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再也“困”不住他们

2020-07-01 11:51赵镔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20年8期
关键词:集镇苞谷村支书

赵镔

1996年我担任初中少数民族班班主任工作以来,为了做好少数民族生的思想工作,促进家校联系,我利用假期先后到上江、潞江、瓦窑、瓦房、汶上、瓦马等地对所任班级民族学生进行家访。其中路途最远、时间最长、感受最深的家访是在2000年寒假中的那一次,我将那次家访所得到的第一手材料进行筛选、整理、构思,写成题为《山区贫困学生缘何学习刻苦》一文。当时隆阳区委宣传部的领导看到了这份稿件后,立马指示拨出6个扶贫基金名额,将款项立即送到特困民族生手中,使他们得以安心学习。我也为自己能为贫困学生尽到一点绵薄之力而激动不已。

自撰写《山区贫困学生缘何学习刻苦》一文至今已1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很多山区的贫困学生依靠自己的刻苦学习,最终走出大山,脱离贫困,奔向富裕,从而使山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我已退休10年有余,不时听到学生学业有成,或创业有路的佳音,便萌生了再到山区学生家中访问的念头,以了却心事,慰我心愿。

2018年10月27日,我邀约了已退休的老乡长李明周一道乘车出发,当汽车驶入当年到过的勐林村大白路寨,下车一看,一个繁荣的小集镇出现在眼前,沿街两侧商铺林立,水泥路面两边停满了一辆辆小汽车和摩托车,集镇北边是小学校和幼儿国,西边是医院,抬头远眺,村外坡地,甘蔗、咖啡、荔枝、桑树一片连一片。据介绍,集镇上有靠政府扶持,从瓦房、汶上和瓦马的高寒山区搬迁过来的部分村民,他们和当地的村民融合在一起,使这片土地显得人丁兴旺,生机勃勃。啊!真想不到当年来家访时看见的贫苦村庄,今日竟变得这般繁荣兴旺,几乎认不出来。

中午,村支书领着我到了当年的贫困学生蒙发芹家。18年前,蒙发芹的家中為了供她进城读中学,只得让勤奋好学的哥哥辍学回家増加劳力。那时她家里的贫困着实让人揪心,而此时,我的眼前却完全是另一番光景。一跨入她家四合院,她父亲便迎了上来,陪坐拉话。从谈话中,我们了解到,蒙发芹从保山学院毕业,参加特岗考试,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分到坝湾民族中学教书,工作9年来,一直承担高中语文教学任务,因工作认真努力,荣获各种荣誉。她勤勤恳恳地教书育人,不仅为当地培养了一批人才,也为她全家脱贫致富走出一条新路。

村支书还领着我到了集镇北边,一眼望去,街面上矗立着一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层楼房,那是学生杨发龙家新建的旅社,正在营业,而杨发龙夫妻二人仍在省外打拼挣钱,想不到当年在班上很不爱说话的杨发龙,今日竟成了脱贫致富的弄潮儿。

在重访中,我还了解到学生左晓琳,她从西安财经学院毕业后回保山,被应聘到云南安和房地产公司,进入公司的9年里,由公司秘书升任销售部经理,后升任销售部总监,她团结手下有实力的10人团队打拼,把企业做大做强,还把她的弟妹二人从大白路寨带出来,共同打拼,如今,她自己越做越红火,收入可观,住房和小汽车一应俱全,还为弟妹购置了几十万元的住房。她的创业打拼精神为家人和家乡面貌的改变作出了表率。

之后,村支书还领着我走访了其他几个学生家,了解到这些学生中,有的当老师,有的当公务员,还有的正忙于创业,他们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岗位,忘我地工作,为家乡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作了出贡献。

而让我焦心的是当年的特困生左春光。18年前,他家住在当地较为偏远的山寨——小瓦马,其父母因在深夜忙于抢救耕牛被山洪夺去了生命,家境贫困,虽说他现今在外创业有路,但原来供养他进城读中学的爷爷还在,他家的近况仍悬挂于我的心头。第二天一早,一位学生家长用摩托车带我到左春光家,颠簸骑行了8公里,快到寨子时,坡陡路滑,无法行驶,只得将车停靠路旁,慢慢走到他家。进家一看,窄小的天井,低矮的旧瓦房,屋檐下挂满了苞谷棒子,厢房里也堆满了苞谷棒子,爷爷和身带残疾的奶奶及叔侄几个正忙着收拾苞谷,见到我们进家来,爷爷连忙起身迎接,给我们倒水沏茶。我环顾周围一眼,对爷爷说:“你们家的日子过得真不容易啊!家里每年收入情况怎么样?”爷爷很平静地说:“现在的日子比你们上次来时好多了,原来每年每人收入一千多元,现在八千多元了。”看到这样清贫的家庭,让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听到爷爷的声音,又让我心中有了些许安慰。

下午,老乡长、村支书和我又去观看已建成通车的勐赖大桥。乘车20分钟,到了江桥桥头,我们下车欣赏大桥景观。啊!宏伟的江桥,像一条银灰色的巨龙,横跨怒江两岸,滔滔的江水从桥下翻滚而过,此桥全长1 987米,桥面可让3辆卡车并排行驶。常言道:若要富,先修桥和路,大桥的建成给两岸各族人民的交流和经济发展带来了福祉。我站在桥头,情不自禁地想起18年前家访时路经此地写下:“乘车抵达距保山城120多公里的上江勐赖渡口,渡船过江,沿着马帮路径开始了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持续登山……”抚今追昔,令人思潮澎湃感叹不已!

在返家途中,那令人难忘的一幕幕情景在我脑海中反复出现,繁荣兴旺的山村小集镇,政府扶持的易地搬迁的农户融合,国家投资建造的怒江勐赖大桥,一个个已离开我多年分布于各地的学生面容……而让我更难忘的是,小瓦马寨左春光的80多岁的爷爷和身带残疾的奶奶,他们全家老少辛勤劳作,还生活在贫困之中,如果像这样的农户最终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乃是我最大的心愿啊!习近平总书记说:“全面实现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回味这铮铮有力的话语,再一览前观,何人不为之感动?我纵然年过七旬,也要加入到爱心扶贫的行列中来,为习近平主席精准扶贫的战略决策做好宣传报道,在扶贫攻坚的战役中发挥余热。

(作者系保山市民族中学退休教师)

猜你喜欢
集镇苞谷村支书
叶立东:村支书的“新台账”
集镇幼儿家庭教育联盟建设的行动研究
背苞谷
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城镇化进程中集镇建设问题探析
葡萄熟了
葡萄熟了
华北铁路开通令沿线集镇层级有何变动
第一次做饭
搓苞谷芯治愈肠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