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国
摘要:小说分析,是文化艺术传承和概括的主要方法。为此,本文着重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等方面,对《老人与海》小说原著与同名电影的叙事对比方式进行研究,以明晰不同艺术形式对相同内容的表达方法。
关键词:老人与海;小说原著;同名电影;叙事比较
文学作品解读,是体会文化内在价值,不断进行艺术创作和情感分析的主要方法。不同解读方式的选择和评价,是综合进行艺术内在特点与外部特征两者协调承接的主要形态。
一、《老人与海》简介
《老人与海》是由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创作的一部小说。1954年海明威凭借这部小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作者根据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古巴与古巴渔民长期相处的日常生活记录为主要内容,以现实环境为背景完成的中长篇小说[1]。
故事主要讲述年迈的老人常年靠着出海打鱼为生。面临生存环境一再受到考验的情况下,他依然能够坚持不懈,最终打到了大马林鱼,但却又受鲨鱼、海水等多重客观原因的冲击,最终将一幅鱼骨头拖回家,第二天继续坚持打鱼生活的故事。
《老人与海》一经出版,就受到了读者的好评。随着社会文化传媒形式的不断发展,由该小说为基础产生的电影相继上映。电影这种文化传播形式,不仅实现了对小说故事情节的直观性描述,还使故事中的情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升华,这也是当前故事创作和社会传播的社会价值[2]。
二、《老人与海》小说原著与同名电影的叙事对比
《老人与海》小说原著与同名电影方面的对比研究,为故事中情感的深入分析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探索方向。
(一)敘事视角对比
叙事,简单来说,就是讲故事。为了将故事讲解得最为明了、透彻,讲故事的人需要选择合理的故事叙述视角,这样方可将故事的情节、情感等方面很好地展现出来。一般来说,叙事视角可分为宏观叙事视角和微观叙事视角两种。前者是指从故事全知的层面出发,将故事从头到尾、多层面地进行阐述。而微观叙事,是指以故事中某个人物的视角,以局部思路进行故事的叙述[3]。
1.宏观视角的协同运用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老人与海》的叙事均运用了宏观故事作为开篇叙述的一种手法。小说中采用“那老人独自驾着轻舟,在墨西哥湾暖流里捕鱼,如今出海已有84天,仍然一条鱼也没有收获。”而电影采取镜头由远及近地拉近的同时,也采用旁白对这一段话进行了叙述。开篇部分采用客观阐述,是推进故事各要素合理调配的展现形式。
《老人与海》故事叙述中宏观定位上,采用了以个人的故事为代表,以一群人的故事的叙事视角进行串联,从而最大限度地延伸了故事潜在情节,从而为潜在主题的挖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比如,《老人与海》小说中,运用第三人的视角,直接描述老人出海打鱼,出海为生的具体活动,而电影部分则是采取画面描述法,对与老人有相同经历的同类群体之间进行概括。由此可见,从宏观视角在故事整体讲述背景、内容,不仅能够实现阐述故事的科学定位,还为深层次的主题解读提供了明了的方向。
2.叙事视角差异点
《老人与海》小说原著与电影在叙事视角的选择上,也存在着差异点。《老人与海》小说原著中,虽然整体采用的是故事情节化的阐述,但在故事详细叙述部分,也运用了微观叙事法。故而,我们可以将《老人与海》小说原著的叙事方式概括为客观叙事为主,微观叙事为辅的。而《老人与海》电影的叙事方式则是客观叙事和微观叙事各占一半的比例。比如,在电影的开头、结尾部分,主要采用的是客观叙事法,而针对其中关于老人经历风浪、鲨鱼冲击等行为时,主要采用的是微观叙事法。
从故事描述和分析的具体情况来说,小说原著主要是通过多元化的文字叙述,为读者描绘可想象的故事情节,它要求读者能够通过多重信息的组合,对故事内容进行解读和深入的品位。而电影情节在塑造上,更注重利用直观、善于理解的叙事方式,将小说的情节很好地呈现出来,只要受众能够理解画面所呈现出来的东西,这部电影在故事传播和讲述层面的价值就得以实现。由此来说,《老人与海》小说原著与电影所选择的叙事方式不同,且叙事角度侧重点各有不同,主要是由于故事所描绘的叙事点层面差异明显[4]。
(二)叙事结构对比
