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志锋,白家赫,张志汀,陈亮
1.新昌县东茗乡两美建设办公室,312530;2.新昌县农业农村局茶叶站,312500;3.新昌县东茗乡东茗村,312533;4.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310008
东茗1 号是新昌县东茗乡东茗村一位茶农从鸠坑群体茶树资源中发现,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采用单株选拔-无性繁育法育成。东茗1号发芽较早、芽头肥壮,2007—2013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品系选育圃内开展了以福鼎大白茶、龙井43为对照的品系比较试验。由于对照试验中龙井43 只设有1 个小区,无法做统计分析,仅在分析物候期时作为参考。2019年,于病虫害发生盛期在新昌县进行病虫害田间抗性鉴定。
供试材料东茗1 号,对照品种福鼎大白茶(CK1)和龙井43(CK2)。
试验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品系选育圃内进行。试验地每小区面积为12 m2,单行双株条栽种植,行距1.5 m,丛距0.33 m,每小区共植24丛(48株),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外设保护行。2007、2008、2009年共进行3 次定剪,试验茶园肥培管理按照丰产茶园标准进行,并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防治。
根据《茶树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1]《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规程茶树》[2]和《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暂行技术规程》的方法和要求,进行各项目的观察记载。
(1)茶树形态特征
对品种特征特性进行观察和描述。
(2)成活率调查
定植1年后,调查丛成活率。丛成活率/%=成活丛数/定植丛数×100
(3)生长势测定
2008、2009年茶树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定型修剪,对修剪物进行称重,进行第三次修剪前测量茶树树高和树幅。
(4)物候期观测
2010、2011、2012年连续3年进行物候期观察,每个小区选择10 丛茶树,每丛茶树选择1 个剪口以下的第一个带叶健壮芽梢进行定点挂牌观察。隔天观察鱼叶期、一芽一叶期、一芽二叶期、一芽三叶期,各个生育期以30%观察芽梢达到该物候期为标准,分别记录一芽一叶期、一芽二叶期和一芽三叶期。
(5)一芽三叶长、百芽质量和发芽密度测定
2010、2011、2012年连续3年进行一芽三叶长、百芽质量测定。2011、2012年连续2年在芽叶达到一芽二叶期时,每个小区随机取3个点,观察每个点(33.3 cm×33.3 cm)10 cm叶层内芽梢数,测定发芽密度。
(6)产量
2010、2011、2012年连续3年全年采摘并记录参试品系鲜叶产量。采摘标准为春茶留鱼叶采一芽二叶和同等嫩度对夹叶,夏、秋茶采一芽二三叶和同等嫩度对夹叶。
(7)制茶品质
2010、2011、2012年连续3年用春茶第一轮新梢一芽二叶制烘青绿茶,送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感官审评。
(8)生化成分测定
2020年的春茶制一芽二叶生化样送农业农村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氨基酸采用《茶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GB/T 8314—2013)测定;咖啡碱采用《茶咖啡碱测定》(GB/T 8312—2013)测定;茶多酚采用《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GB/T 8313—2018)测定;水浸出物采用《茶水浸出物测定》(GB/T 8305—2013)测定。
(9)耐寒性鉴定
采用田间自然鉴定法。越冬后,每小区调查10 丛(株)茶树的冻害程度,根椐受害程度进行分级,计算寒害指数,比较参试品系耐寒性。
(10)抗病虫性鉴定
2019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病虫害团队在茶炭疽病和茶小绿叶蝉的发生盛期,对地处浙江省新昌县东茗乡茶园东茗1 号及对照品种福鼎大白茶和龙井43 的病虫害进行了实地调查,计算病情指数和百叶虫数,判定抗性等级。
东茗1 号为灌木型,树姿直立,叶片稍上斜状着生,叶形为长椭圆形,叶色绿,叶面微隆起,叶身内折,叶缘平。春茶一芽二叶呈黄绿或淡绿色,茸毛较少,节间短。
定植后1年(2008年),分别调查参试品种的丛成活率。结果显示,东茗1 号、福鼎大白茶和龙井43的成活率均为100%。
