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文化符号在好莱坞电影的运用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梳理并分析好莱坞电影中中国文化符号的运用及其历史动因。通过中国文化符号观来了解、把握中国形象,从而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供可参照的样本,这也是考察中国文化软实力状况的一种有效方式。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 中国文化符号 动因
一、国家软实力概念的界定
哈佛大学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最早提出软实力一词,他认为软实力是“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本国的目标,从而使本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而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党的十七大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被首次提出。此后,国内学界更加重视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北京奥运会等影响重大的国际运动会的成功举办,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富含中国元素的民族文化开始活跃于世界的舞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的软实力得到了显著提高。我们应该通过中国文化符号观来了解、把握中国形象,从而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供可参照的样本,这也是考察中国文化软实力状况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跨文化传播与电影
从全球范围来看,跨文化传播出现很早。早在公元前1750年,就有记载中国人和埃及人之间交往的事情。从很早开始,人类学家就将跨文化传播的情况进行了记录。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在对跨文化互动进行了系统考察后,提出了文化休克这个名词,从此,研究跨文化传播受到文化研究者的关注。跨文化传播的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人类学家、跨文化研究学者霍尔第一次提出。霍尔指出,跨文化传播包含两个方面的研究,一个是微观研究,与私人生活息息相关;另一个是宏观研究,考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宗教的互动。其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还包括国际传播和信息全球传播当中的误读、对抗、冲突、调和研究等。
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平台,电影在传播的影响力上比其他媒介更具优越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在电影中的运用非常普遍,新技术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并拓展了观众的感官体验,观众有着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极大地增强了电影传播的效果。作为文化传播手段的电影,也逐渐担负起跨文化传播的功能。好莱坞电影作为美国文化的引领者,在将美国文化向全球传播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好莱坞电影中中国文化符号演变的原因
好莱坞电影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可以传输影像信息,还在于它传播一种文化价值,同时,各国的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在好莱坞电影中也得到了交流和传递。因此,好莱坞电影影响深远。好莱坞电影中使用中国文化符号并非始于当今,而是由来已久。从最早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被扭曲、贬低的华人形象,到李小龙带动的一批以“中国功夫”为主题的影片,再到《功夫熊猫》里大量的中国元素,如中国功夫、麻将、包子、灯笼等等,将中国元素发挥得淋漓尽致。如今联想等中国科技品牌也出现在银幕上。由此可见,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符号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而这种变化与中国国家实力等不无关系。
自18世纪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以来,西方世界向文明社会不断迈进。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中国形象也随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影前辈郑君里曾说,“从经济意义上说,欧美电影(包括电影院的设立)流入中国,是和资本主义国家对半殖民地之一般的商品与资本的输出,并没有两样。”可见,政治和经济是好莱坞电影早期传播最直接、最主要的目的,是西方强国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附属物。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大多是反面的、落后的,具有强烈的主观倾向,如影片《娇花溅血》《龙女》等,把东方形容成一个未开化和充满暴力的地方。从20世纪初期开始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种形象一直是中国的隐形代码。这种误解和贬低中国形象的做法,主要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旧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实力上的弱势在电影中的体现,美国电影暗示了西方国家的自我优越感,没有看到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厚性。
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顽强的表现得到了世人的敬佩。这一时期,美国借助电影的形式,塑造了不同于以往的中国人形象。1937年好莱坞改编赛珍珠的《大地》,拍摄了一部反映中国农民奋斗的电影,彰显了中国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品质。之后又于1941年拍摄了《中国在反击》,1942年《中国在战斗》,1945年《中国坚持下去》等,这些影片都大力宣揚了中华民族追寻民族自由解放、不畏艰险的精神。
20世纪50年代,好莱坞电影塑造的中国形象都是反面的。冷战期间,好莱坞电影中出现的中国符号基本上是对当时的国际政治关系的折射。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初,在亚太地区,美国电影更多的是在表达政治上的宣传。
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对中国人的一贯看法因为李小龙的出现而改变,他颠覆了好莱坞电影对华人形象的塑造模式,Kung Fu一词成为一个被西方世界牢记的中国元素。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次年中美两国建交,不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文化的不断碰撞与交融中,无论是在题材上,还是在类型上,好莱坞电影中出现的中国文化符号都是越来越多。20世纪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剧组在中国取景拍片。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并逐步走向成熟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中国在逐步走向富强,迈向新高度。此时,中国文化符号在好莱坞电影中变得客观,但其中也宣扬西方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观众。1998年,迪士尼上映的动画片《花木兰》无论是火药的表现,还是唐朝仕女等富含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都在影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但是影片中所表现的主题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大相径庭,其主要表达的是敢于实现个人目标、追求自我价值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形象。
21世纪以来,中美文化交流合作日益紧密,通过借鉴中国传统思想,好莱坞电影呈现出中国文化内涵,表达其对中国文化实质的理解和诠释,从而不断地丰富影片的内涵。如2007年好莱坞影片《黄石的孩子》,比较细致地呈现了中国传统的丧葬风俗以及“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2010年中美合拍的《功夫梦》,展现出中国的传统武学精神;2012年《超级战舰》中运用“孙子兵法”这一传统兵法谋略击溃了外星人。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功夫熊猫》,把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入诠释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愈加紧密,好莱坞电影以其隐形的符号构建着适应全球影迷观众的范本文化。但那些文化产业相对落后的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文化软实力应借此机会实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J].当代电影,2001(04).
[2]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黄金辉,丁忠毅.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2010(05).
[4]王颖.中国入世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研究[J].青年文学家,2009(15).
(作者简介:查文娟,女,硕士研究生,豫章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及英美社会文化)(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