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意象与诗的文化

2020-07-01 01:50万于龙倪秀琴
江西教育B 2020年6期
关键词:清气墨梅砚池

万于龙 倪秀琴

统编教材中新增了大量古诗词,编者将其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那么,如何有效进行古诗词教学,使学生合理地吸收其营养价值呢?笔者以为,除了解大意、体会情感、感悟意境等基本的教学目标之外,教师还应关注发掘古诗词的意象元素,充分吸收古诗文的文化内涵,初步培养学生想象美、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之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从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嵌入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中。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提出的“诗意语文”,积极倡导在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上实现师生的诗意栖居,实现语文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其执教的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墨梅》一课,从诗人的人格出发,走向作品;从诗人的作品出发,走向人格。从人到诗,从诗到人,课堂形成闭合的回路,做到了“人文合一”,完美诠释了什么是“诗意语文”。

一、“诗性”为首,“理性”次之

【片段一】

师:王冕的这首《墨梅》里藏著三种不同的梅花,分别藏在哪儿呢?咱们一句一句看。

生1:“我家洗砚池边树”写的是家中梅。

生2:“朵朵花开淡墨痕”写的是画中梅。

师:为什么这一句写的是画中梅?你注意到了哪个词?

生2:淡墨痕。

生3:“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写的是心中梅。

师:为什么这一句写的是心中梅?

生3:因为“不要人夸”“只留清气”都是自己的想法,所以是心中梅。

师:好,同学们,现在搞清楚了,王冕的《墨梅》里藏着三种不同的梅花,可不简单哦!我们一起来好好读一读。我读题目、作者,你们读正文。

(师生合作朗读)

【片段二】

师:有人将梅花种在花圃里,这是很正常的事;有人将梅花种在田园里,这也正常;可是将梅花种在洗砚池边还真没听说过,这是为什么呀?一起来看一段资料,注意看,默读一分钟。(出示洗砚池相关资料)

师:你读懂了什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回答)

师:资料中告诉我们,王羲之家有个洗砚池,说明王羲之练书法十分刻苦。王冕把自家的梅花种在洗砚池边,他想学习王羲之的什么?

生1:学习王羲之那样刻苦练习。

师:是这样的。在洗砚池,在王羲之的鼓励下,王冕苦练画技。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画画是很单调的,太枯燥了,真的不好玩。有时候,王冕就想:我也要去玩。这时,王冕家的洗砚池好像在对王冕说什么?

(生回答)

师:王冕没有放弃,终于小有成就,开始出名了,开始有人向他求画了,于是王冕高兴了,得意了。就在这个时候,王冕家的洗砚池又好像在对王冕说什么?

(生回答)

师:我听到了,洗砚池告诉王冕要刻苦,要谦虚,要戒骄戒躁。同学们,王冕家的洗砚池背后站着的是王羲之,他一直陪伴着王冕,一直提醒着王冕,也一直激励和鞭策着王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王冕练就了一身画梅的本领,成了一代画梅圣手。原来,家中梅还藏着这样的玄机。好,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洗砚池背后的那一份精神和力量。

(生齐读)

【赏析】可以看出,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沿袭常规的古诗教学方法,而是直接与作者对话,引导学生发现《墨梅》诗中隐藏的三种梅花,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为整堂课的教学构建了框架。在引导学生找出“家中梅”“画中梅”“心中梅”的诗句后,王老师抓住“洗砚池”再度质疑:为什么王冕家的梅花不是种在堂前屋后的花圃里,而是种在洗砚池边呢?借助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明白“洗砚池”背后的意义,读懂“洗砚池”其实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王冕向王羲之学习的志向。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王冕的内心世界呢?王崧舟老师再次创设情境,采用体验式的教学策略,由己及人,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王冕学画时可能会遇到问题的情境,把王冕学画的整个过程复原了出来,让学生站在“洗砚池”的角度与诗人进行对话,感受诗人的感受,体验诗人的体验,这样学生不仅走进了诗文,还走近了诗人,做到了诗与人合一,体现了“诗性”为首、“理性”次之的教学策略。

二、“意象”为首,“意思”次之

【片段三】

师:(课件出示梅花图)同学们仔细看,这里每一朵梅花都是王冕画的,看看都是什么颜色呢?

生1:淡墨色。

生2:灰色。

师:问题来了,王冕画梅花为什么不画鲜艳的红色,为什么不画亮丽的白色,却画了个淡墨色,猜猜看,为什么?

生1:王冕要学习王羲之的勤奋刻苦,所以用家中洗砚池的墨水来画。

师:很有意思,他觉得是王冕要学习王羲之的勤奋刻苦,所以用淡墨色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是他的看法,有意思。

生2:我觉得应该是“只留清气满乾坤”,因为他画的梅花虽然不漂亮,但是有一种清气,所以他没画鲜艳的红色、明亮的白色,就画淡墨色梅花。

师:用你的话来说,画淡墨色的梅花,能够把什么画出来?

生2:清气。

师:而如果画了红色,确实鲜艳,但是什么就没有了?

生2:清气。

师:很好,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那么,王冕究竟为什么要用“淡墨”画梅呢?我替你们找来了根据。(出示王冕生平资料)

师:来,一起来看看王冕这个人。(分别指名读)

生4:史书记载,朋友李孝光想推荐王冕去做府吏,被他拒绝了。

生5:史书记载,老友泰不华多次想举荐王冕为官,被他拒绝了。

生6:史书记载,老师王艮劝王冕做官,被他拒绝了。

生7:史书记载,元朝的达官贵人不惜重金向王冕求画,被他拒绝了。

生8:史书记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要重用王冕,他以出家为由也拒绝了。

师:五句话,五个“拒绝”。我就在想,王冕要是不拒绝,那该有多好啊,可以做官,可以出人头地,可以光宗耀祖,可以过上荣华富贵的日子。现在,王冕却放着这样的日子不过。所以我就在想,这王冕是不是有点傻?

