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
努力分为两种,盲目努力和精准努力。精准努力就是有目标的努力。村上春树说:“所谓努力,指的是主动而有目的的活动。”在组织中,有了目标才能使环境中的其他事物有意义,目标是使所有事物统一起来的原则。目标,永远在技巧和方法前面。
同理,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应该在技巧和方法前面。有了精准的目标,才能有精准的努力,随之会有精准的问题、精准的任务、精准的途径、精准的方法等。波利亚指出:“目标启示着手段,对目标的考虑可能会启发我们找到一个途径。考虑了目标,问题就接着出来……”如此的学习更容易修成“正果”。
一、目标导向下的教师指导方式应给学生指明方向
安德鲁·卡耐基说:“如果你想要快乐,就设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要能指挥你的思想,释放你的能量,激发你的希望。”然而,遗憾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未能很好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那么,目标导向下的教师指导方式会是怎样的呢?
综观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方式,笔者把它概括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牵”,第二种是“领”,第三种是“推”。可以说,第二种教师“领着走”的学习要胜于第一种教师“牵着走”的学习,至少学生能自己走,但这种目标并非是真正的长远目标,本质上仍然是被动学习,在学生眼里,教师似乎就是目标,教师所到之处就是自己要到达的目标,此时,学生不需要考虑走的方向,而只需要考虑自己该怎样走、走到哪里。
那么第三种“推着走”的学习是否就一定是自主学习了呢?笔者认为,未必。“推着走”的学习尽管给了学生走的自由,但可能会“迷路”,因为学生“不知道该到哪里去”,也就是这样的学习缺少明确的目标。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说:“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都没有目标。”没有目标或全是目标只会让学生的学习漫无目的地“瞎转悠”,此时,谈何自主学习?由此可见,自主学习不等于自由学习。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说:“走得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徘徊的人走得快。”目标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不是给人看最好的景色,而是给人可以努力的目标。笔者认为,在目标导向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还可以有第四种作用方式,那就是“指”导,教师的这种“指”导,既给了学生行走的自由,又给了学生前进的目标。
日本学者佐藤学以“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为聚点,论述了“阶梯型”“登山型”两种不同的课程编制模式。在任务驱动学习中,尽管教师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目标,但并没有给学生指明拾级而上的“阶梯”,而只是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如何“登山”可以有很多种途径和方式,这样的学习任务更重。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阶梯型”“登山型”结合,先给学生搭建“阶梯”,将他们带到“半山腰”,然后让学生朝着目标用自己的方式完成登顶任务。面对一个“大的任务”,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主动地分解目标,拆解任务,自己设计和规划登顶的路线和方法。
二、目标导向下的任务设计要求应让学生看到愿景
不过,有了目标还不行,还必须具有足够大的吸引力,才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强的驱动力。所以,教师“指”向的目标应该是学生需要的、向往的甚至是渴望的,这样的目标应该有别于我们常说的条文化、纲要化和抽象化的一般教学目标,而应该是能让学生看到包含着内容、结果和价值的任务活动,学生不仅能看到学习之后的前景,还能看到学习之后的收益。
(一)任务目标应能为学生“导学”
传统课堂的教学目标一般只有教师知道,并且很多情况下也是在备课本上写写而已,一般不会转化为学习目标告知学生。不过,现在出现了一种“目标导向教学法”,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回答道:“想知道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想知道怎样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到全课总结的时候,我们可以一改“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或“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的传统做法,而是让学生对照课始确定的学习目标进行学习回顾和学习检测,这样就呈现了一种前后呼应的课堂格局。
(二)任务目标应能使学生“强学”
在实际教学中,如同上述课例那样,教师大都会在课始就出示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几个方面提出问题,以此确定学习目标。然而,有时候这样的目标导学也会有“副作用”甚至“负作用”。例如,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一课时,学生看了课题虽然能够提出“什么是一一列举”“为什么要一一列举”“怎样一一列举”等以问题形式呈现的学习目标,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这一课题提早出示,却简化和弱化了学生的思维,跳过了“怎么会想到这一策略呢”这一关键性问题,也就是学生在面对具体例题(如下图)的时候,心中已经知道只需要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而无须进行策略的寻找、尝试、判断与选择,这不符合策略教学的本意,策略的揭示需要学生有一个感悟的过程。
由此可见,策略教学依然需要教学策略。那么,有没有更好的目标设计既可以导学又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用任务驱动学习。
上述“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一课可以直接用例题作为任务来驱动学生学习,因为这一例题情境在生活中确实存在,是一个实际问题,由于最终答案需要筛选,学生就会自己想到一一列举,当然有的学生还会从列举的一部分结果中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三)任务目标应能让学生“用学”
任务驱动学习中所说的“任务”指的是“实际任务”,有别于我们常说的“知识的学习任务”。上述课例中,“围面积最大的长方形花圃”就是一个实际任務,它有别于“围面积最大的长方形”的知识任务,因为“围面积最大的长方形花圃”与“围面积最大的长方形”相比,还体现了知识“为了什么”的学习价值,前者是一个生活问题,后者是一个数学问题。知识管理畅销书《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的作者成甲认为:“知识就是能改变行动的信息。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信息无法改变你行动,那算不得知识。”可以说,“围面积最大的长方形花圃”是知道“围面积最大的长方形”之后的行动,或者说是一种行为改变。
由此可见,任务驱动学习中所说的“任务”既是一种情境,也是一种活动,还是一种目标,学生要完成“围面积最大的长方形花圃”这一生活实际任务,就必须完成“围面积最大的长方形”这一数学知识的学习任务,在发展认知能力的同时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任务目标应能教学生“想学”
在《小王子》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鼓励人们去伐木,不要去分配工作、去施号发令。你应该做的是,教会人们去渴望大海的宽广无边和高深莫测。”如果把平常说的知识目标比作“一艘船”,那么在任务驱动学习中,我们可以不直接把“造一艘船”设置为目标,而可以看得更远一些,把“大海”设置为目标,也就是把“为什么造一艘船”作为终极目标,然后用“大海的宽广无边和高深莫测(最终也就是知识的宽广无边和高深莫测)”来吸引学生,这样的大目标和大任务就把“造一艘船”的知识目标和知识任务包容其中,这样的教学格局也就变得更大了。
例如“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笔者设计了一个“学生出数考老师”的互动任务:“快速判断某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出的数越来越大,但笔者总能轻松自如地正确判断。在这一任务活动中,笔者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去“造一艘船”——直接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而是给学生展示了“大海的宽广无边和高深莫测”——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后的潇洒自如,于是学生便有了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和掌握一些快速判断技巧的渴望。
总之,任务驱动学习,让学生还没开始学习的时候就看到学习之后的好处,也就是让学生看到学习之后的美好愿景,这样的任务愿景目标驱动着学生学习,这样的学习必定是自主学习。
(作者单位: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第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