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感恩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2020-06-29 07:54肖春兰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感恩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肖春兰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中学主要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劳为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初中的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而感恩则是品德修养的重中之重。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更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关键词:感恩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我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传统文化中也一直都在倡导“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观念,而感恩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懂得感恩,不仅有利于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而且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初中是塑造学生三观的重要时期,笔者结合援藏教学经历,认为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中,并加以实践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感恩教育面临的不足

(一)教学中缺乏道德因素的渗透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在中学课堂中越来越重要,但不少学校的教学成果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一是没有将道德因素融入到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二是没有将道德因素和课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学生们没有感同身受,也就无法从课堂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改进缺点,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应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和“唯分数论”的影响,一些学校都还只是重视学生的成绩和认知能力的提升,忽略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和学生通常只关注成绩,并不注重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教授课本中的知识,并没有将道德培育融入到课堂中,也没有对课堂知识进行相应的延伸。学生也是将课本中的知识死记硬背了下来,简单地了解了一些理论知识,并没有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学这门课,这门课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由此造成了学生根本无法对所学知识进行一个深入的了解和探究。按照此类教学方式进行下去,学生是无法了解到相应的学科素养,学校也无法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枯燥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采用的还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也不例外。教师在课堂中仅仅是讲解理论知识,没有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部分教师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但也只是按照教材进行讲解,忽略了实际案例对学生的影响,从而对初中生形成较好的道德素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多道德失去兴趣,从而导致学生不重视这门课的学习,从而难以提高自生的综合素质。

(三)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在学生成长道路中,初中阶段是塑造学生三观最佳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此阶段也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因此大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所以就算教师在课堂中渗透了感恩教育,最终的教学成果也会不尽人意。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生并不重视这门课程,认为它对个人今后发展并无益处。第二,部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只是一些的枯燥的理论知识,考试前背一背也能够拿高分。第三,教师在课堂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一味地灌输理论和对学生进行说教,导致学生只要遇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就直接逃走,尽可能地逃离这门课程。

二、感恩教育如何渗透到初中的与法治教学课堂中

(一)书本与生活相联系,在课堂中培养感恩心结

在线下的教学课堂中,相当一部分的初中教师都是拿着课本给学生上课,依照课本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授,在学生理解重点内容后,再带领学生将重点内容划在课本上,课后再进行一个理解记忆的工作。然而这只是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方式,学生并没有通过课本了解到其字里行间中更深刻的寓意,这种教学方式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对学生情感道德的培育也并无多大益处。一个优秀的德育教师,会把书本和生活联系起来,能够挖掘出教材中深刻的内涵,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在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育时加强感恩教育的渗透[1]。

笔者在讲授《促进民族团结》课时就播放关于抗战老兵的纪录片,通过纪录片了解他们在战争年代和进驻西藏解放西藏的故事。1951年,解放军解放了西藏,西藏农奴翻身把歌唱,西藏也直接由农奴制度过渡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2]。然而西藏地处高原地区,在解放西藏的过程中,许多军人都出现了高原反应,但是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克服困难,进而和平解放了西藏,给西藏人民带来了新生活。通过老兵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新生活的来之不易,唤起他们的感恩之情,激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树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目标。

(二)结合教材,渗透感恩教育

初中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引入感,有了引入感才能更好得去理解教材中的内涵。因此,在教授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时,教师会合理的把教材中的内涵挖掘出来,利用多媒体工具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把课本中的知识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涵,引导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3]。

教师讲授《尊重他人》这节课时,先领悟教材背后的内涵。从个人层面上来看,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教育我们不仅能够尊重他人,诚实守信,更要努力得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践行者。从社会层面上讲,教材的编写者希望能通过这节课培养出社会主义道德的践行者,进而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其实这些内容可以很好的跟学生生活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对学生进行提问,进而唤起学生的感恩之心,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如明明有环卫工人,我们为何还是不能随手扔垃圾?如果是你的父母你愿意让他们干这么辛苦的工作吗?如果你或者你的父母在是环卫工人,你想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吗?通过这些问题,不仅能使学生联想到生活中辛苦打算卫生的环卫工人,而且能促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去理解尊重他们的辛苦付出,从而对环卫工人在城市卫生的辛苦付出中心存感激[4]。

(三)设立情境,达到感恩情感共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在学习中都会有事倍功半的感觉。那么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中如何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呢?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了。

在讲授《关爱他人》这节课时,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服务性窗口都会让军人优先呢?学生思考完这个问题后,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西藏边防线上,驻地官兵巡守边防线的照片和视频,还会讲述驻守在这条边防线上的官兵们有多么不容易,考验他们的并不是来回长时间的长途跋涉,而是这里的恶劣环境。这条边境线被称为中国最危险的边境线,这些年来已经有14人牺牲在巡逻途中,包括一名司令员。在多媒体播放完毕和教师讲述完毕后,请同学们重新思考一下为什么很多窗口都让军人优先的。相信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同学们能对“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话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希望同学们对军人能够多一份理解,对军人有一份感恩的心,立下参军报国志。

總之,对中学生来说,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堂中渗透的感恩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判断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乃至抵御不良诱惑,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促进学生身心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时,要教书和育人并重,把道德教育情感教育提高到和成绩一样重要甚至比成绩还要重要的地步上。在课堂中,将教材和生活积极联系起来,科学合理的对学生渗透着感恩教育,不断的提高学生道德情操。不仅要为学生的身心健康负责,更要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侯玉娟.通过《道德与法治》学科实施感恩教育的思考浅谈[J].才智,2019(4):163.

[2] 许诚全.浅析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J].时代教育,2017(8):157,167.

[3] 朱世凤,白素华.浅析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个性化教育[J].考试周刊, 2019(45):138.

[4] 余慧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 2019(5):44-45.

猜你喜欢
感恩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