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丁
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国内国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针对当前全球治理出现的多种困境,我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所提出的中国方案。这一方案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及实践意义,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发展。在解决全球治理的诸多难题的同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全人类谋幸福的共同价值引领,在不断实现中国梦的同时,为构筑世界梦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依据;实践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理念和特色外交理念,自提出以来便逐渐从理念付诸于实践、从国内拓展到国外、从单一领域联系到多个领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针对当今世界交往程度日益加深而产生的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情况,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治理方式,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从回答社会主义的建设问题到回答世界治理和全球发展的问题,是追求人类共同价值的理念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坚持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的前提下[1],为实现世界各国人民福祉和最高价值追求所做出的积极探索。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意义,增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自信,有助于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行稳致远,从而促进全人类迈向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依据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同”与“天下”的思想源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彰显了我国古代贤人对于人类社会和谐共生的美好期冀。“大同”的思想主张“和实生物”、“和而不同”,坚持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具有高度的包容性。早在《礼记》中便对“大同”世界进行过阐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也。”指出在“大同”世界中,不存在任何私利、不存在任何隔阂,每个人都能相亲相爱、和谐共处,没有任何的忧虑和烦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这一思想作为文化基因的感性唤醒,也是对这一思想在新时代下的理性继承。其根本价值旨归是为在承认各民族、各国家及个人的独特性的同时,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包容性,在不断交流、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荣辱与共、和衷共济,承认多种样态、共生共存,主张互通互鉴、共同发展的同时,反对以邻为壑、自命清高,反对称王称霸、唯我独尊,使全世界成为和谐共生、团结协作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天下”的思维,“天下”体现的是整体宇宙论,其核心要义在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生,是超越自我本位的世界整体性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超越中华民族这一自身本位,追求世界人民和谐共生这一“天下”的整体性意识,充分反映了“天下为公”的思想,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使命担当与责任情愫。
(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根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人民群众,人是促进整个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主体。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是实现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关键。构建人类命运体是面对全球治理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挑战,站在全体人类的角度,所提出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倡导。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会从区域性发展逐步走向世界性发展,其中,个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程度也会取决于其与全世界的交往和融合的深度,区域属性和民族特性也会逐步发展成为包容互鉴的世界性。随着世界市场的产生和不断拓展,“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得全面的社会关系得以建立,个人、民族和国家形成普遍交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面对这一形势而提出的能够推动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和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福祉的正确方案,这一方案也是对马克思关于未来人类社会是一个和谐社会这一价值判断的确认。
(三)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论基础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自执政以来,不断促进各民族和国家间的友好合作与和平发展,同世界各国交往都始终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向外国学习”、“全部开放,全部交流”。邓小平引领中国踏上改革开放的道路,通过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来提升我国自身实力,让“引进来”和“走出去”充分结合,将中国融入到世界发展的潮流中。通过这一过程与世界的发展紧密互动、充分联系起来,率先提出以五项基本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相统一、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有机结合以及坚持平等互利等主张和原则,在全面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同时,也为构建和谐世界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我国外交政策在新时代的重要方略,也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外交走向的的一面重要旗帜,体现了我党始终坚持的和平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论基础,也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最高价值追求。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意义
(一)解决全球治理的诸多难题
目前,随着各国交往的广度日益扩大、交往的程度日益加深,每个国家都在从独立的个体逐渐走向联合的共同体。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各国的交流与发展不再止于某一特定领域,而是多领域的联合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够独自应对、独善其身,面对全球治理的诸多难题,“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擺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摆脱了种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站在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角度,面对全球治理的挑战而提出的中国方案。这一方案从“五位一体”的角度指出构建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新型文明观、整体安全观和全球生态文明体系是解决全球治理面临的诸多难题的关键,这就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进而推动命运共同体这一最高价值旨向的建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结合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的实际情况总结得出的中国经验,针对全球治理出现的诸多难题所提出的中国方案,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全球治理方案,这一方案是让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都能参与到其中的方案,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治理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发展的趋势,使世界各国在相互交流发展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互利共赢、携手共进,整合经济要素、化解政治分歧、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
(二)引领人类追求共同价值的新方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在坚守初心、担负使命,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基础上,而追求的实现全人类和谐发展的最高价值,是中国共产党为世界人民谋大同的时代倡导,也是中国共产党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在新时代提出的共同价值导向。这一方向引领以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为导向,显示出我国区别于西方“国强必霸”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依据,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经验而提出的中国方案,是中华民族以精神的制高点和文化的自信力而提出的不同于西方单一代表资本主义利益的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是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话语体系,是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推崇的国际话语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新时代话语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一次时代性的继承和创新性的发展,是对马克思有关于“自由人联合体”这一思想理论的具体实践方案。中国在世界治理中以实际行动为推进世界各国的繁荣发展而做出不懈努力,从而引领人类追求共同价值的新方向,让越来越多的民族和国家认同这一新方向的引领,让越来越多的民族和国家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继续加深各民族、各国家在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引领全人类朝着共同价值的目标方向不断前进,引领全人类不断走向和谐美好的新世界。
(三)开启以中国梦构筑世界梦的新时代
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承载了世界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一带一路”倡议带动周边国家经济联动的同时,加强了政治、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共同发展的同时,从具体实践层面沟通了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纽带和桥梁,而“丝路精神”则是从思想意识层面内在地连接了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梦想。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和平发展,世界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的积极参与、经验分享,中国梦和世界梦具有交叉包容的交互点,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进步少不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实现中国梦构筑世界梦的实践方案和精神力量,是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的可行性方案。实现中国梦是實现世界梦的前提基础,实现世界梦是实现中国梦的国际内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独善其身”中国梦的具体路径,也是继而推动实现“兼济天下”世界梦的关键环节。中国梦既承载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承载着推动全世界繁荣和谐、各民族竞相绽放、全人类自由解放的最高价值追求。中国梦的实现是世界梦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世界梦的实现将中国梦的实现推向价值制高点和道义制高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开启以中国梦构筑世界梦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孔伟.哲学视域中的共同体理论——兼论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3):88-89.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