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分类 三个要点

2020-06-30 10:12韦秉文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墨梅品析蜀道

韦秉文

典故的理解、赏析是高考古诗词阅读中绕不开的难点。这个难点如何解码?简单地说,有八字要诀:两种分类,三个要点。

一、两种分类

(一)从用典时立意的角度思考,可分为正用、反用和翻新

“正用”,就是直用其事,作者表达的立意与典故的思想内容是融为一体的。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燕然未勒”,典出《后汉书·和帝记》: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大破匈奴,穷追北单于到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联系范仲淹词语境,意思便是战事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无从谈起,表达的爱国激情、思乡之意与典故的本义是一致的。

再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下阕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遣冯唐”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郡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敌军首级而遭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苏轼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像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作者在词中借用冯唐故事,表达了自己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天狼”语出《晋书·天文志》,传说是“主侵掠”,词中喻指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这里词人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

“反用”,就是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与典故的含义是相反相悖的。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最后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源自《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但王维却是“反其意而用之”,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远离官场可保洁净之身,所以就决然归隐。

再如,南宋陈刚中《阳关词》:“客舍休悲柳色新,东西南北一般春。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这首诗化用了唐代王维《渭城曲》诗意,但就立意而言,第三句是正用《论语》中子夏的“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第四句则是反用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诗句。

“翻新”,就是在典故的含意下前进一步,翻出新的一层含意来。如,陈师道的《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尾联“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两句,典出《晋书》:王徽之居山阴,一夜雪初霁,忽忆及剡溪朋友戴逵,就乘船前往,隔夜才到。但到了戴逵门前,却又不登门拜访,而是命驾舟返回。别人不解,他回答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个“雪夜访戴”的典故,意在表达高人雅士的逸兴。而陈师道诗翻出更深的一层新意:为使访友之兴不尽而可以长相忆,宁可不去访友。这样“翻新”,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更加诚笃的真挚情感。

(二)从用典的手法和形式来分析,可分为借用和化用

借用,是从前人之典和诗人所欲传达的情感的关系来说的。诗人所处的现实情境,不可能和所用之典完全吻合,所以,用典都是借用古事、传说、神话或前人的诗文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因此,“借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前述范仲淹《渔家傲》词的“燕然未勒”,就是借用了东汉时的典故。

“化用”,是指语言形式上对前人诗文的裁取、融合。寫诗时,直接引用古人原句的总是少数,多数都要加以熔裁。比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化用了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王安石《钟山即事》的“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则是化用了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句子。

辛弃疾是最喜欢用典也是最善于用典的诗人。我们且以2018年北京卷所选《满江红》词为例,来看看他是如何借用、化用典故的。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5.辛弃疾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上面试题的四个选项,A项中的“诸葛表”指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诗人借用与蜀地有关的典故,意在鼓励友人入蜀后大显身手,为国建功立业。此项分析正确。

B项中的“赤壁矶头千古浪”化用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出处无误,但诗人历数李正之入蜀路上的名胜,格调昂扬,选项说词人意在“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分析指向与作品实际不符。

C项说“蜀道登天”化用了《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典故,从手法与形式看亦无误。李白本意是说蜀道地势崎岖,难以行走,故而“不如早还家”。但就立意而言,辛词用此典属于“翻新”,是鼓励李正之要有所作为,而不是“望其早归”,所以这一分析的内容也出了错。

D项,词中“儿女泪,君休滴”两句”,的确是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但属于正用,说“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同样判断失当。

二、三个要点

典故解码中的“三个要点”是:⑴联系写作背景;⑵溯源典故本义;⑶回归语境品析。

下面以201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试题为例作解析。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13—15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

注释: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③从教:任凭。④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14.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1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的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我们先按“三个要点”进行品析:

⑴联系写作背景:注释①说“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这里“五首绝句”“一幅图”,暗示诗人“和张规臣水墨梅”时,对这幅“清姝”的墨梅是何等的喜爱。

⑵溯源典故本义:第一首注释②提示,无盐是“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这里是用“无盐”之名指其“奇丑无比”的相貌特点。

(3)回归语境品析:第一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画笔再巧妙也终究无法改变无盐的丑陋容貌,而以墨画梅,梅花照样风韵清姝;后两句的意思是,纵使梅花被画成黑色,艳红的桃花、白色的李花也依旧只能做梅花的奴仆。可见,前两句是拿丑之“无盐”和墨梅作对比,后两句是拿俗艳的桃、李与墨梅作对比,表达的都是对梅花清新脱俗的赞美。

第二首诗的写作背景与第一首诗相同。这首诗用了两个典故,一为“含章檐下春风面”,一为“前身相马九方皋”。关于“含章”和“九方皋”,可参看考题的④、⑤两个注释。

语境品析:第二首诗,正是以两个典故为支撑而写成的。前两句用“含章”之典,寿阳公主的美妆,是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的,所以浑然天成;而画师画墨梅,虽然所用的是笔墨,却同样巧夺天工。这是赞扬画师的技艺高超。后两句用九方皋之典,意思翻进一层,是说这位画师不仅技法高超,而且艺术境界极高。九方皋相马,“在其内而忘其外”,取其意而忘其形,竟然记不住马的毛色,“意在牝牡骊黄之外”;而画师画梅,把白梅画成黑色,也是“遗貌取神”,只追求梅花的意态美,至于黑白并不在意。陈与义也擅长绘事,他以画家的眼光欣赏墨梅,在颜色的黑白上翻出新意,巧借九方皋典故,赞其“意足不求颜色似”,道破了画中所包含的境界。

在按“三个要点”阅读、明了诗意后,即可進入对试题的解答。

13题不正确的一项为C。选项中说两首诗“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因为第一首诗只是提及桃、李,以其为梅花的反衬对象,并没有对桃花、李花进行描绘。再联系上文对“无盐”“含章”“九方皋”三个典故的解读赏析,不难判断A、B、D三项的理解分析都是正确的。

第14题,题干中说的“画外音”,实际上指的是“典”外之音、“言外之意”。联系上文对第一首诗的“品析”,可知A项理解正确、到位。B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是对“从教变白能为黑”的曲解;C项说“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与诗人化用“含章”典故的用意不合;D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观点也与前文对第二首诗的品析不吻合,是无中生有的生攀硬扯。

第15题有两问,只要正确理解了诗意,亦不难回答。关于陈与义对墨梅特点的认识,可概括为“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关于两首诗题咏的不同侧重点,据前文之品析,亦可知第一首诗赞墨梅“此花风韵更清姝”,是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第二首诗说“造化功成秋兔毫”“前身相马九方皋”,是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猜你喜欢
墨梅品析蜀道
我就是我
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意品析能力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打开剑门关,蜀道平仄而出(组诗选一)
柳佳玮作品
入川行吟(通韵)
录元·王冕《墨梅》(草书)
三岁孙女回家,毁我书作,不怒反喜,因成四句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梁中效:中国蜀道研究的八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