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娟 李贺
摘 要:互联网产业不断的发展,在给大众生活带来许多方便的同时,有一些消极因素也迅速在大众的视野当中传播,互联网的深处隐藏着毒品、性交易等巨大的深渊。农村地区的人们对于毒品和艾滋病认知度并不高,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农村人口逐渐成为艾滋病和毒品感染人群。本篇文章对我国的毒品、艾滋病流行现状,对于其流行的因素进行阐述,以及对中国农村现状的影响,毒品、艾滋病在互联网防治领域的发展现状,提出关于的“互联网+禁毒防艾”的建议,影响农村地区对禁毒防艾的普及率和参与意识,以及增加全社会对于农村禁毒防艾的关注及重视。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禁毒防艾;宣传教育
一、我国毒品、艾滋病传播现状
(一)毒品、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现状
从1985年第一例艾滋病案例在中国报道开来,艾滋病这一病种就迅速在中国传播和扩散。短短几年的时间,它的流行速度却十分惊人。艾滋病在中国流行经历了传入期、扩散期、增长期、快速增长期这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传入期,患者主要为外国人和海外归国人员,第二阶段为扩散期,艾滋病迅速从7个省扩散到21个省,而且主要以吸毒群体为主,第三个阶段,全国除青海省以外的30个省市区都发现艾滋病病例,而且于1996年发现第一例母婴传播案例,第四阶段,快速增长期,艾滋病覆盖了全部31个省市区,部分地区出现爆发性的流行[1]。
(二)毒品、艾滋病在我国农村的流行现状
随着毒品和艾滋病的迅速蔓延,它们的发展趋势已经从城镇蔓延到农村,特别是一些教育程度低、贫困及人口流动频繁的地区。在我国云南、四川、新疆等地区的农村弱势群体成为毒品和艾滋病的主要受害者。由于公用注射器静脉吸毒、不安全的性行为、献血等医源性传播以及母婴传播,另外缺少毒品和艾滋病有关知识的宣传教育、社会歧视、互联网不发达等因素,使得农村地区成为毒品和艾滋病的重灾区。农村中的部分弱势人群处于社会边缘,由于他们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落后,使他们一些人在患艾滋病极大的环境中生存工作,如性服务、吸毒贩毒、卖血等。
二、影响我国农村地区毒品、艾滋病流行的因素
(一)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
由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越来越不平衡的明显趋势,突出表现在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经济发展决定着的当地的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发展态势。
农村人口以低收入为主,关于毒品和艾滋病防治宣传的教育跟不上去,农村群体对艾滋病和毒品的思想意识薄弱,许多农村人口对艾滋病一知半解,不清楚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往往就会产生出诸多问题。当地经济问题的越是得不到有效的缓解,使有些处在经济困难的农村群众开始去卖自己的血液,更为甚者出卖自己的器官。
他们不知道的是,为了暂时换取一点能够糊口的钱,会给他们造成多大患艾滋病的风险。其次,处在边缘地位的农村群体为了能有更多的收入,不惜铤而走险,卖淫、贩毒制毒等活动都在黑暗地带悄悄的在进行。这就导致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艾滋病和毒品的沾染率越大。
(二)农村地区人口的频繁流动
1.农村流动人口增加。农村地区生产方式单一,资源匮乏,所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主动或者被迫流入城市。流动人口以低收入者为主,人口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原因。据抽样调查,流动人口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90%以上,其中有近45%的流动人口月收入不到500元。[2]流动人口的基本生活条件较差,生活卫生条件较差,卫生保健知识缺失。大部分农民工的正常性生活得不到满足,需要依靠性幻想、色情书籍、嫖娼来解决问题。这样反而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因为防护措施不妥当容易感染艾滋病。心理因素的不稳定,导致寻求精神满足的欲望加大,为了寻求慰藉在流动人群中吸毒现象不断扩展开来。
2.农村流动人口文化程度低。由于文化程度的原因使其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为了谋生存,一般都以出卖劳动力为主,而由于丧失劳动力或者某种原因,处在边缘地位的农民因为法律意识淡薄而从事比较高危的活动来赚取钱财,比如卖淫、出卖血液、吸毒贩毒等,而一旦他们得知自己患上艾滋病或者因吸毒贩毒被追捕,就會很容易回到自己的老家躲避,从而把病毒和毒品带回农村,成为把病毒和毒品带回农村的桥梁,使农村妇女加大患病风险以及之后的母婴传播的风险,增加了农村地区毒品、艾滋病传播的危险。
