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宇
一、维佳底层人形象解析
《青春禁忌游戏》由前苏联剧作家柳德米拉·拉苏莫夫斯卡雅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编写,该剧讲述了四名学生假借庆祝老师生日之名,前往老师家拿取存放考试试卷保险柜钥匙,通过设局、威逼利诱的残酷“游戏”逼迫老师交出钥匙,使得几人能够换掉失败考试试卷考取大学的故事。
(一)经济因素
通过阅读剧本可得知,维佳的社会阶级不同于他的同学们——和父亲是外交官的瓦洛佳、家中几代都是知识分子的巴沙、工薪阶层家庭拉拉相比,维佳的生活如他口中“我们家过的不是人的日子”所言:父亲是卖苦力的菜贩,为了三十银币出卖了自己的灵魂,日日酗酒,宣称已经将自己所有神圣的理想出卖。受父亲影响,维佳认为世界是个大垃圾场,只有苍蝇能够存活,极端的价值观念为他铤而走险犯罪换试卷做出解释,维佳的悲剧是必然会发生的。经济基础薄弱而导致的贫困是影响底层人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条件的好坏也成了评判是否身处社会底层的重要标准之一。经济基础不好意味着日常生活难以维持,生活质量低,生活幸福感弱,随之而来的是身心发育不良的后果。
(二)情感因素
维佳的成长之路空无一人,没有人指导他如何辩是非,他的家庭认为负责孩子的温饱就足够仁至义尽。维佳从小在父亲无节制的狂喝滥饮的环境中度过,他目光短浅,愚蠢懵懂,“坏”的很表面,此行只为了换掉得了两分的试卷考大学,一言一行都在主谋瓦洛佳的设计下进行,但他眼中的同伴并没有将他当作朋友,在与老师的对峙中,巴沙将维佳称之为“弃儿”、“我们中最坏的一个”,维佳没有思考这一犯罪行为的后果,更没有料到老师会因此而死、拉拉会被强暴。维佳是替罪羊,听信了朋友的话被利用施行了这场暴行。在剧情发展中当目睹老师和拉拉的悲剧发生后内心觉醒,主动将保险柜钥匙还给老师,一切却都为时已晚。
(三)社会地位
作为社会人的维佳,与其他人一同生活在相同的社会中。然而,上层人士往往占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并利用资源来获得资源,形成良性循环。反之,维佳等底层人群占有较少的社会资源。社会评价低的人没有可利用的资源,只能反复利用现有的贫瘠的资源,长久以来社会地位越来越低最终成为城市中落魄的存在。
维佳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沦为底层人的。他自打出生,身上就烙印着底层人的特征。幼时家庭的贫穷使他与幸福的童年生活划开界限,为了考大学他选择主动瓦洛佳等人为伍做了盗窃试卷的犯法行径,这一举动更是促使维佳在底层人的路上越走越深,无法翻身。
二、底层人维佳角色的塑造
演员塑造角色首先要从形象入手,好的外在形象是成功塑造角色的第一步。语言,心理,动作也是塑造饱满立体的角色的重要途径。
(一)形象
塑造角色首先从角色的形象开始。形象要根据角色的职业,年龄,生活背景等信息来选择,尽量做到贴近角色,让观众一眼看到就相信。笔者根据维佳的年龄、生活背景及社会地位选择了彩色格子衬衣、浅色牛仔裤等色彩廉价,做工粗糙的服装造型,并在剧情发展中设计了满身酒渍,发型凌乱的外在形象,使维佳与另外三个同学在外形上有较大区别,刻画他身处社会底层的坏学生形象,把观众引入到既定规定情境之中。
(二)语言
演员的语言主要根据角色的性格和规定情境,从声音高低粗细,抑扬顿挫,语言的节奏几个方面来塑造。剧中由于维佳出身社会底层,言谈风格相较众人有明显个人特色。在他的语言塑造上以鲁莽高分贝作为总的基调,辅之以口头语和粗口。例如:在人物出场时维佳捧着花站在老师家门口为其庆祝生日大喊“以十年级二班全体同学的名义!”时迅速被巴沙打断,随即巴沙说了一段文采飞扬、体面周到的祝词,从冒失的音量和同学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平日同学对维佳的态度和对他发言的预估。
在剧情发展中,维佳有较长一段与老师的单独交谈,在这一段落中维佳的言语生动的展示了他的个人性格。他一口气喝掉半瓶酒,醉态冲入老师所在的厨房,称人们成了恶棍、世界变成了大垃圾场,滑稽的倒在地板上痙挛性颤抖装作癫痫病患者恐吓老师,却在大喊“我无恶不作”时被老师喝住“坐下!维佳!不要张牙舞爪的,我知道你不会!”。这些细节都刻画出维佳的处境:自以为是的恶,年幼无知的愚蠢,被卷入这场残酷游戏却不知道这一切之于自己的人生意味着什么。
