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杰
(夏邑县人民医院 骨科,河南 商丘 476400)
颈椎骨折脱位是指颈椎椎体骨折伴椎节脱位,骨折部位多处于第4、5颈椎与第6、7颈椎间隙。骨折脱位后,患者多表现为肌肉痉挛与颈部疼痛,难以正常活动,易累及骨髓,具有较高瘫痪风险[1]。关节突无骨折而单侧或双侧关节突绞索患者闭合复位治疗难度较大[2]。目前,临床上对于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绞锁患者多采取手术治疗,并发展出前路、后路以及前后联合手术入路,但对入路方式的选择还存有争议,其焦点在于如何把握内固定的强度与减少骨折复位中椎间盘后移产生的脊髓损伤加重。相关研究指出,单纯颈椎后路手术固定可靠,可支撑植骨融合,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3]。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单纯颈椎后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效果,具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夏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25~65岁,平均(39.23±6.29)岁;病因包括坠落23例,车祸18例,重物砸伤9例。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25~64岁,平均(39.12±6.31)岁;病因包括坠落21例,车祸19例,重物砸伤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①经核磁共振检查确诊,椎间隙变窄;②颈椎稳定性评分在8分以上;③无运动神经元疾病。(2)排除标准:①合并颅脑病变和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严重感染,精神疾病;②存在脊柱手术外伤史及颈椎疾病史。
1.3 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 行单纯前路复位并颈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取仰卧体位,给予全麻,于患者颈前做横向切口,通过X线检查定位损伤位置,安置定位针,进行复位,并将椎间盘切除,置入合适的植骨块。
1.3.2观察组 行单纯颈椎后路手术并颈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取仰卧体位,给予全麻,于C型臂支持下定位骨折位置,将损伤位置作为圆心做一正中纵行切口,通过撬拔绞索的关节突加快椎体移动复位,接着进钉固定,通过椎板减轻压力。术后外固定,应用抗生素等常规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1.4 评价指标(1)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标准对损伤情况进行评定:骶区无任何运动与感觉功能保留,属于完全性损害为A级;在神经平面下方涵盖骶段无运动功能但存在感觉功能,属于不完全性损害为B级;在神经平面下方存在运动功能,且1/2以上的关键肌力等级<3级,属于不完全性损害为C级;神经平面以下运动功能保留,且1/2以上的关键肌力等级≥3级,属于不完全性损害为D级;运动、感觉功能均正常为E级[4]。(2)术前、术后3个月的椎间隙高度占正常椎间隙高度比例以及颈椎后凸畸形科布角。
2.1 ASIA分级观察组ASIA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ASIA分级情况对比[n(%)]
2.2 椎间隙高度占正常椎间隙高度比例与颈椎后凸畸形科布角两组术后椎间隙高度占正常椎间隙高度比例均高于术前,观察组术后椎间隙高度占正常椎间隙高度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颈椎后凸畸形科布角均较术前减小(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椎间隙高度占正常椎间隙高度比例与颈椎后凸畸形科布角变化情况对比
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在颈椎损伤疾病中约占1/2及以上,可表现为颈部功能障碍、麻醉、疼痛与生理前凸改变等[5]。临床多通过影像学手段进行检查,其中X线检查可显示脱位、骨折及椎前阴影状况,MRI检查可显示软组织与脊髓损伤,CT检查利于对有无碎骨片、骨片移位与否进行诊断。前路复位手术治疗具有一定临床效果,但不能有效复位关节突,且对下颈椎骨折脱位严重累及“三柱”引发的稳定性损伤修复效果不佳。临床上治疗该病的主要原则在于尽快复位,减轻脊髓压力,实施植骨内固定,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对改善患者症状,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十分重要。
单纯颈椎后路手术不但不会致使破裂突出的椎间盘再次后移,还能够凭借后纵韧带张力加快突出的椎间盘复位,利于实现三柱固定,增强力学强度。一直以来,前路手术在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无论是前路还是前后路联合术式均存在诸多缺点,如:关节绞索复位难度大,易提高气管切开者切口感染概率;前路钢板内固定稳定性不佳,易引发三柱损伤;前后路联合手术创伤较大,易增加翻转体位时损伤颈椎的风险[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ASIA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术后椎间隙高度占正常椎间隙高度比例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相较于前路手术复位治疗,采用单纯颈椎后路手术治疗利于加快神经功能恢复,增宽椎间隙,改善内固定效果,提高固定强度与稳定性。分析其原因如下:与前路术相比,该术式生物力学强度良好,有助于融合节段的植骨融合,尽早开展功能锻炼,加快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解除颈椎后凸畸形与脊髓压迫,纳还椎间盘,改善神经功能。而术中使用撬拨技术可复位绞索的关节突,恢复椎间隙高度,借助后纵韧带张力还纳椎间盘,预防术后椎间盘突出对脊髓形成压迫。颈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生物力学强度良好,可维持矫正后的颈椎后凸曲度,防止脊椎再次变形,提高植骨融合率[7]。单纯颈椎后路手术稳定性较高,可全面控制多节段三柱损伤模型的后伸与旋转,在抗过伸与扭转负荷时存在巨大优势,且可避免前路或前后路联合术式中存在的内固定稳定性差、绞索关节突复位难、易感染、术中翻转体位易提高脊髓损伤发生率等问题[8]。值得一提的是,对颈椎后方感染、椎动脉异常、椎弓根损伤、椎弓根骨折、单侧椎动脉异常或双侧椎动脉异常患者均应避免采用后路术,临床上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另外,由于颈椎椎弓根靠近椎动脉、神经根与脊髓,在后路手术实施过程中,安置椎弓根螺钉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术前需开展多项影像学检查,正确掌握解剖学关系,以提高手术安全性。总之,将单纯颈椎后路手术应用到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临床治疗中,可有效增强治疗效果,保证手术安全性,优化预后结局,应当成为更多患者的临床选择。
综上所述,针对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单纯颈椎后路手术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治疗手段,可改善脊柱损伤情况,加快神经功能恢复,增宽椎间隙,提高治疗效果,利于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