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莹娜 北部湾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海堤作为我国防御台风风暴潮灾害的第一道防线,目前已建成1.45万公里,在保障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海堤建设也带来了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例如导致滨海湿地的丧失或破碎化,阻隔陆海间的物质能量交换,降低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等,如何在保证海堤的防护功能的同时,破解传统海堤引发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已成为海堤建设的当务之急。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对海洋防灾减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其中明确提出要“实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建设生态海堤”。2020年4月《2019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提出在保障已建海堤防护能力的前提下,推进海堤生态化改造,因地制宜发挥生态减灾的效益。由此可见,生态海堤作为一种集防潮御灾、生态修复以及文化传承功能于一体的海岸防护新模式,对其进行生态化建设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必要举措。本文通过浅析海堤生态化建设的理念、原则和路径,以期为我国生态海堤的建设提供参考。
保障海堤防洪防潮防浪功能的前提下,利用生态学原理,采用生态工程技术手段,优化海堤的空间布局,恢复堤前地貌,修复生境,恢复生物群落,保护、恢复和提升原有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实现海堤建设与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
海堤作为我国防御台风风暴潮灾害的第一道防线,是公众生命财产的安全线,海堤生态化建设必须以保障海堤的防洪防潮防浪功能为前提,并根据相应的国家和行业设计规范标准来确定建设的范围、内容、方法和要求,充分发挥生态海堤的防灾减灾效益。
海堤的生态化建设应以保护、恢复和提升原有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为宗旨,尽可能减少海堤建设对原有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影响,提高陆海间物质能量交换,注重对自然岸线、基岩海岸和生物海岸的保护,充分发挥沿海生态系统的天然防护作用。
海堤的生态化建设应结合我国海岸带环境动力和生态系统的特点,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区域类型和海岸类型,采取不同的海堤结构型式、生态化材料和动植物群落,科学合理设计适宜的生态海堤建设方案。
堤前岸滩生态化建设应以保护、恢复和提升原有岸滩的生态功能为主,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海岸类型,通过恢复堤前地貌、修复生境以及恢复生物群落的措施来实现,不同海岸类型具体的生态化建设措施见表1。常见生物海岸生态修复的适用范围和特点见表2。
海堤结构型式的生态化建设主要可从改善和创造海堤的断面型式和护面结构型式的生态机能方面展开,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1)采用缓坡入海。堤型结构可因地制宜的采用(分级)缓坡式、(分级)台阶式或复合式等,以利于水中生物附着。(2)投放基质。在海堤断面适宜水深处投放适合水中生物生长的基质,如生态型消波块、生物礁等。(3)改善防护结构的表面。增加纹理、裂缝、凹坑、潮间带蓄水结构(如岩池或混凝土花盆)、潮下洼地、潮间或潮下突起结构、潮下柔性突出材料(如绳子、丝带或麻绳)等。(4)采用生态格栅、生态护面(如生态袋、植物砌块、生态溢水砖、箱式绿化挡墙等)等护面结构以及采用天然石块、带有缝隙和孔洞的水泥块、填充有碎石的格宾网箱以及人工鱼礁等护底结构。
表1 不同海岸类型的堤前岸滩生态化建设措施
表2 生物海岸生态修复的适用范围及其特点
海堤材料生态化建设应采用绿色环保、适宜当地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无害化材料,以利于恢复生境创造微生境,改善和创造多样化的生物栖息空间,促进原有海岸带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具体的生态化材料如本土耐盐碱植物、天然块石、藻礁、产卵礁、鱼礁等生物礁石、具有高空隙率的生态混凝土制件等及其组合。
海堤绿植化建设首先需要考虑种植植物的品种,《围填海工程生态建设技术指南(试行)》附录B中按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给出了海堤外湿地、向海侧和背海侧生态带绿植化植物的参考名录,在海堤生态化建设过程中可因地制宜选取本土防风抗浪、耐盐碱植物品种进行种植。海堤绿植化建设还需要考虑植物的结构配置,通过选取适宜的种植宽度,注重对植被覆盖度和根系密度的管理和保护,构建灌草结合、多种群交错的梯度布局,提高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发挥海堤绿植化的综合减灾效能,创造自然生趣的植物景观带。
生态海堤作为一种海岸防护新模式,对其进行生态化建设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必要举措。本文针对海堤的生态化建设提出了建设的理念和原则,指出了堤前岸滩生态化建设、海堤结构型式生态化建设、海堤材料生态化建设和海堤绿植化建设的海堤生态化建设路径,以期为我国生态海堤的建设提供参考。我国生态海堤建设研究起步较晚,亟须针对我国海岸带环境动力和生态系统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基础理论体系、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构建生态海堤数据库和加快完善技术规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