态效应
论女红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危机与应对
浅谈旧村改造住区景观设计探索研究
红楼女红
《十二美人图》中的真实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