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玲
摘 要:在不停的探索小学教育道路的过程中,发现了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放在课堂知识中心,以便于学生更直接的、更积极也更全面的接触认识到所授内容,教师只是作为课堂知识的引导者和课堂进度的推动者的角色的这一高效方法。教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浅层的把书本上的内容教授给学生,还在于更深层次的把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教育素养等能够帮助学生一生学习的方法培养起来。
关键词:构建;学生为主题;高效课堂;小学语文
引言: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三大主科之一,可见在学生学习生活中所占比例之重,也更是突出了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的一生影响之深,同时小学也是学生们第一次系统的学习他们的母语,语文学习将在往后深入贯彻其一生。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最直接的互动交流之地。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帮学生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怎样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教育思路、怎样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文化素养,是无数小学语文老师肩头的教育重担。
正文
1.适当创新课堂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都是教师占主体,在单方面的传授知识,学生知识作为被动的被灌输被填鸭式的接受。这样既没有亮点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不会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不会主观上的思考所学知识。这样的授课模式是教师费尽心力,磨破嘴皮的讲,学生稀里糊涂的听,双方都没有从原有的思维中跳出,更不用说积极进步了。这次创新引用的把学生作为课堂的引领者,让他们拥有课堂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到课堂知识的交流学习中去,既能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2.合理情景带入
所谓“一个好的故事背景能更好的使读者体会文章背后的深意”,同理,在学习某课之前可以先把该课的背景带入到课堂,让学生有更直观、更真切的体会,同时也更好的和教学内容产生共鸣。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一课:这篇课文本意是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一个校园中团结友爱的学习生活。这里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食物等具有代表性的信息,然后通过课上的交流分享,讓学生们自己踊跃给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并听取其他学生的信息,这样就很容易营造一个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学习的氛围,在这种情景下再带入学生学习该篇文章,是不是就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文章本意呢?
同时再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还可以不断地煅炼学生的信息搜集整合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辩论能力和语言逻辑等,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3.巧用分层教育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这个意思,好的东西都是经得住时间的沉淀的,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深受其中道理的影响。把因材施教的理念运用到语文课堂上来。
教师需要清楚不同学生其身上的优秀之处,同时也要了解其弱点,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课前预习、家庭作业、课后习题等来帮助学生进步,同时明白不同学生的优劣势还能更好的在课堂上让学生扮演好角色,比如:爱表现的同学可以增加他发言的次数,爱思考的同学可以留更深层次的思考题,有耐心的同学可以留内容量稍大的任务等。
同时还要了解整个班的不同层次的情况,做好分层教育,教学一旦有了针对性,可以帮助基础好、爱学习的同学更上一层楼,同时也避免基础差、接受能力慢的同学出现学习截瘫式毁灭,打击其学习积极性的情况。这样可以更好的维护班级的学习氛围,不至于出现高分同学对低分同学的鄙视的这一情况,营造一个融洽的同学关系。
学生的学习不光需要学生和老师的配合,更需要和家长的密切沟通。那么作为任课老师,与家长沟通最常见、频繁的途径还是对于学生个人评价。老师可以把学生具体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详细的写在个人评价中,同时对于学生的优点也要告知,望其可以继续保持优化等合理性建议。
4.良好师生关系
同时由于小学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还没有形成较为合理的价值观和理论体系,教师是除了家长跟其相处时间在最长的人。只有跟学生有良好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对于课程的自己想法以及对于自己的学习状态的看法。教师才能根据学生提供的信息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漏洞,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小学年龄段的跨度较大,这期间不同年纪的学生有于阅读量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所处家庭环境和课外拓展面不同等因素,造成在小学六年里语文素养的变化也是翻天覆地。教师如何保证其拥有一个良好的语文素养,答案只能是不断的沟通,用自已的言行和思维去影响其对语文的认知,毕竟学生是否对语文有乐观的接受态度是其是否能学好语文的关键。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我们的生活环境所致,学生的对于语文的学习是贯彻其一生的。同时如何做到更高效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每名教师在对于其课堂的深度思考。合理的运用当下的语言环境、独特的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语文思维都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难点,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使其一生受益。
参考文献
[1]李秀伟. 试论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 学周刊,2020(11):29-30.
[2]徐玲娇,裴娟.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与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7):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