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泽坤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张。高等教育发挥着为世界培养和输送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这对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挑战。评估一所大学质量好坏最有意义的方法就是它在促进学生的学习上做得如何,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成果,更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将更多注意力投入到学生的发展中。从年级的维度来分析学生的学习参与状况,可以从动态的视角来观察随着年龄增长,学生对各个问题的回答变化情况,从而找到深层影响因素,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生学习参与状况提供借鉴。
关键词:学习参与;加州大学;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21-0063-03
1结果分析
本分析以2016年加州大学的本科生经验调查数据为来源,选取加州大学伯克利学院不同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学习参与情况数据进行处理。加州大学伯克利学院所有年级参与该问卷调查的学生共有8726人,其中大一913人、占比10.46%;大二1372人、占比15.72%;大三2400人、占比27.5%;大四4041人、占比46.31%。
该研究基于全美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中心等机构开发的全国学生参与度调查量表,即NSSE评价体系,以及适合中国国情的研究工具“国家学生学习参与调查(NSSE-China)”,并应用NSSE-China调查工具,设计了一套测量工具来分析学生学习参与度。研究主要从五项评价指标:学生学术挑战水平、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合作性、师生互动、教育经验和校园环境支持程度,来评估学生的学习参与状况,旨在弄清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差异,探索年级、专业等因素是否对学生的学习参与产生影响。本次分析由于篇幅限制,仅选取了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四个年级进行分析。
1.1不同年级的学习挑战情况分析(图1)
挑战情况这一维度包含七个方面的问题:选择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在课堂上提出见解深刻的问题、做课堂展示、获得分数前持续修改论文、完成课程阅读计划、逃课和不能按时上交作业。根据问卷问题的选项,核算出这七个问题的均值分别为:2.5、3.5、3.5、3.5、5.5、3.5、3.5。在选择具有挑战性的课程、获得分数前持续修改论文、完成课程阅读计划、逃课以及不能按时上交作业等五个方面,柱状图表明,大一至大四的学生的选择均高于均值,而这五个问题明显与学业课程高度相关,或者说与学业成绩高度相关。然而在课堂上提出见解深刻的问题和做课堂展示这两个问题上,学生对频率的选择不容乐观,都低于均值。提出见解深刻的问题需要批判性思维、逻辑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配合运作,从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消极回答可以看出,学生的思考力欠佳,这一点与国内状况相似。另外,课堂展示与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在课堂展示方面表现不佳可以映射出学生在相关能力方面的不足。此外,四条折线均在完成课程阅读计划方面达到峰值,表明学生对于课程阅读内容的自觉性,也侧面体现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但对于课程阅读计划的完成度和获得分数前持续修改论文的频率都是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由此推测可能是大一至大四阅读计划中的阅读内容在逐年减少;也可能是大一学生可自主安排的时间较为充分,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升学和就业压力增大,自主阅读的时间被迫压缩;抑或是学校对于学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关注不够,导致学生阅读内容的完成度降低。对于获得分数前持续修改论文,可能是由于大一学生对于论文的积极性较高,随着年级升高,不再像刚入学时把论文看做新鲜事物,积极性下降;抑或是教师对大一学生提供较多帮助,搭建较多“支架”,随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教师逐渐撤掉“支架”,所以论文修改的次数减少了。总的来看,在学习挑战情况这一维度中,各年级学生对于与学业成绩和课程本身问题的回答较为乐观,对于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升不容乐观,这体现了一定的功利化倾向。
1.2不同年级的师生互动情况分析(图2)
