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雪 肖云玲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中小学生经历了史上最漫长的寒假,有了青春期成长经历中的一次特殊体验和对国家、社会、自然、生命的全新认识。鉴于此,专家学者呼吁:应该引导“禁足”在家的青少年进行疫情下的思考。确该如此!
对于身体、精神正在成长发育的青少年来说,经历这场特殊的疫情,他们需要在正确的引导下沉浸下来用心思考,用理性和思辨精神真正去认识规则意识、责任担当、生命安全、家国情怀……可以说,引导青少年进行“疫情下的思考”,这其实是一个德育命题,是特殊时期最现实和迫切的德育,是帮助青少年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好契机。同时,引导青少年在特殊历史事件面前学会客观思考和分析,用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未来导行,也是帮助青少年树立德行,为国家培育人才的教育任务使然!在引导青少年进行“疫情下的思考”时,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应该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作用,借助好的资源平台,形成教育合力,实施德育引导。
一、坚守一致理念,遵循基本原则,共同致力德育引导
疫情中,学生看到、听到的感人故事、真实素材带来的情感反映,会触动他们对这些感性现象背后的生命、责任意识、规则法治意识、我与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此时,家长、学校、社会应该充分利用能触动孩子们的疫情下或好或坏的实例、举措作为素材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们认识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对自然应有一份敬畏;认识到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也是宝贵的,应珍视和敬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认识到全民战“疫”中身先士卒的逆行英雄模范和先进事迹,诠释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勇担社会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人是应有之为;认识到“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崇尚法治,增强规则意识,保持理性,分清是非,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对青少年进行“疫情下的思考”引导,其实就是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国家力量、规则意识、生命安全、责任担当、家国情怀有正确的认知和体验,就是教育主体方在青少年心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帮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工作。在这一共识之下,家庭中的直系亲人和有相关亲缘关系的长辈就能有目的地循循善诱,努力营造一个明理知恩的家庭氛围;学校及班主任、任课教师在“停课不停学”的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中就会有针对性地巧妙代入,引导理性分析和认知;社会相关组织和部门,尤其与学校关联紧密的社会团体及相关机构组织就会考虑青少年协同共育中的增补、增进,创造条件努力地正面引导、深化教育。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疫情之下的教育引思,坚持学校主导、家长主动参与、社会相关组织部门协助支持配合的原则方法,这是“家—校—社会”协同教育最基本的模式构建,也是疫情之下引导学生深思的有效做法。
二、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任务分工,各司其职、相互协调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存在的三种基本形态,各司其职、相互协调,才能保证教育的整体均衡。在疫情之下引导青少年进行深度思考,家、校、社会三方应找准自己的定位,不推诿、不越俎代庖,在协同共育中以增补、增进和相益为目的发挥各自作用,形成互动模式,共同实现启思导行的德育任务。
家庭教育是共育的基础,是“培根教育”。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家庭是人成长的根本,家长有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及支持和强化孩子在家学习的职责。青少年“禁足”在家,和家长朝夕相处,在“疫情大课堂”中,家长应变被动参加为主动参与,选取抗疫故事中感人至深的内容,激发孩子的共情,适时、准确地进行理性思考引导。比如在生命教育中,逆行的白衣天使最能打动人心,家长在和孩子一起收看医务工作者驰援武汉的感人事迹报道时,可以从其家人的担心与他们无畏生死、毅然前行的角度进行引导换位思考,从而引导青少年加深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思考。
学校教育是全面培养人的活动,它不仅要关心学生的知识和智力的增长,更要关心他们思想品德的形成。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特殊学校教育教学方式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有效结合仍是学校的工作内容。每位科任老师应把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内容与教学相融,比如生物课的呼吸系统知识的讲解、数学课数据的搜集整理与描述、道德与法治课民族精神、生命的意义、做遵纪守法的人等学科知识的自然融入;班主任在定期召开的云网络班会课上,通过看视频、讲故事、组织讨论分享展示等形式进行“疫情之下谁是最耀眼的明星”“自由与自律”“明辨真善美、践行诚信与务实”等主题班会课,在集体学习中引导学生共情共鸣,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协同育人的德育模式,是以家庭教育为根基、学校教育为核心、社会教育为拓展的。受疫情影响,与学校联系较为紧密的科教文卫等社会组织和部门难以组织实践体验活动和进校配合教育引导,但社会各组织如新闻媒体客观报道的一线人员深入细致积极履责的抗疫工作,志愿人员无私奉献的点点滴滴,哪怕是违规违法破坏抗疫行动的真实报道,都是生动的协同教育的素材和教育示范,對疫情之中青少年的思想成长也能起到引导助力作用。
三、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借助各方资源促进教育价值效益提升
特殊的时期,特殊的疫情,特殊的青少年成长经历,在对青少年进行“疫情下的思考”引导,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还应共同努力,搭建各尽其责实施共育的平台,更好地发挥育人功效。
在今年2月底3月初,昆明市教育体育局组织开展了“齐心战‘疫我们在行动——昆明市大中小学思政课系列公益讲座”在线直播活动。来自大中小学的优秀思政课教师担当主讲,分别从疫情防护知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展开讲座,还连线了驰援湖北的医务工作者交流了与自己孩子的信件中的真实感受。这次公益讲座由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直播或同步推送,收听收看的青少年接收了满满的正能量。
在疫情的特殊时期搭建的这一育人平台,充分整合了教育主体各方的资源,切实发挥了对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共育的重要作用。而这一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工作机制和协同育人模式的成功范例,也正是“家—校—社会”协同育人应构建的模式内容之一,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