第三次定型修剪前(2009年)测定参试品种的树高、树幅(表1),东茗1号的平均树高和树幅为89.3 cm 和52.1 cm,均低于福鼎大白茶的树高(119.7 cm)和树幅(75.8 cm),且达到显著水平。
对第二次定型修剪(2008年)和第三次定型修剪(2009年)时的修剪物称重(表2),发现东茗1号2次定型修剪的修剪物生物量都低于福鼎大白茶,且第三次与福鼎大白茶有显著差异。综合来看,东茗1号的生长势弱于福鼎大白茶。
表1 树高、树幅测定结果 cm
表2 修剪物生物量测定结果 kg
2010、2011、2012年连续3年观察参试品系东茗1号的春茶鱼叶期、一芽一叶期、一芽二叶期、一芽三叶期,结果见表3。东茗1 号的一芽一叶、二叶和三叶初展期分别比福鼎大白茶(CK1)早1 d、5 d、5 d,比龙井43晚3 d、3 d和1 d。
东茗1 号达到一芽一叶期后伸育速度快,较短时间内就可达到一芽三叶期。综合比较,东茗1号属早生种,春梢营养芽物候期比福鼎大白茶早,比龙井43稍晚。
表3 东茗1号春梢营养芽物候期 d
(1)一芽三叶长
2010、2011、2012年连续3年测定参试品系的一芽三叶长,东茗1 号的一芽三叶长平均为5.5 cm,显著小于福鼎大白茶的7.0 cm。
(2)百芽质量
2010、2011、2012年连续3年测定参试品系的一芽三叶百芽质量,东茗1 号的一芽三叶百芽质量平均为(32.3±5.0)g,显著低于福鼎大白茶的(41.2±4.9)g。
(3)发芽密度
2011、2012年连续2年观察参试品系的发芽密度,东茗1 号的发芽密度平均为847个/m2,低于福鼎大白茶874 个/m2,但两者无显著差异。
2010、2011、2012年连续3年全年采摘并记录参试品系鲜叶产量,结果表明,东茗1 号每小区平均产量1.83 kg,显著低于福鼎大白茶的2.63 kg。但其3年春茶的每小区平均产量1.17 kg,较福鼎大白茶(1.09 kg)高7.4%。
2010—2012年连续3年将春茶第一轮新梢一芽二叶制成的烘青茶样送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感官审评,审评结果见表4。东茗1 号的感官审评总分平均为90.2 分,略低于福鼎大白茶的90.8 分,两者未达到显著差异;综合3年的审评结果,东茗1 号的审评分数维持在90 分左右,适制烘青绿形,但变异系数大于福鼎大白茶,品质不太稳定,如在加工工艺上稍作改进,东茗1 号制作名优烘青绿茶和扁形绿茶的品质可以进一步提高。近年,经农业农村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审评,东茗1 号制成的扁形茶(龙井茶),感官审评品质达到龙井43 的水平。
表4 烘青绿茶感官审评总分
2020年的春茶制一芽二叶生化样,送农业农村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结果见表5。
表5 各品系春茶一芽二叶生化样测定结果 %
2010 和2011年冬对参试品系进行耐寒性调查,结果表明,东茗1 号2010年和2011年的受害指数分别为30.8 和56.7(表6),明显大于福鼎大白茶,耐寒性较弱。
表6 参试品系的抗寒性
根据2019年病虫发生盛期田间调查结果,东茗1号对茶炭疽病抗性表现为高抗(HR),对茶小绿叶蝉抗性表现为抗(R),较对照品种福鼎大白茶和龙井43具有更强的抗性(表7、表8)。
表7 茶炭疽病抗性调查结果
表8 茶小绿叶蝉抗性调查结果
东茗1 号芽头粗壮饱满,节间短、芽形好,春茶产量高,制成扁形茶外形好、品质优良,备受青睐,茶青价格高达220 元/kg,比一般品种高10%~20%,干茶价格高20%~30%。在茶叶生产中,春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春茶产量约占全年产量的40%~50%,经济效益大[3],产值通常超过全年的60%~70%。以新昌县为例,春茶产量约占全年茶叶产量的47%,产值约占全年茶叶产值的70%以上。事实上名优绿茶产区多数茶农的生产模式主要就是春茶一季生产名优绿茶,然后台刈或重修剪后留养树冠到第二年采摘春茶。至今东茗1 号在新昌县内及周边地区试种面积近600 hm2,为新昌茶农增收、茶业增效发挥了作用,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东茗1 号是灌木型、直立、早生种,春季物候期比福鼎大白茶早,比龙井43稍晚。春茶一芽二叶呈黄绿或淡绿色,茸毛较少,节间短,春茶一芽二叶茶样平均约含氨基酸4.8%,茶多酚19.4%,咖啡碱3.1%、水浸出物49.1%,所制烘青绿茶外形好,品质与福鼎大白茶相当;制扁形绿茶(龙井茶),品质达到龙井43 水平。根据田间调查结果,东茗1 号表现为抗茶小绿叶蝉,高抗茶炭疽病,较对照品种福鼎大白茶和龙井43具有更强的抗性,适宜在浙江杭州、浙东地区及相似生态条件和生产茶类的地区种植。东茗1 号目前正在申报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中。
致谢:抗病虫鉴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唐美君、郭华伟、姚惠明老师完成,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