(三)存在性别歧视,男女平等观念的偏差
1.农村妇女相比于男性来说接受教育的程度低,收入也较男性低。不平等的权利关系、斜坡和暴力是农村妇女面临的普遍现象,这就导致了她们的家庭及社会地位较低,并且由于农村地区的保守缺乏生殖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对于处于支配地位男性伴侣不采取安全措施也是经常存在。而且,农村妇女还比较缺乏医学常识,错过充分利用就医的机会,这使得农村妇女成为艾滋病感染因素增加的受害者。
2.从事性服务工作的妇女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或城市贫困家庭。不论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性别上,她们普遍处于低微阶层。而对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的巨大的流动人口来说,普遍出现农村人口夫妻两地分居的情况。这些青壮年流动人口正常的生理需要得不到相应的满足,同时他们又生甜缺乏原有社会支持和控制网络的新环境中。这就导致其中许多人性行为的变化,多性伴侣和婚前性于为日渐普遍。而且,许多男性还选择付费的商业性行为。而他们通常都缺乏正确的艾滋病及其防治的相关知识,多数是无保护的性行为。
(四)相关知识的缺乏以及社会歧视问题严重
大部分农村群众接受教育程度都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而他们在流动时都处在年轻力壮的时期,他们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生活方式及性行为都处在随时变化的状态,知识缺乏、生理需求、经济需求、观念的改变等都会成为他们有不安全性行为的导火索以及接触毒品的借口。调查显示,在农村地区大部分人对患有艾滋病及吸毒人员具有排斥心理,他们将躲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吸毒人员,他们认为艾滋病是道德败坏的结果,不应该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交往,这种误解导致了歧视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加剧,成为艾滋病及毒品流行的元素之一。
三、毒品和艾滋病的流行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艾滋病及毒品所带给家庭的最大影响就是经济影响,艾滋病患者和吸毒人员的花销是十分巨大的,就算很富裕的家庭的也承受不住這样的无底洞,更别说是本来就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就会让个人和家庭陷入艰难的境地。另一方面的影响就是给家庭造成的心理,精神上的压力,农村地区的封闭性使的具有集群效应。一家出事,家家知晓,对于感染艾滋病的患者及吸毒人员就会出现鄙视和歧视的群体效应。据樟树市社区居民终线调查人群知晓率在88.7%(2280/3248),基线调查有74.8%(308/421)的人不愿意和艾滋病感染者和有过毒品史的人交往,有严重的心理障碍。[3]这足以说明,农村地区的大部分人对艾滋病及毒品存在认识误区。
(二)对社会的影响
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以及对一个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吸毒、感染艾滋病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艾滋病患者和吸毒人员的加剧就会使当地的劳动力越来越缺乏,当地的经济贡献就会减少,从而影响该地的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发展。艾滋病患者和吸毒人员的增加对社会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
艾滋病和毒品的流行导致了贫困的人口的急剧增长,这就导致贫困人口为了增加瘦,又去从事卖淫、吸毒贩毒、卖血的活动,这就导致一个怪圈的出现,使的贫穷的地区越来越贫穷,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影响当地的社会稳定[4]。
四、毒品、艾滋病在互联网防治领域的发展现状
