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玉萍
摘 要: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发挥学生主体性,重视对学生的正向引导,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寓德育于活动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进入他们的内心精神世界,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只有真正处于尊重、赏识、激励的环境和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德育教育也由被动到主动。
关键词:学校德育;积极德育;消极德育;积极心理学;主动;尊重;平等
德育是教育之“魂”。但是,现在的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大家多看到学生身上的不良品德,多采用挑剔、质疑、批评、指责、训斥、惩罚等消极教育方式,试图消灭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良品德。这样的消极德育容易恶化德育教育关系,降低教师的威信和正面教育的影响力,妨碍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当然也无从实现学校德育教育的任务和使命,这个问题为学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转变观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已成为教师的当务之急。经过几年的德育工作,我意识到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德育教育,有事半功倍之效。
积极教育理念下的学生德育,不是对学生存在的不良品行视而不见,而是强调,在德育中,我们应首先关注的是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要从他们身上的积极品质出发,通过营造积极的德育环境,激发学生自身的资源与潜力,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教育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改善自身的道德品质,并在积极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克服自己的不良品行。教师应该对学生真正的关心与尊重,耐心观察和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与美德,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进入他们的内心精神世界。只有真正处于尊重、赏识、激励的环境和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而不是以无道德的冷漠行为或者不道德的言行扭曲地表达和表现自己。
学校的德育教育,应在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积极转变观念,改革教育模式,从而不断增强德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发挥学生主体性,重视对学生的正向引导。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成长中的、发展中的个体,而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对立关系,教师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也要以积极的心理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积极取向的德育,需要扬弃消极取向德育中通常采用的比較简单、直接的,以反复提醒、批评惩戒为主的教育方式,采用理解、接纳、说理、赞美等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几年前,我校每天的升降旗工作特别不理想,虽然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但每天的升降旗总是在我再三提醒下才能正常进行,学生似乎也把这件事当成一种负担。后来意识到要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力,我找两名升旗手谈了一次话。我肯定了两名同学的学习能力,说明了升旗的重要性,并强调升旗工作是一件特别光荣的事情,告诉他们从今往后是学校的专职升旗手以及升降旗工作的要求。结果,奇妙的事情发生了,从那天后,我上班时国旗已经在迎风飘扬,我下班后,国旗也已被收起。我想,这样教育方式同样适用于促成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不良品行的矫正。
2、公平公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德育过分强调矫治功能,习惯于从学生的问题入手开展工作,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只有把学生当作充满潜力的个体,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与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当作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个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作为教师,我们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孩子,要认定我们的学生是聪明、懂事的,他们会察言观色,动手能力强,会感恩;他们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一群人。当他们的行为受到称赞时,就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人们的承认,自我价值得以实现,从而受到鼓舞,产生更大的学习、工作热情,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不要怀揣偏见去看学生。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这就使其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
3、建立互帮互助的师生关系。
积极心理学教育模式认为,德育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成长的、发展的个体,不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教师不仅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还要善于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关注自身的健康成长;教师还应多使用平等的、积极的词汇,如尊重、分享、快乐、体验等,鼓励学生发展潜能。而且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德育工作的主体,可以积极地影响学生,同时也是德育工作的客体,受学生积极心理的影响;学生不再仅仅是德育的客体,被动地受教师的影响,同时也是主体,可以通过挖掘自身的潜能,培养优秀的、积极的品质对教师加以影响,使二者在其中健康成长。
4、寓德育于活动中,为学生创设个性发展空间。
作为大队辅导员,我时常会带孩子们参加一些活动,如:志愿服务活动、祭扫革命烈士墓、参观科技馆、参加知识竞赛、关爱贫困儿童活动等,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懂得关爱、宽容感恩、互帮互助、展示特长、增长见识、开阔心胸,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潜能,生动活泼地发展成长。
5、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教育专家魏书生说过“咱们要改变学生,让人家相信你,首先得问问自己信不信,咱信了,再去跟人家说,要把改变自己放在第一位。”所以,教育工作者自己首先要有积极的状态,用积极的人格去影响学生。
有人曾这样说过:“上等教师用眼神说话,中等教师用语言说话,下等教师用拳脚说话。”当一个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中引起共鸣后,他们就像“追星族”一样,对你所教的学科如痴如醉。优秀教师能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去积极影响和作用于学生,让学生能够在不断自我完善中逐步形成健康、完善、崇高的人格品质。长期的教育熏陶,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够不教而教,使学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促使学生把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一种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自由、生动活泼地发展。
6、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
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使社会成员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世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格、高尚优秀的道德品质。因此,德育工作必须尊重、关心、教育引导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的需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换句话说,就是要引导学生充满信心地生活、充满智慧地学习、充满快乐地成长。借用一位大哲学家的话,即: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毕竟,健全道德的人格要比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重要。
人在觉醒后产生的潜能是无穷的,人在实践中锤炼的人格是纯真的。只要我们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的状态,尊重他们、相信他们,给他们机会与舞台,加强疏通与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还你一个精彩!
参考文献:
[1]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周晓宜所写文章《积极德育》
[3]魏书生在德育报社在“祝贺德育报社魏书生研究所成立一周年教育报告会”上的演讲稿“谈如何当好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