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彩云,朱云英,李红彦
(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妇产科,河南 洛阳 471000)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精神病,患者一般表现为认知、情感、意志及动作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认知功能损害;在病态心理支配下,其常产生自杀或攻击他人行为。孕产妇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特殊群体,不仅会对母婴安全造成威胁,同时难以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合并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是临床工作的重点环节。本研究旨在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合并精神分裂症孕产妇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将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于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20例合并精神分裂症的孕产妇,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年龄21~38岁,平均(28.84±5.26)岁;初产妇42例,经产妇18例。观察组年龄22~39岁,平均(29.37±5.43)岁;初产妇39例,经产妇2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1]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单胎妊娠。(2)排除标准:①合并重要脏器功能性障碍;②伴发其他妊娠期并发症;③存在凝血、免疫及代谢功能障碍。
1.3 护理方法
1.3.1对照组 对照组接受常规干预措施:(1)产前根据患者孕周、胎儿发育情况及其精神疾病发作情况给予饮食管理及活动锻炼等基础性保健指导,同时指导患者家属进行24 h持续性护理。(2)患者分娩时增加心理医生全程陪同,加强全程精神保护;指导患者家属为其提供充足社会支持。(3)产后患者需在产房内常规观察2 h,并接受常规护理;加强患者及其家属健康宣教,同时适当给予心理疏导干预。
1.3.2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干预:(1)详细评估患者一般资料,制定针对性干预计划;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精神分裂症及孕期相关健康知识。(2)定期与患者进行交谈,帮助其分析不合理认知、记录并纠正,逐步建立正确认知。(3)结合患者实际与其共同制定针对性护理计划,当护理计划未达成预期干预效果时,及时安抚患者,与其共同分析原因并对护理计划加以改进。两组均干预至患者分娩后出院。
1.4 评价指标(1)于患者出院前1 d采用明显攻击行为量表[2]评价其攻击行为水平,量表包含言语攻击、自我攻击、他人攻击及对财产的攻击4个维度,各项均采用0~4分的5级计分法,患者评分与其攻击行为水平成反比。(2)记录两组早产、新生儿并发症及胎儿死亡发生情况。
2.1 攻击行为评分观察组干预后言语攻击、自我攻击、他人攻击及对财产的攻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攻击行为评分对比分)
2.2 妊娠结局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妊娠结局对比(n,%)
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5.551,P=0.019。
精神分裂症病因未明,但临床认为个体心理的易感性及外部社会环境下多种不良因素在该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均起到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程多迁延,易反复发作,且容易加重或恶化,需接受长期规律性药物治疗以控制症状或预防复发。妊娠及分娩对于女性而言属于较大应激事件,可引起其生理机能及心理状态等多方面的变化,应激反应水平较高;同时为保证母婴健康,女性精神疾病患者在妊娠期间需尽可能停止用药,不利于疾病控制,也会对其妊娠结局造成一定危害[3]。因此,加强对合并精神分裂症孕产妇护理干预对促进母婴健康、提高其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攻击行为是指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合并精神分裂症孕产妇受自身病情及怀孕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多种不合理信念或幻觉,从而表现出高攻击性[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言语攻击、自我攻击、他人攻击及对财产的攻击评分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说明认知行为疗法在合并精神分裂症孕产妇临床治疗中有较好干预效果。分析其原因可知,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有结构、短程及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该理论认为治疗的目标不仅要针对行为、情绪等机体外在表现,还要分析患者的思维活动及应对策略,找出其错误认知并加以纠正[5-6]。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可提高其疾病认知水平,并帮助其有效识别自身不合理认知;当患者认识到自身认知存在问题后,可逐步建立正确认知,从而有效控制其攻击行为水平。针对性护理计划可强化患者正确认知,巩固干预效果,动态调整则有利于提高护理干预计划可行性,帮助患者树立治疗及康复的信心,从而有效改善其妊娠结局。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疗法可有效降低合并精神分裂症孕产妇的攻击行为水平,改善其妊娠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