叙事结构,是指故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框架体系进行阐述。借助文学中关于叙事结构方面的定义,可将其理解为以怎样的叙事形态,将完整的信息内容很好地展现出来,它是保障受众能够清晰理解故事内在价值的主要方案。一般来说,叙事结构可按照时间划分为顺序、倒叙、插叙三种;按照结构规划路线,可分为直线式和块状式。
1.叙述趋向上的协同运用
小说《老人与海》原著与电影进行故事讲解时,都运用了“故事开始-经过-结果”的顺序描述各个部分关系。为了保障小说《老人与海》内容叙述层面的完整性,无论是以平面的文字描述,还是运用视觉和声音特征的组合上,均将叙述趋向上的协同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小说《老人与海》原著中开篇就是老人走向海边破渔船的画面,其次是老人出海打鱼,打鱼归来,回家四个部分。而在电影中,同样也是按照老人出海前的情况、打鱼以及返回到岸边的顺序来讲的。
叙事结构的组合与梳理,主要是按照故事变化的具体情况,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详细的内容概括框架,其目的是让读者能够清晰地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内在价值。在分析故事内在关联性时,若因果关系之间的关联性剖析得不够清晰,读者对于故事中的基本情节理解上就会存在误差,自然也就更谈不上剖析其中所包含的精神了。同时,叙事结构并不是单纯整合故事中的条件,而是更注重保存叙事内容的完整性。比如,无论是《老人与海》原著还是电影,从故事整体加工层来看,它们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均要保障前后之间的故事叙述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而不是先进行重点部分的梳理,再进行其他部分的引导阐述。此种结合社会阐述实际状况,这就是叙述趋向上的协同规制。
2.直线叙述和结构式叙述的切割
小说《老人与海》原著和电影在叙事结构方面不仅有诸多相似点,还有一些不同点,从而保障了原著和电影均有可观性[5]。
小说《老人与海》原著主要是通过直线叙述的方式进行结构划分。这里所说的“直线”,并非按照一个完整的套路进行故事点的衔接,而是将多个相互平衡的线组合衔接为一个立体化的结构,以保障主人公个性、特征的鲜明性。比如,作者在原著中首先运用“消瘦憔悴,颈脖皱纹很深……”等词语,对圣地亚哥进行形象上的描绘。而在故事内容描述上,作者则运用了“叹息的身影”等词语,对主人公的行为进行了描述。同一个故事,但所选择的叙事点不同,每一个直线部分所包含的点均会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同时,这种故事讲述结构,也将主人公的刻画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信息交互和阐述方法,它为当代结构的综合调整和规整处理带来了更为和谐、协调的故事讲解和解读趋向。此外,小说《老人与海》的叙事采用直线结构化,有利于作者把握故事结构规划层面的分析条件,有序进行各项信息之间的相互交融和优化调节,从而实现不同结构部分层面的科学性安排,以确保故事叙述与内容阐述层面的协调。
电影《老人与海》故事结构部分主要采取的是切割式分析法。与原著不同的是,一方面电影呈现形式较为多元,可以将诸多语言信息进行提取,以相对完善的分析画面为基础,对不同结构的故事内容进行阐述和研究。比如,老人拖着鱼骨头回到家中的场景,完全就可以采取近景、远景等部分的画面组合法进行表述,而这一段在原著中则是采用了大量的文字进行叙述。对比而言,电影画面的冲击性更强,故事讲解和阐述上也更加直白。另一方面,《老人与海》电影为了保障每一个片段之间衔接合理,故事叙述上则主要是采用电影编写和叙述的方式,对原著中未能描述处理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阐述,以达到多样化叙述内容方面的对应性补充。比如,电影版的《老人与海》故事叙述上,对于圣地亚哥与孩子逐渐的交流以及他拖着鱼骨头回家这些环节上,都适当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这些按照电影画面展现需求,逐步进行内容切割的方式,不仅能够丰富电影情节,也将《老人与海》故事中所隐藏的深层涵义展现了出来,这是《老人与海》电影画面结构化切割分析的主要方面,这是一种符合大众需求的立体化文学作品解读管理策略。
(三)叙事手段对比
叙述手段,是指在故事内容讲述过程中是通过哪些因素的变化与对应调节,方可将故事的讲述与读者的共鸣点结合在一起[6]。
1.对话式叙事手段的运用
充分利用主人公的语言进行叙述故事的讲解,是原著和电影版《老人与海》中都应用到的一种叙述手段。