中国艾滋病流行情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范围逐渐扩大,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且有一些地区成为流行艾滋病的危险地带,并且像一般人群开始扩散,扩散流行的风险在扩大,在流行较为严重的地区,艾滋病对当地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宣传教育毒品和艾滋病的危害知识,毒品和艾滋病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将进一步危机到中国乃至全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此情况的发展,各地区如(宁夏银川)创新“互联网+禁毒教育”品牌,助推青少年毒品与发放教育工作在校园生根发芽,收到国家禁毒委的肯定,通过品牌建设和牢驻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毒品预防防护墙,27个市县实现毒品预防全覆盖,不仅青少年,许多成年人对毒品的危害知晓率达到97%,新吸毒人员政府浆纸7.5%。[5]“禁毒防艾”工作的开展十分艰巨,艾滋病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的恶性疾病,也是现在一个十分棘手的社会问题。毒品犯罪和艾滋病的传播带来的社会威胁和挑战,日趋严峻。
五、关于的“互联网+禁毒防艾”的建议
(一)提高农村人口对毒品、艾滋病的认识程度
可以打造“禁毒防艾”宣传长廊、VR场景体验吸毒危害、利用“互联网+探索创新互联网+农村禁毒防艾”教育的模式,建设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微咨询,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一些,信息流通比大城市慢,可以倡导志愿者服务计划,为农村地区提供志愿者服务,志愿者主动上门提供服务,为村民提供“禁毒防艾”的教育信息,缓解农村地区对于毒品和艾滋病的不正常看法,引导农村地区走出毒品和艾滋病的阴影。
(二)各级地方县区建成具备数字阅览功能的标准化“禁毒防艾”图书角
研发建设“禁毒防艾”教育数字化平台、设置网络教学、3D虚拟科普馆、公益广告,让农村地区的“禁毒防艾”宣传教育出现在挨家挨户,建立专题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禁毒动态、真实案例、“禁毒防艾”微电影等能成为农村地区喜闻乐见的“禁毒防艾”宣传信息,禁毒防艾微视频、禁毒防艾小品、歌曲演唱等,更便捷的传播到农民群众的心中,使其知道的相关信息,让农民群众时刻紧绷“禁毒防艾”的安全弦。
(三)农村地区毒品预防艾滋病实现信息化、现代化
有效的解决长期制约农村学校的毒品艾滋教育无师资、无教材、无课时的瓶颈,创建“禁毒防艾”教育示范学校,县区及农村“禁毒防艾”办实体化,“禁毒防艾”经费播出由财政预算,建立“禁毒防艾齐抓共管”的大格局。[6]禁毒办可以联合有关部门,在多个互联网领域融入“禁毒防艾”的宣传,在各大商场,电视媒体等网络平台植入“禁毒防艾”公益广告,还可以通过直播平台,像青年大学习一样定期实时直播“禁毒防艾”志愿者参与宣传教育的情况,通过短信向农村地区推送“禁毒防艾”的宣传教育内容,通过铺展禁毒防艾宣传网络,扩展宣传阵地,最大限度把宣传做到深入,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村人口的辨识力。
(四)农村地区进行健教人员培训
由各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负责对农村地区的乡村医生和宣传志愿者进行培训,提供艾滋病及毒品防治知识的宣传资料。召开专题的会议布置相关的工作任务,组织有关人员学习交流等。建立健教机制,通过开展农村健康教育培训,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材料入户、举办专题宣传活动等传播方式。提高农村群众艾滋病和毒品的知晓率。开展多种健康教育的活动,如:“防艾禁毒资料进万家”、 “预防艾滋病禁毒大型签名”、“遏制艾滋,履行承诺”、“健康教育进城镇校园”和各种卫生日宣传等活动。
参考文献
[1]黄剑波 《社会文化视野中的艾滋病流行及防治》[J]民族学人类研究院,2014, (75期):21-28
[2]王清 《流动人口特征与案艾滋病防治对策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 2006:152-154
[3]应勤荣,郑国林,羊小辉,聂剑,黄庆,谢丹,钟琪《樟树市社区居民艾滋病防治宣传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管理,2011, (05期):524-525
[4]黄兴峰,梁章琴 我国农村艾滋病的流行概况综述[J]广西河池市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6
[5]范晓儒 《银川:“互联网+禁毒预防教育”守护青少年成长》[N]银川日报 2017年 第002版
基金项目:平安中国理念下戒毒康复群体的叙事治疗研究,沈阳市社科联课题(SYSK2019-08-01)
作者简介:刘丽娟,(1997—),女,汉族,辽宁盘锦人,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17级本科生
通讯作者:李贺(1983—),女,满族,辽宁新民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