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血清学方法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价值比较

2020-07-02 07:49刘奕含王进
河南医学研究 2020年18期
关键词:内瘤危组萎缩性

刘奕含,王进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消化内科,河南 郑州 450052)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均居第2位[1]。进展期胃癌接受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低于30%[2],而大部分早期胃癌患者行内镜下治疗,5年生存率超过90%[3]。目前在我国进行胃镜筛查较为困难且费用较高,胃黏膜“血清学活检”具有相对无创、经济高效的特点,被逐渐应用于临床,可用于胃癌风险人群的初步筛查、早期诊断等。日本最早提出“ABC”法,我国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新“ABC”法和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法。本研究讨论两种血清学方法对于筛查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差异。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252例。入组标准:(1)年龄≥40岁,性别不限;(2)同意行血清学、胃镜及病理检查且无检查禁忌;(3)入组前2周内未使用过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阻滞剂、胃黏膜保护剂及抗生素等。排除标准:(1)合并全身其他系统或器官恶性肿瘤;(2)有严重心肺肾疾病;(3)既往接受过胃部手术。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血清学检测

1.2.1新“ABC法” 即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联合血清胃泌素-17(gastrin-17,G-17)法[4]。将PGⅠ/PGⅡ比值≤7.0且PGⅠ≤70 μg·L-1定义为PG(+),将G-17≤1 pmol·L-1或G-17≥15 pmol·L-1定义为G-17(+)。根据血清学检测结果将受试者分为4组:A组PG(-)G-17(-);B组PG(+)G-17(-);C组PG(-)G-17(+);D组PG(+)G-17(+)。将A组定义为低危组,B、C组定义为中危组,D组定义为高危组,中危及高危组归为血清学结果阳性组[5]。

1.2.2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 包含5个变量:年龄、性别、HP抗体、PGⅠ/PGⅡ比值、G-17;每个变量赋予不同分值,总分为0~23分,根据分值将受试者分为3组:0~11分为低危组,12~16分为中危组,17~23分为高危组[6]。

1.3 胃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活检行胃镜检查时分别于胃窦、胃角、胃体部位及病变部位各取活检,活检标本达黏膜肌层。标本常规制作成切片由两位病理医生进行病理诊断,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或不伴肠化、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癌。癌前病变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或不伴肠化、上皮内瘤变[1]。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共入组252例受试者,其中男121例,女131例,年龄40~75岁。病理学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8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或不伴肠化58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3例、胃癌60例。两种血清学方法与病理分组见表1。

表1 两种血清学方法与病理分组情况

2.2 新“ABC法”、新型评分法对胃癌的筛查价值分析共252例受试者,胃癌者有60例。新“ABC法”低危、中危、高危组胃癌比例分别为18.26%、25.71%、37.50%;新型胃癌评分系统,低危、中危、高危组胃癌比例分别为11.68%、34.52%、48.39%。两种血清学方法的高危组比例均高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12=5.323,P1<0.05;χ22=22.238,P2<0.05)。从诊断胃癌的特异度、灵敏度分析,新“ABC法”的灵敏度为65.00%、特异度为48.96%,约登指数为0.14;新型胃癌评分系统的灵敏度为73.33%、特异度为63.02%,约登指数为0.36。

2.3 新“ABC法”、新型评分法对胃癌癌前状态的筛查价值分析癌前病变者共107例,非癌性病变者85例,由于研究癌前病变的相关指标,现将胃癌者去除,将癌前病变与非癌性病变作为总研究例数。两种血清学方法的高危组比例均高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12=5.612,P1<0.05;χ22=7.360,P2<0.05)。见表2。从诊断胃癌癌前病变的特异度、灵敏度分析,新“ABC法”的灵敏度为57.94%、特异度为57.65%,约登指数为0.16;新型胃癌评分系统的灵敏度为45.79%、特异度为74.12%,约登指数为0.20。

表2 两种血清学方法对癌前病变筛查的比较[n(%)]

3 讨论

胃黏膜“血清学活检”指标包括PG、G-17、幽门螺杆菌IgG抗体等[7]。正常胃黏膜经过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上皮内瘤变,最后发展为肠型胃癌,此模式已获得公认[8]。不同状态胃黏膜分泌的上述指标水平也不同,因此血清学检测结果可用于胃癌风险人群的初步筛查、早期诊断和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根治的监测等。

日本最早提出的血清学方法“ABC法”[9],即血清胃蛋白酶原联合幽门螺杆菌抗体法,ABC法在我国的胃癌检出率低,且灵敏度及特异度均低于国外报道,根据我国患者特点提出了新“ABC法”和新型胃癌评分系统。既往ABC法根据血清学结果将受试者分为A、B、C、D组,其中C、D两组胃癌发生率较A、B组高。我国相关指南推荐A组每5年行1次胃镜检查,B、C、D组分别至少3、2、1 a行1次胃镜检查[1]。新“ABC法”即血清PG联合血清G-17法,G-17水平可以弥补PG对胃窦部病 变筛查的不足[5]。国内一项研究显示,PG联合G-17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为64.3%、特异度为69.1%[10]。《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2017年,上海)》基于我国一项对15 000例胃癌风险人群的研究,建立了新型胃癌评分系统,该方法结合PG、G-17、Hp、年龄、性别5个指标,并分别赋予不同分值,反映胃癌发生的风险。该共识意见引用“胃癌风险人群”或“胃癌筛查目标人群”的概念,并确定我国胃癌筛查目标人群为年龄≥40岁,且有胃癌高危因素[6]。因此,本研究受试者均在40岁以上。

对于胃癌的筛查,新型评分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新“ABC法”,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均低于新“ABC法”,提示新型评分系统对于筛查胃癌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误诊及漏诊在理论上小于新“ABC法”。对于胃癌癌前病变的筛查,新型胃癌评分系统的特异度高于新“ABC法”,而灵敏度低于新“ABC法”。应用新“ABC法”筛查胃癌的灵敏度高,筛查癌前病变的特异度高;应用新评分法筛查胃癌和癌前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同新“ABC法”。结合约登指数分析,新评分法对于筛查胃癌具有较高的价值。

但值得注意的是,每种血清学方法的低危组均有胃癌及癌前病变者,多篇文献也提到类似问题[5,11],若临床上只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诊断,容易漏诊。本研究中,新“ABC法”的低危组占45.63%,低于新型评分法的54.37%,新“ABC法”漏诊的可能性小于新型评分法,但新“ABC法”中高危比例增加,会降低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效率。

综上,利用血清学方法可对胃癌风险人群进行筛查,对于诊断胃癌及癌前病变具有一定价值,尤其是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法对于筛查胃癌价值更高,但两种方法均有漏诊及误诊可能,因此不能直接作为诊断胃癌的工具[12]。目前,病理学活检依然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因此消化内镜联合血清学检查仍是诊断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必要检查手段。

猜你喜欢
内瘤危组萎缩性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实时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联合微小RNA 评估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危险程度的价值△
胃镜活检对胃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价值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不同心血管危险分层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弹性的研究
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效果分析
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特点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
血清胃蛋白酶原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诊断价值
探讨心肌梗死溶栓实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