(三)动作
舞台动作有两种,内部动作和外部动作。内部动作既心理动作,包括内心活动,感觉感受,思考判断。外部动作既肢体动作。内部动作靠外部动作体现,外部动作以内部动作为依据。首先,在外部动作方面根据角色的年龄及性格来设计的。为表现维佳的底层人身份,在饰演时选择采用大幅度动作,吃喝时没有餐桌礼仪,体态不佳等凸显其特征。
在戏剧舞台的观演关系中,观众是看不到演员脸上细微的表情变化的,所以演员的肢体动作成了演员表达角色心理变化的媒介。如瓦洛佳企图在老师面前强暴拉拉逼迫她交出保险柜钥匙时,维佳认为这只是一个绝佳的计谋,协助瓦洛佳将拉拉按在桌上,起初为这个注定成功的计划兴奋不已,紧紧地抓着拉拉的手将她制伏,随后发现一切失控,机械地控制着拉拉看瓦洛佳反应,害怕又自欺欺人的喊着“我不能了,瓦洛佳。我松手了,你也是故意做做样子的!我松手了。”在瓦洛佳最终要实施暴行时放开拉拉与其对抗,最终被打倒在地。一系列动作显示维佳为达成目的所采用的肮脏手段,又将他尚且留有一丝良知的柔软展示。这一矛盾体现出维佳身处底层对自己命运的无力,以及身陷泥潭越来越无法自拔的人物悲剧性。
三、底层人角色的塑造
在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中的底层人塑造和笔者在本剧中对底层人角色塑造的相比较之中获知,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对边缘人角色的塑造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首先,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与戏剧作品在塑造角色时都是从角色形象开始的。一个人的形象便是他的名片,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看出这个人的职业,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情况等。所以在塑造底层人外部显性特征时要抓住角色这些特征,如实的还原角色在真实生活中的样子。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以通过文字描述角色的心理状态,影视作品则可以通过旁白的方式直接表达,而戏剧作品需要演员通过外部的肢体动作来转述角色的内心心理动作,所以在舞台上,演员的肢体动作被赋予了多一层含义。演员在舞台上行动时要谨慎,同时要准确,避免让在第四堵墙之外的观众误解动作的含义。
演员塑造角色一定是在研读剧本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角色,发挥想象力,经过思考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在塑造底层人角色时要特别注意把握底层人角色从典型到个性的特征。底层人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演员抓住边缘人心理与肢体的特征等于成功塑造了一半。另外一半就是底层人同样作为独立个体的人与生俱来的具有个人独特代表性的肢体动作,语言习惯等区别与他人的明显特征。只有在演员把典型特征与个性特征同时展现于行动中才能塑造出鲜活饱满立体的角色形象,从而达到真实地表演。
四、结语
随着对底层人角色塑造的深入研究,笔者不断地对自身在戏剧作品中所饰演的角色进行反思与更正,对所饰演的角色心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排练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的调整塑造人物的方式。同时,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对底层人的了解也变得更加全面。底层人群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需要大家的广泛关注,戏剧工作者也应参与其中,发挥戏剧的交流功能,为底层人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