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双成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42)
伴随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呈现两大趋势:一是职业教育向高层次转移;二是职业教育向高质量转移。如何让更多人拥有高层次职业教育机会,优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是摆在职业教育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已逐步为我国职教界所接受和理解,但因为缺乏其文化背景、法律基础和社会支撑,逐渐显露其不适应性,效果不甚理想。河南省教育厅联合德国工商大会上海办事处(AHK)结合河南省省情,探索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的模式,举办了河南省职业院校骨干教师赴德留学项目,进一步探索德国“双元制”,推动河南省实现职业教育模式的逐步转型。
“双元制”的实质是向年轻人提供职业培训,使其掌握职业能力[1]。“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它解决了普通高等教育无法解决的问题,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双元制”已为各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提供借鉴。
“双元制”职业教育,一元在企业,一元在学校[2]。学校的“一元”,学员以学生身份在职业学校进行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理论和公共课程学习,占整个学制时间的 30%~40%[3];企业的“一元”,学员以学徒的身份在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占整个学制时间的60%~70%[4]。德国“双元制”是充分发挥了企业和学校的优势,不但做到培养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也做到了利用专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自我完善,从而实现学生激发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的目标[5]。
2018年,机电组30人通过河南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赴德留学项目,于2018年9月29日—12月27日在德国哈姆职业促进培训学校参加了“双元制”培训。其间学习了AHK国际培训师的课程,并顺利通过国际培训师的考试,具备了德国培训师资质条例(AVEO)中关于“双元制”培训和工作的专业知识,可以从事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海外培训。
其间,先后参观了沃森啤酒厂、克拉斯农机公司、鲁尔矿山博物馆、迈尔造船厂、陆科思教具厂、米巴赫集团等德国本土企业,了解德国企业参与“双元制”情况,看清了企业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学习期间也先后到特蒙德工业大学、波鸿大学、南威斯特法伦应用技术大学、哈姆职业学校进行考察与交流,并进入课堂,进行体验式学习,了解德国的教育体系、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6],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教育使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和沉淀。通过3个月的学习、考察交流和德国的生活,对比德国“双元制”和中国职业教育,主要差异有以下几点。
“双元制”教育扎根于德国历史和文化中,德国人不但重视技术教育和实践,而且尊崇职业教育。中国传统教育注重理论研究,而职业教育则重理论、轻实践,从而造成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比例不协调的现象,更加严重的是到现在为止,还有一些学生和家长仍然从思想上排斥职业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德国“双元制”通过立法,使其有了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同时也通过行业协会进行监管,实现双主体育人。中国对职业教育也有清晰的规定,并且制定了《职业教育法》,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职业院校并不能完全落实,也缺乏必要的社会监督,出现了教育是政府的事情。
德国“双元制”主体是企业,企业参与招生、培训、就业全部过程,经费来自于政府和企业,以企业为主;管理和监督来自行业协会。形成企业和政府主导,行业协会监督的三足鼎立局面。企业主导教育不但为自己培养了员工,而且也从政府获得较多的税收减免额。中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是职业院校,主要职责是向企业输送人才,企业资金参与教育的主要形式是通过税收上缴国家,国家财政拨款和职业院校收入是教育的主要资金来源,没有任何法律规定职业院校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与义务,因此中国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元制办学。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将解决问题的“行动为导向”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注重实践在教育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坚持让学生亲自体验,在提升动手实践技能中获得知识和理论。中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先理论后实践(或者重理论轻实践),或者根本就没有实践条件,没有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彻底分开,而将职业教育办成普通教育的翻版和补充[7]。
通过顶层设计,进一步理顺教育在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会之间的关系,大力推动现代学徒制试点推广工作。尝试建立企业为主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加强教育立法和职业培训,建立职业准入机制,打通不同年龄和层次的人员进入现代学徒制教育的通道;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学校层面出台相关制度,推动学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向企业迈进,实现校企真正对接。
强化行业协会建设,转变其工作职能,增强服务其行业企业的能力;减少或者杜绝各种泛滥的行业大赛,加强第三方评估机构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学徒遴选规范、过程执行,考核评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现代学徒制进一步科学化和规范化,发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建设性作用。
完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提升对关键技术岗位的从业要求和待遇,坚强监管,根本上提升职业教育和现代学徒制的吸引力,增强规范性,以此引起社会对职业培训的重视,从而重视职业教育。
深化校企合作,进行深度产教融合,聚焦产、学、研结合的这个中心。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8],使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紧密地联系一起。
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德国“双元制”教育另外一个核心所在,“双元制”教育对教师有明确的要求:(1)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2)对教师任职资格、任职标准、师资培养模式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从体制和程序上规范了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保证了职业教育质量。“双元制”本土化,首先,必须改善对职业教师的引进、选拔渠道。其次,必须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夯实理论基础,强化教师实践操作,培训提升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确保职业教育的质量。
