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雄奇
“小专题”校本教研,是指基于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视角和小专题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小策略,并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实效的教育教学研究行为。近年来,许多农村基层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方式单一,内容单调,活动方式主要是组织公开教学,开展说课评课活动,查阅教案;活动内容比较随意,缺乏调研和专题策划,没有针对性和系统性;教研服务教育教学的作用甚微,教师感到价值不大,吸引力不够,参与积极性较差。
庄浪县良邑中学是一所农村独立初中,教师年龄结构轻,大多数教师教龄较短,教学经验相对不足,教育科研方法欠缺。近年来,学校坚持组织开展“小专题”校本教研,形成了“以研促教、以教促学”的校本教研特色,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
一、“小专题”校本教研的特点
“小专题”校本教研以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课题,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由教师个人或学科教师合作研究。它是基于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结合教师的个性经验和反思进行的,具有“微小”的特点;又是集中在某一方面或侧面研究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因而具有“专”的特点。
“小专题”校本教研不刻意追求“前沿”与“热门”,引导组织一线教师关注和反思自身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开展在“小专题”牵引下的专题化教研活动,基于实践,根植教学,直面问题,进行“微创新”,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使教师拥有更多的研究机会,系统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因小而专,因专而深,因深而实,有效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具有微观性、实践性、即时性、广泛性等特征。
二、“小专题”校本教研的组织与实施
1.树立“问题即课题”理念,营造“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研究”的良好研究氛围
教科研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先导,是学校内涵发展和优势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促进教师教育智慧和教学机智增长的原动力,是普通教师走向优秀骨干教师乃至名师的阶梯。学校确立“教研强师、教研兴校”的思想,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成果即成长”的理念,着力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为了消除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畏惧心理,不让教师产生“教研太过高大上,与日常教学无关”的想法,学校把“小专题”研究作为着力点和切入点,推动教师把教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联系起来,促进教研工作的普及,引导教师认识到: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就是最好的课题,对这个问题的反思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教研,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就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能力的提升、个人专业的成长。学校结合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通过全体教职工大会、教研组活动、印发学习资料等方式,引导教师充分认识教科研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自觉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之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亦教亦研,常教常新,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2.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小专题”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学校成立“小专题”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负责“小专题”研究的组织管理,进行技术性指导,包括选题指导、研究方法指导、立项评审、研究过程监管、成果鉴定、结题验收等。制定学校教育科研三年规划、教研工作月例会制度、“小专题”研究管理制度等教研制度,优先保证外出培训、专家到校指导、报刊资料等教研活动经费。建立“小专题”研究激励机制,制定量化考核方案,将“小专题”研究与评先选优、年度考核、绩效工资、职称晋升等挂钩,以调动教师进行“小专题”研究的积极性。
3.加强教师教研能力培训,提升教师群体的研究能力
针对大多数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不足,缺少做教育科研的方法,不会做科研,畏惧做科研等问题,学校加强对教师的教研能力培训。邀请县教研所专业教师,对全体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专项培训;发挥校内有课题经验的骨干教师的作用,采取“结对指导”的方式,带领青年教师做课题研究,使教师掌握课题研究的基本流程、规律和方法。组织开展课例分析、案例剖析、读书报告会、“小专题”课题优秀论文评选等活动,创造教师研讨交流的机会。建立校园教研网络平台,设立“小专题”课题研究专栏,以教师博客、跟帖、微信等方式,进行课题研究的心得交流。通过多种方式的教师互动交流,提高教师群体的教研专业能力,保证和提升教研水平。
4.探索创新基于“小专题”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效教研机制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组织开展“小专题”征集与筛选,要求教师对自己的班级管理或教学工作进行观察和反思,找到自己的教学问题,填写《“小专题”立项申请书》,由学校课题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进行审核,择优立项。编制《“小专题”立项汇编》,建立“小专题”档案。加强“小专题”研究过程管理,坚持开展常规性教研活动检查,对研究过程进行阶段性指导。重视和做好“小专题”成果的鉴定与推介,聘请县内知名教师和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织评审团,根据《“小专题”研究评估办法》,对每项“小专题”的教研水平、推广价值定量计分,作出中期评估或结题鉴定,力求“小专题”研究也能呈现高水平。将有价值的“小专题”研究成果汇编印制成册,供教师交流学习。目前已组织开展了“多媒体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传统板书”“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方法与艺术”“怎样处理师生关系”等12期校本教研,形成了“确定主题—组织研究—教学实践—反思提升”的教研方式,以及基于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工作机制,促进了教研工作与教学行为的有效结合。