从原著《老人与海》中来看,故事以主人公的微观视角进行讲述和推进,是故事讲述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同时,原著中也运用不多的语言描述“日落后,他把布袋围住颈项,敷在背上,又小心翼翼地把它垫在饶建的索底。这么一来,他便有办法向前俯靠在船头,简直是有点舒服了。”叙述上,主要是通过细微的语言变化,达到相关信息阐述和内在故事情节综合展示的效果。
电影中对话式叙事手段的运用更关注如何在相关故事的基础上,利用更多的场景“潜在性话语”,对《老人与海》的故事内容进行阐述。比如,电影《老人与海》不仅大量运用到了海水、海鸥等外部环境因素,还善于利用圣地亚哥的自述进行故事内在情节方面的阐述,在讲述《老人与海》的故事时将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同时,由于电影中的故事情节更完善,更具有导向性特点,进行多样化内容阐述和表达上,更注重如何进行叙事关键内容的丰富性传承和交流。
2.特色化叙事手段的运用
《老人与海》小说原著和电影在特色化手段运用上是有差异的。原著按照故事整体的结构,在故事情节的阐述上,始终注意平面绘画层面的定位。比如,《老人与海》原著中运用了大量的手笔,对相关故事点实行逐层递进,从局部到整体来阐述和分析内容。电影内容阐述上则是将其中的一部分分配到了故事整体的讲述和分析结构之上,并利用多元化的资源调配方法,将故事讲述与影视结构很好地衔接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不断地进行叙事的有序整洁和最优化安排。比如,电影《老人与海》充分利用了老人出海打鱼过程中,各个场景上的切换与转变,描述老人出海方面的故事,以实现结合《老人与海》主干故事内容,运用外部环境上的变化对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故事等潜在性故事因素进行梳理。
(四)叙事主题对比
叙事主题,是小说创作最为核心的构成部分,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如果不能将故事的内在主题精神体现出来,则小说存在的意义也将不复存在。
1.硬汉精神的传达
无论是小说原著还是电影,对于《老人与海》这一作品的主题解读时,都应将“硬汉精神”作为其分析的核心。因为这一主题是贯穿于文学作品始终的条件。小说原著是通过旁白来塑造圣地亚哥的整体形象,通过他面对打击一次次跌倒后又爬起来的过程,将“硬汉形象”很好地阐述出来。虽然平面化的人物形象塑造上,需要始终坚持将主人公放置在每一个阶段的故事讲述核心内,并通过故事内容的前后衔接来达成小说主题层层推进的效果。
2.时代精神的传达
《老人与海》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战争带给人们的恐惧和心理压力,始终是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无论是小说原著,还是电影进行故事讲解,均需要对故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宏观性阐述,否则将就失去存在的价值。比如,《老人与海》原著中,主要是从战后人们生活困窘方面的差异性進行情况的概括,而电影中《老人与海》内容叙述上,则主要是通过战后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方面的疏远性增强,表现战争所带来的负面问题。
《老人与海》小说原著与同名电影的叙事对比中,叙事主题方面的解读,应注重其中的关键点和核心性条件的定位上,以整合性思维进行整合。
参考文献:
〔1〕杨海鸥.辛克莱·刘易斯对海明威叙事艺术的深刻影响——以《老人与海》艺术技巧的重释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20,39(03):75-79.
〔2〕李瑶.《年月日》与《老人与海》的比较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8.
〔3〕郭慧.《老人与海》叙事深层结构分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8,9(04):175-176.
〔4〕黄旦华.以《老人与海》为例探析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J].语文建设,2016(30):51-52.
〔5〕梁彩群.《老人与海》小说原著与同名电影的叙事对比[J].文学教育(上),2016(04):28-29.
〔6〕袁瑞姣.海明威《老人与海》空间与叙事艺术探析[J].语文建设,2016(05):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