“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的原因,一方面是德国的国情文化,另一方面有一套严格的课程开发原则和实施标准,虽然国情和文化不能复制,但课程开发原则和实施标准对我们从事职业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经过3个月亲身学习和实践,对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有深入的了解,初步掌握了“双元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原则。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应遵循以下原则:(1)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致;(2)满足当前岗位能力要求;(3)顺应企业技术发展需要。开发课程体系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聚焦如下:(1)聚焦课程体系产生背景和构建流程;(2)聚焦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3)以行动导向为主,课程标准目标突出能力培养。“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之所以在全球久负盛名,其主要原因在于培养了高质量人才,服务社会,带动了经济发展。抓住了这个核心,借鉴“双元制”具体探索如下。
《职业教育法》为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法律上的制度保障,并且规定了培训内容和大体的时间分配,为各级州政府颁布的相关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提供指导,做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和内容有法可依,使相同专业不同学校的教学计划基本一致,同时根据当地经济情况不同,各州又各具特色,实现了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目标。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也有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但各省市各个院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较大随意性,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必要的监管[9]。因此“双元制”教育本土化急需在统一的法律及技术文件框架下编制行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各省市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目标各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在国家框架下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区域内职业学院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使其人才培养方案具有权威性,同时更加规范、科学、合理。具体做法如下:以取得德国AHK机电一体化职业资格证书为基础性标准,国外参照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机电一体化工职业培训条例》和文化部《机电一体化工教育职业框架教学计划》,国内依据国家《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高等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面向对象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毕业生。专业教学培训大纲列述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学生达到职业领域的行动能力为准则,毕业通过测试,使其具备机电一体化工种具备的设备操作、安装、调试、运维的能力,让学生获得德国AHK机电一体化工证书、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电工证和学校毕业证书,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方案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另外一个主要特色就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因此参照德国标准机电一体化专业本土化课程体系必须遵循“由岗位需求提取核心能力,再追溯到关键核心课程”的设计思路,根据职业岗位核心技能、职业素养及技术发展的趋势进行课程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更贴近实际生产需求,具体如下。
“双元制”核心是突出学生能力和素养培养,因此教学实施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本土化关键。
5.3.1 课程教学形式上采用“学习课题”
图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元制”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是“双元制”专业课程组织的主要形式,教师应根据实际工作业务流程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学生应按照实际工序或课题目进行学习和实践。通过相互关联学习领域的认知、学习和实践,学生便拥有了某一领某一岗位工作的实施能力。例如“定位环输送装置的加工与安装”,在某种程度上让学生具有机械加工岗位的技能和素质。
5.3.2 教学方法上结合多种“行动导向”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实施的精髓,“双元制”职业教育根据教学内容广泛采用四步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六步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来吸纳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程度。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则根据学生学习要求编写任务讲义,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5.3.3 实践教学采用多途径
“双元制”教育模式中学校重点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和职业能力[10],通过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完成;校外主要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素养,主要在企业岗位完成。不管是哪个场所“双元制”教育实践教学内容必须和培训大纲以及岗位能力相吻合,确保培训学生能够达到毕业要求,顺利毕业并进入工作岗位。
5.3.4 考核评价体系要科学严谨
考核评价是人才培养标尺,它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成效,必须坚持科学、公平、公正的原则。德国“双元制”考核评价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由培训师、雇主、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行业协会等组成考核评价小组,对学员逐一评价考核并根据考试情况出具证书。此外,考核评价也对“学习领域”过程进行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参与度、具体贡献等。证书评价出现维度多,有过程、公平、客观,社会上高度认可。
自“双元制”本土化实践以来,国内很多职业院校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家层面的现代学徒制已经在路上,如何更好借鉴德国“双元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除了需对“双元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还必须深刻剖析德国“双元制”背后的文化和制度因素,探讨如何将“双元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结合我省职业教育实际,如何服务“中国制造2025”,助力中原城市群建设,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发展,这才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