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虽然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是民粹主义并没有消失,只要社会危机提供一定的条件作为温床,民粹主义便会死灰复燃,并以新的形式和内容出现。当下的中国,潜在的民粹主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变化,但本质却还是一样的。我们防范当下的民粹主义错误倾向的同时,更应注意,民粹主义在当下中国出现了新的体现内容。
关键词:马列主义;当代民粹主义;防范
1 防范民粹主义的错误倾向
民粹主义的主要错误倾向分别是“排斥精英”“虚假民意”“民族煽动”,三者都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了不可预计的破坏后果,我们应认真防范这些错误倾向。下面我们对这个三个方面展开来作一个简要分析。
1.1 排斥精英
社会精英不仅指政治精英,谁占有社会资源多,谁控制社会多,谁就是精英。 “精英无用”论是当代民粹主义的一个典型论调。一个社会在转型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控制感到不满。大众阶层会认为精英阶层自私,会利用社会资源为自己服务,所以对社会精英表示不可信任的态度。民粹主义者会把这一问题放大化,他们积极批评政府和社会精英,放大社会问题,使社会大众对国家政府和社会精英不抱希望。
总的来说,民粹主义影响下的大众阶层,对精英的不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排斥精英身份。社会精英身份可能也有不同的方法来获得,有的是继承,有的是迁移,有的是自己去争取。继承在古代封建主义社会是常见的精英身份的获得办法。迁移的范围比较大,在直系亲属或者其它关系中,很多都可以获的精英身份的迁移。争取,则是通过个人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在社会的地位,当自己足够优秀时,就从普通大众阶层进入了社会精英阶层。这个过程往往都是比较艰难的。但在现代社会中,精英身份不管是通过哪一种途径获得,民粹主义者还是不认同社会精英身份,排斥社会精英。
其次,对精英政治产生不满。一个社会在经济或政治转型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社会问题。民粹主义者会把这些社会问题作放大处理,他们无一例外地会把矛头一起指向政府和体制内精英。他们会认为,精英无能,所以才导致问题的出现。民粹主义者对社会精英的政治行为感到不满。然而,这是一种错误的倾向,因为出现社会问题时,应该有的不是憎恨,而是寻找出现社会问题的根源。
1.2 虚假民意
虚假民意是民粹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启蒙运动中人们民主意识的觉醒,对大众持中立和肯定态度的观点影响越来越大。学者们一般认为,大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众在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过程中,推翻暴政,建立新政权,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即使一直对大众持“愚昧无知”观点的社会精英,他们开创伟大事业,也离不开大众。正如鲁迅所讲,我们看到拿破仑威武时候,不能忽略他们后面士兵。
民意不可违,但不包括虚假的民意在内。前文已经分析和研究到,民粹主义所倡导的“民意”是一种抽象的民意,所代表的“人民”也是一种抽象的“人民”,而不是社会生活中一个个具体的人。民粹主义者自诩“真正代表人民”,以“人民”名义来实行对政治的操纵和控制,以达到他们的政治理想。这种抽象民意的鼓吹一旦被人利用,就带有极大的欺骗性。
所以,“民意至上”是我们需要防范和警惕的。特别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在转型的过程中政府从管理型政府转变成服务型政府,部分公共权力释放出来。原有格局一旦被打破,个人和社会组织就有了与政府谈判,甚至与政府对抗的能力,一有机会,就会把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放大处理。民粹主义者利用“民意至上”作掩护,极易达到操纵政治的目的。
民粹主义者声称代表人民,却没有分清“大众”和人民之间的概念区别。早在古希腊时期,大哲学家柏拉图就对“大众”不满意。他认为,“大众”不能独立思考,也不能理性思考。“大众”的无知和愚味害死了苏格拉底,成为野心政治家的争斗工具。如果我们听之任之,“大众”最终也将变成不关心政治的冷漠顺民,往往经常鼓躁暴动,却不知被人操纵 。类似地,古罗马思想家也认为“大众”的无知残暴是对社会稳定发展的潜在威胁因素。即使到了近代欧洲启蒙时期,以开启民智为己任的启蒙思想家也认为,“大众”心智不成熟,甚至民众既愚昧又迟钝 。与虚幻的“大众”相比,人民就实在多了,人民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但历史的真正主人却往往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只在剧烈的社会运动中才显示其存在和力量。
1.3 民族煽动
民族煽动也是民粹主义的一种错误倾向。民粹主义者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不能客观对待社会发展历史,总认为过去的社会发展比现在的社会发展好。然而,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是一个从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发展形态发展的过程。从俄国民粹主义者对俄国村社制度的维护和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否定中,都可以看到一种不切实际的民族怀旧情绪。
民粹主义都是民族本位的。这种民族本位的精神在中国很容易找到市场。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在世界历史长河中一直遥遙领先。然而,随着封建主义没落,近代中国史却是一部屈辱史。1840年中国的社会性质也发生了改变,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社会。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得中国的民族主义开始觉醒,也成为了当代中国民粹主义的重要内容。正如阿德列·塔奎夫所说那样,“虽然我们总是讲民粹主义的概念模糊不清,但是有一点不含糊,那就是所有的民粹主义,都体现了一种对本民族的关怀……或多或少都可以说称为民族民粹主义”。基于民族情怀,当下中国的民粹主义者,往往对中国古代发展的辉煌高度推崇,而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成就往往视而不见,甚至渴望恢复已被淘汰的旧社会秩序和旧社会伦理道德。
民粹主义者还表现出狭隘的民族观念。 这种狭隘的民族观念容易破坏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当下中国出现的民粹主义,往往会煽动大众利用狭隘的民族观念,一味排斥外来民族和外国货。近代中国饱受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遭受了沉重的灾难,民众对西方国家始终怀有一种戒备心理,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好像是一块伤疤,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痊愈。然而近年来,民粹主义者往往利用这种民众敌视心理,煽动大众做出一切盲目排外的暴力行为。比如打砸外国货,破坏了社会稳定和发展,造成了社会的动乱。为此,我们需要在公民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强调公民理性爱国、不做违法的事情,但更应该批判民粹主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从釜底抽薪的角度解决问题。回顾世界历史,也曾经出现过民粹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一起合流,最典型是纳粹主义、军国主义所引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2 防范民粹主义发展成新形态
在当下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民粹主义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形态。这种新的形态,不是对外来民族的排斥,反而是对外民族的维护和对本民族的否认,表现为一种反向的民粹主义形式。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外部因素影响的结果。民粹主义表现出这样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它的易变性质 。这样的民粹主义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容易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有的时候,这种破坏的危险可以发展到到超过了预想的程度。这种新的民粹主义形式,在对本民族的排斥和对外民族的盲目追崇方面,表现得仿佛是一种反向的民粹主义,在其极端程度方面,与正向的、民族主义的民粹主义旗鼓相当。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必须防止民粹主义错误倾向向年轻一代思想中植入,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性质的爱国主义教育,用马克思主义来对抗这种民粹主义。一味否定自己民族历史,往往都会造成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没有民族的过去,哪来民族的将来?