5.积极构建校本教研特色
通过六年的实践,形成了“小专题”校本教研的“三化”特点,即切入点问题化、研究方法简易化、周期短小化。大多数教师能自觉地做好“小专题”研究的三个结合:将小专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与自己急需解决的教学问题结合、与学生学习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相结合。比如,“学科学习中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在以往的教研中认为它只是针对个别学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每个学科都有后进生,后进生的转化是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会遇到的真实问题,因此这类“小专题”研究提出的解决理念和方法更有普遍的可借鉴意义,如郭小亮老师的“数学学习中‘后进生变‘后劲生”,专门对数學学科中的个别困难学生进行跟踪研究,并提出了发展性评价提高其学习兴趣的方法,取得了有研究水平、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教学工具的使用也是教师日常工作遇到的具体问题,如“多媒体教学中如何处理‘白板与黑板的关系”“课件的设计与使用效果”等,只要有新意、有效果、能实用,就鼓励教师进行研究。班级管理和德育工作,许多教师从学生个体入手开展个案研究,如“学生自控能力培养的个案研究”“初二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等小专题研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个体跟踪式研究,对学生管理和德育规律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班级管理和德育方法更为精细,探索出成功的德育案例,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由于“小专题”校本教研提倡研究的具体且有针对的研究,推动教师研究风气逐步向务实转变,绝大多数教师能够按照“问题—反思—策略-实践—再反思”的教研方式,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自觉地向“教师即研究者”角色转变。
三、“小专题”校本教研的价值与意义
“小专题”研究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形式,在学校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对于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质量,有着其他教研形式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1.培养了教师的问题意识,激发教师“我要研究”的自觉,研究型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小专题”校本教研倡导和激励教师寻找教育教学实践中真实的“问题点”,从“小”处着手,在“实”字上下功夫,力求教研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让教师通过“小专题”研究体验到教研的价值与意义、个人专业的进步与提升。通过近六年的“小专题”校本教研实践,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研意识明显增强,校本教研更加切合教学实际需要,更加注重研究的實用价值,激发了教师的教研热情。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改进方法,养成了勤于反思、善于反思的习惯,促进了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大多数教师由“不思考”向“爱思考”转变,教研教改意识明显增强,教育科研能力明显提升。“小专题”研究能够将教育教学问题化整为零或由零聚整,为做“大课题”奠定基础。许多教师通过“小专题”研究,掌握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消除了对教育科研的畏惧心理和“教育科研与教学无关”的思想,近三年完成9项省级课题、17项市级课题。
2.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推动教师向个性化特色教学发展
“小专题”校本教研倡导对个人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只要能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都是有效的、有价值的研究,都给予积极的鼓励。随着“小专题”研究的深入,许多教师的教学向个性化发展,课堂也呈现出多种特色和风格。“小专题”校本教研成果既是教师个人的智慧,也是教师群体的财富,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整体提高。近五年,有28名教师在市、县课堂讲赛中获奖,培育出数学、英语、物理三个优势学科。有65人次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奖励。培育出省级骨干教师2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学科带头人1人;县级骨干教师9人、学科带头人3人。优秀教师群体不断壮大,教育科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育质量的效果得到初步体现。
3.“小专题”研究为校本教研提供了具体有效的抓手和载体,创新了校本教研组织形式
“小专题”研究从学情、教情、校情出发,由教师个人或科组教师基于教学实践开展研究,源于教学问题,直接服务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因而周期较短,见效较快,实践性强,是校本教研内容和方式的有益探索和创新,对于解决校本教研工作开展不正常、不规范、浅层次、低水平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借鉴价值。
4.“小专题”研究能够促进教育科研与常规教研活动有效整合,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升,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小专题”研究直接指向教育教学中的普遍问题、常见问题,如“如何提问更有价值”“合作学习怎样划分小组”“分层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意义与方式”等,研究这些“小专题”直接服务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从细微处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注:本文系甘肃省平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规划课题“基于‘小专题校本教研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立项号[2020]PLG370)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 乔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