师生互动情况这一维度包含五个方面的问题:参与老师课题、课下与老师交流概念或问题、向导师寻求学术帮助、根据教师的高标准勤奋努力地学习、与教师开展学术型研讨会。根据问卷问题的选项,核算出这五个问题的均值分别为:2.5、3.5、3.5、3.5、2.5。总体来看,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在参与老师课题、与教师开展学术型研讨会以及课下与老师交流概念或问题三方面的表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波动上涨的趋势,这是由于课题和研讨会对于学生的能力有更高水平的要求,低年级的学生参与此类活动的机会较少,并且在活动中较难有出色表现;在根据教师的高标准,勤奋努力地学习和向导师寻求学术帮助两方面随着年级升高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是由于随着年级升高,学生能力增强,向老师寻求的帮助逐渐降低。对比均值发现,四个年级的学生在参与老师课题、课下与老师交流概念或问题以及与老师开展学术型研讨会三方面表现不佳,均低于均值,其中,在课下与老师交流概念或问题方面虽未达到均值,但与均值差距不大,这样的结果表明学生在学术层面的师生互动不够充分。这可能是由于学生的学术性思维欠缺,学术兴趣不够浓厚导致的。在向导师寻求学术帮助和根据教师的高标准勤奋努力地学习两个方面,从大一至大四是频率逐步降低或波动降低的趋势,但在向导师寻求学术帮助方面频率逐步降至均值以下,而在根据教师的高标准勤奋努力地学习方面,从大一至大四虽然频率在降低,但最低值仍为3.730,高于均值,可见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较好的参与度。整体来说,师生互动方面的学生学习参与情况不如学习挑战方面的学生学习参与情况乐观。
1.3不同年级的主动合作学习水平分析(图3)
主动合作学习水平这一维度包含五个方面的问题:在课堂讨论中提出不同见解、课堂讨论表现出色、在合作学习中帮助同学理解课程材料、课外与同学进行小组学习、课外与同学讨论课堂项目,五个问题的均值分别为:3.5、3.5、3.5、3.5、3.5。首先,除了大一至大三在课堂讨论中提出不同见解的频率略低于均值,其余每个年級对于每个问题的回答都显示频率高于均值,这表明加州大学伯克利学院的学生在主动合作学习方面的表现较为出色。具体来说,在课堂讨论中提出不同见解、课外与同学讨论课堂项目和课堂讨论表现出色三方面随着年级升高折线波动上升,并且在大四达到峰值,这可能是由于高年级本科生的课程内容和作业更倾向于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并且合作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内,拓展性和可延伸性更强,并且学生在这三方面的能力在学校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大四表现最佳。值得一提的是,四个年级的学生在对于课堂讨论表现出色这一问题的回答显示频率都接近或高于4,同时,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的频率数值是四条折线中最高的,可以看出,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在课堂讨论中都有不错的表现。这可能是由于高年级本科生的课程内容和作业更倾向于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并且合作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内,拓展性和可延伸性更强。
1.4不同年级的教育经验丰富度分析(图4)
在教育经验丰富度维度,主要体现在课前没有预习这一问题上,此问题的均值为3.5,虽然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对此问题给出的回答显示频率都明显高于均值,但是大一至大四学生在课前预习方面的表现是大一优于大二优于大三优于大四。值得注意的是,大四学生在课前预习方面表现最不乐观,这可能是由于大四校内课程减少,需要为课前做的准备相应减少;与此同时,大四学生面临升学和就业的压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就会相应地压缩课前预习的时间。
1.5不同年级的校园环境支持度分析(图5)
校园环境支持度这一维度包括两方面的问题:老师对你有所了解、对课程感兴趣并努力学习,两个问题的均值均为3.5。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在“老师对你有所了解”这一问题上的回答结果显示的频率均高于“对课程感兴趣并努力”,可见师生关系良好,学生对于老师评价较高,由此推测学生对于学校提供给个人的支持和帮助给予了肯定。其中,在“老师对你有所了解”这一问题中,大四>大一>大三>大二,大四学生认为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最多的,可知老师对学生的了解随着学生在校学习经验增加而加深;在“对课程感兴趣并努力”这一问题中,大三>大四>大一>大二,整体来看,高年级组是优于低年级组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兴趣动机随着年纪的增长逐步成为重要驱动性因素。
2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总体来看,学生在学习挑战情况和教育经验丰富度上表现较为出色,在主动合作学习水平和校园环境支持度方面表现一般,在师生互动方面表现欠佳。这与国内状况相似。分析数据发现,学生学习参与和是否有老师、同伴参与呈现高度相关性。学生之所以在学习挑战情况和教育经验丰富度方面表现良好,是由于这两个维度的参与者只有学生自己,可以由学生自己把控;而在其他需要合作学习的情况下,学习的主体不再是学生个人,学生还需要与自己的同伴、老师以及校内外环境进行积极的良性互动,这对于场独立型学生来说反而会影响学习成果,而此时学生的学习参与就表现出较为不佳的状态。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加州大学伯克利学院对学生交际方面的学习参与关注度不够,或者可以推测学生是由于学业压力过大,时间有限,没有时间进行互动。这啟示国内本科高等教育应积极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进行系统培养,由此来提升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同时,加强职前职后教师培训,让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从教学实施的主体——教师层面来提升校园环境的支持度。
(责编: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