警惕和防范民粹主义出现的新形态,最重要的是揭示民粹主义的内在本质和外在体现,让更多人清楚认识到民粹主义的错误倾向,也可以从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过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加强当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民族观,战胜民粹主义的狭隘性,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才能共同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 抵制外来民粹主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在千辛万苦中走出的一条正确的道路,必须坚持这样一条来之不易的道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在探索中国的具体出路。民粹主义一度也成为我国影响不小的思想流派。这说明,我们并没有民粹主义的免疫力。在当代世界民粹主义的大潮面前,我们必须保持警醒,抵制外来的民粹主义。
抵制民粹主义的理论武器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武器是不断壮大的工业文明。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传入中国,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开始觉醒,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工人阶级是社会革命的主要阶级力量,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斗争性也是社会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工人阶级是最具有革命性的社会阶级力量 。用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工人对于民粹主义具有强大的免疫力。另一方面,从实践上来说,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是我们战胜外来民粹主义的另一个法宝。当下的中国,进入了构建五体一体发展布局的新时代,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等都得到较快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达到新的高度,外来的民粹主义就会失去市场。
当然,抵制外来民粹主义的侵蚀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正确的历史选择。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无论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都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但是,当下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问题凸显,阶层利益分化,造成社会问题依然还是比较多,为民粹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要消解民粹主义出现的社会条件和温床,避免民粹主义的错误倾向,造成社会危机问题,就要我们党始终像列宁那样分析和研究现实问题,做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保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旺盛生命力,坚持“四个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五个伟大工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列宁民粹主义批判思想对当下中国的重要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思想理论体系,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思想理论体系。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虽然并不能为我们后来对待事物和处理问题带来一劳永逸的具體的方案,但是,马克思主义和其它科学理论一样,都是社会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体现,是可以为我们作出理论指导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任何理论都是阶段性实践的产物,时代在不断发展,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我们需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永远和时代脉络紧紧相连。只有做到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万古长春,永葆生机!
列宁批判民粹主义的思想,正是运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列宁是马克思主义的接力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火炬手。他的胜利来源于灵活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其实,不但列宁熟悉马克思主义,俄国民粹主义理论者也对马克思主义有着相当程度的了解,他们在攻击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也常常运用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原话。可惜的是,民粹主义理论者只是一味本本主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懂的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列宁深知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灵魂,是活学活用。所以,尽管民粹主义理论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著作原话来反对马克思主义,但却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因为他们只善于玩弄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不会联系俄国的现实;只善于因袭马克思主义的结论,不会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只有列宁作为真正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和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在批判民粹主义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保持生命力唯一正确的发展道路。
真正马克思主义者既要坚持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深入认识和发展过去的马克思主义。 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后,无论是俄国的列宁,还是中国的毛泽东,或是其它拥护马列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他们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接力者。这些为了追求真理的革命家和思想家都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带领本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我们从列宁对民粹主义的批判中更应学习到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追求精神,这些是我们后世加以学习和继承的精神遗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统一体,其科学性和革命性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被后世无数共产主义信仰者前赴后继不断发展和丰富。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60.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2.
作者简介,李尚泉(1990—),男,广东湛江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