生1:因为王冕如果去做官,就没有时间去练字练画了,以后就没有成就了。

生2:嗯,王冕可能是担心自己没时间练画。

生3:如果做了官,没有时间练画,清气就会消失,成就就会退步,所以我觉得王冕是一个热爱画画的人。

师:孩子们,你们可能不知道,元朝末年,官场腐败,当官的只想着自己的荣华富贵。王冕不一样,他宁愿不做官,宁愿不发财,也不放弃自己的志向。我们一起读——

生(齐):朵朵花开淡墨痕。

师:这淡墨色,这淡墨痕,其实背后写出的是王冕这个人,而这个人其实就是他的“心中梅”,一起读——

生(齐):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片段四】

师:据我所知,写梅花的人只爱写它的香气,你要不信,我找一些证据给你们瞧一瞧。一起看,古人都这样写梅花。(课件分别出示描写梅花香气的诗句,指名读)

生1:数点梅花满院香。

生2:梅花夜开香满溪。

生3:梅花至老香犹在。

……

师:绝大多数诗人偏爱写梅花的香气,但是,王冕写梅花写的却是“清气”,这是为什么?请围绕课后作业题的第二题,以四人为小组进行讨论。(四人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名回答)

生1:香气写的是花,清气写的是人。

生2:香气是鼻子闻出来的,清气是人品出来的。

生3:香气是每个人都能闻到的,清气只有甘于寂寞的人才可以品到。

生4:香气是每个人都能闻到的,清气只有淡泊名利的人才可以品到。

……

师:香气每个人都能闻到,不稀奇,然而清气只有淡泊名利的人才能闻到,而这样的人我们把他称为高洁的人。(板书:高洁)

师:王冕为人一生清气,从未改变,所以,当达官贵人拿重金向他买画的时候,王冕曾经用这样的诗回应他们——

生6:疏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它不下来。

师:当他的亲朋好友一再劝他出来为官的时候,他用这样的诗句回应他们——

生7:平生固守冰霜操,不与繁花一样情。

师:一身清气的王冕一生过着非常清贫的生活,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怪,然而王冕却用这样的诗来回应——

生8: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墨梅”象征的就是谁?

生(齐):王冕。

师:王冕已经化作了什么?

生(齐):墨梅。

师:这样的写法,我们叫作“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賞析】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习惯于一句一句地翻译,将它们变成精确的白话文、典范的现代汉语,即所谓的“意思”。其实,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不是逻辑的语言,而是意象的语言,我们更需要的是想象、还原、造景,把诗词读成画面,读成故事,读成有温度的细节。本教学片段中,王崧舟老师正是基于“意象”的发掘品味,逐步深入,渐入佳境,从“淡墨”品读“画中梅”,从“清气”解读“心中梅”。为了让学生感性触摸王冕的人品,王崧舟老师借助王冕的生平资料,引经据典,创设情境,联想对话,引导学生从一系列的“拒绝”中体会王冕的淡泊名利。课已至此,王崧舟老师意犹未尽,继续通过王冕写梅花的其他诗句“疏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它不下来”“平生固守冰霜操,不与繁花一样情”“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来深化“清气”的意象境界,让学生体会王冕一生为人的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还原与拓展中,“清气”已经自然而然、悄无声息地渗入学生的脑海中。古诗词教学以“意象”为重,“意思”次之,就是要找准古诗词教学的原点,借助古诗词含蓄、精练的语言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独特优势,挖掘“意在言外”的丰富内涵,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获得审美愉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文化”为首,“知识”次之

【片段五】

师:诗中有一个词——乾坤,你们应该是第一次接触。谁来告诉大家“乾坤”是什么意思?

生2:天地之间。

师:那你知道哪个字是天,哪个字是地吗?

生2:乾是天,坤是地。

师:真好,那我反过来再问你。那你知道天是什么?地是什么?

生2:天是乾,地是坤。

师:真好,天地就是——

生(齐):乾坤。

师:乾坤就是——

生(齐):天地。

师:这叫文化,中国文化,明白吗?让我们一起再来好好读一读这个词。

生(齐):乾坤。

师:生字会读了,新词也认识了,我们一起再读读古诗。

(生齐读)

【赏析】王崧舟说:“文化即以文‘化之,化就是改变,对外改变气质,对内改变心性。”纵观王崧舟老师的课,他不仅在教“诗”,还在教“人”,更在教“文化”;学生也是如此,他们不仅在学“诗”,还在学做“人”,更在学“文化”。课堂上,王老师总能以慧眼敏锐发掘诗文中的文化元素,引领学生走进文化殿堂,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乾坤”虽然不是诗眼,但王崧舟老师却在教生字环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显示出智慧与精巧的设计。

(作者单位: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教研室 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锦江小学)

猜你喜欢
清气墨梅砚池
杨砚池:“斜杠青年”搭建“连心桥”画好“同心圆”
《清气满乾坤》
《清气满乾坤》
贺泽海作品
三岁孙女回家,毁我书作,不怒反喜,因成四句
清气满乾坤
得山水清气 极天地大观
洗砚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