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特别是中班幼儿教育中,美术是儿童表达内心世界以及情感的重要途径。在艺术活动中,通过儿童感兴趣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够极大地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幼儿学美术不仅能陶冶情操,又能促进儿童的思维发散,特别是在幼儿时期,让幼儿在学美术过程中接受丰富、拓展性的美术教育,能给幼儿带来很大好处。学前儿童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在艺术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儿童提供他们感兴趣的素材,引导儿童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教育活动中逐步促进儿童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实现更好的成长。
关键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发散思维能力
幼儿发散思维是指幼儿大脑在思维时呈现出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是体现幼儿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幼儿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幼儿美术尤其是绘画,是幼儿表达自己的重要途径。幼儿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幼儿美术教育中提倡发散性思维,得到教师的一致认可。中班幼儿发散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首先,幼儿发散思维的发展存在十分显著的年龄差异,呈现出随年龄的增长发散思维能力逐渐提高的趋势;其次,幼儿发散思维发展的进程不是匀速推进的,5岁左右是幼儿发散思维发展的转折期;最后,从总体来看,幼儿发散思维的发展无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在发散思维独特性上的优势逐渐显露出来。对儿童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影响因素存在于社会、家庭、幼儿园这三个方面。而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在五大领域,即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科学领域中都涉及儿童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此,以福清市滨江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为例,探究美术教育与幼儿发散性思维发展的联系。
一、中班幼儿艺术活动内容对发散思维能力的影响
(一)绘画教学对学前儿童发散思维能力的影响
绘画教学对学前儿童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从工具、材料和表现技法等方面入手。我园根据工具、材料可划分为彩色水笔画;根据表现技法划分为纸版画、折纸对印画、指点画、刮画。我园教学最重要的是遵循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
这一阶段幼儿处于象征期,对视觉形象的感受能力有所提高,能根据记忆创造象征符号。创造表现为概念化的简略图形,反映幼儿简单天真的感官逻辑。以不同种类的小动物为主,通过拟人化的动作、神态,丰富幼儿的绘画经验。
(二)手工制作对学前儿童发散思维能力的影响
幼儿手工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欣赏各种手工工艺品制作不同形态的物体,来培養幼儿的创造性表达。幼儿手工发展大致经历以下阶段:
中班幼儿的手工活动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加入了幼儿自发性的想象。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创造优美的环境。如悦耳的歌声、生动的画面,都可以激发幼儿潜在的绘画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形象期的幼儿开始真正对手工活动产生兴趣,幼儿从无目的游戏过渡到有意向的创造和尝试。他们会利用工具和材料去做自己熟悉和喜欢的各种形象,但幼儿这一阶段做的往往都是结构简单的物体。
(三)艺术欣赏对学前儿童发散思维能力的影响
艺术欣赏的流程是:整体感受欣赏—深入欣赏—回归整体—作品评议。我园艺术欣赏活动重视大自然对幼儿的影响和熏陶。幼儿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可以逐步培养欣赏兴趣,提升艺术欣赏水平,提高审美理解能力,最终获得发散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美术教育中培养学前儿童发散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为培养中班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幼儿教师应提供开放、宽敞的活动室,让幼儿认识到美术活动的重要意义,让幼儿充分地发挥想象力,这有利于发展他们的绘画创造力。
美术学习不是刻意的创作,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将自己喜欢或一切可以进行美术创作的材料放到美术活动区域中,让幼儿根据喜好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美术创作,使幼儿利用有限的材料创作出无限的可能。在美术创作过程中要允许幼儿出现错误,并帮助幼儿改正错误。要能启发幼儿的发散思维,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注意向幼儿提出多样性、启发性和能激发他们想象的问题。
(二)实现趣味性的艺术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开展教学,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美术创作更加灵活、多样。想象力是幼儿自由进行美术创作的体现,通过想象让美术作品更加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想象力开展艺术活动。例如“你会用什么样的颜色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学前中班幼儿的世界是充满想象力的,他们的想象力往往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要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也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使幼儿对艺术活动内容更加感兴趣。幼儿进行艺术活动时,不能使用单一的教育形式,可以根据艺术活动的目的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例如,利用黏土制作物品时,幼儿对自己的作品没有特定的标准,可能“球”就代表太阳、月亮;“圆柱形”就代表一棵大树。幼儿对材料的把握还不到位,教师可以利用幽默的语言与他们沟通,激发幼儿的创造性,使他们制作出更多奇妙的物品。
(三)通过良好的艺术欣赏提高幼儿的审美素养
艺术欣赏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学前中班幼儿的生活、学习、穿衣中都存在艺术欣赏,中班幼儿对艺术的欣赏可以从自己最熟悉的书本开始,教师引导幼儿对其中的绘图进行欣赏,了解不同的绘画方式和手段。幼儿的绘画创作给他们的认知与表达开阔了新的思路。幼儿的美术作品是记录生活、事件的手段,不论绘画作品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都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时,不论多简单的事物,他们都能够表达出丰富的内容。教师应尊重他们的讲解,了解他们创作的意图,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他们的积极性就会更高。在艺术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为幼儿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根据形象的材料,按自己的想法组合拼图,并指导幼儿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表达。教师可以带他们对艺术创作的过程进行观察,了解创作的意图,让他们多接触优秀的艺术作品,帮助他们建立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四)重视幼儿的内心世界,培养创造力
对学前中班幼儿的赏识是对他们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肯定。教师在艺术活动中,应用积极、肯定的态度评价幼儿,教师的微笑、动作都能够给他们带来喜悦和快乐,调动他们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让其产生满足感,树立面对困难的决心。在艺术活动中,教师应鼓励他们进行自由的绘画和制作,使他们的情感在美术作品中得到抒发,并在教师的鼓励和认可中树立学习的信心。要培养学前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要减少教师的干预,注重幼儿创作的过程,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与探究,形成发散思维。
(五)倡导多元化的艺术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倡导多元化的艺术反思,是指在主题背景下区域美术教育活动以及各领域的相互渗透下进行幼儿园艺术教育。此外,多元化的艺术反思也要结合家庭、社会、幼儿园这三者的资源和特点,更好地调动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总之,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关键,这是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神圣使命。幼儿园艺术活动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使幼儿提高对艺术活动的兴趣,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幼儿教师应为幼儿的创造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鼓励他们,使他们积极地投入艺术创作的活动中,增强艺术活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立群.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11).
[2]王麒,侯素雯.幼儿美术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比纳.儿童学的新观念[M].曾展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丁祖荫.幼儿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5]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孔起英.幼兒园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7]李慰宜.一课一案幼儿园绘画教学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8]芭巴拉·荷伯豪斯,李·汉森.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翁兰英(1979.12—),福建福清人,一级教师(幼教),本科,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编辑 张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