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伟 王莉
摘 要:本文以教师专业化为背景,针对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结合实际提出改进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对策
新时代产生新需求,同时对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职业学院要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带来的需求变化,人才培养目标也要做出相应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具体表现为:就业导向由“职业指导转换为职业生涯教育”;学生能力培养由“专业能力”培养转换为“复合能力”培养;职业教育由“注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转向“注重综合发展”转换。新时代职业教育明确了发展方向、任务, 并清晰指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一、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一)职业教育部门对高职教师的继续教育规范性不够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也只是对高职教师学历做了要求,《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也未对继续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做出规定。“双师型”教师的资质认定制度不完善。高职院校也没有相关的“双师型”资质认定的标准,部分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与晋升、职称评定、待遇提高有较为紧密的关联,因此学校的教师更偏重于学历补偿教育。
(二)培训形式单一,操作性、实用性培训内容少
在职教师授课任务较重,没有时间参加专业相关的技术培训和到企业顶岗实践锻炼。教师本身也难以真正深入生产实际,使得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脱节。高职教师资格证的认定要求较低,许多继续教育项目的培训对象针对的不是普通教师,教师的岗前培训流于形式,培训形式单一,缺乏专业化的培训机构。
(三)高职教师接受专业化继续教育意识不强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职教师被视为低层次教师,教师仅仅将教学视为谋生手段,对自己的角色和地位也没有足够的认知。忽视了知识的更新,缺乏接受繼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知识结构比例失调,大多数教师的反思和研究能力不能适应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四)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薄弱,教师学习进修机会不均等
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 高职院校缺乏相应的科研条件和学术氛围,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的意识较弱,院校的培训经费有限,学院对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机会较多,重点专业和重点课程的教师学习进修机会相对较多,对于普通教师来说受益面小,机会不均等,教师的继续教育要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
二、新视野下开展高职教师专业化继续教育的对策
(一)建立完备的高职教师继续教育保障体系
高职教师专业化继续教育由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职院校自身的有关政策加以保障,没有这些专业化教育就无法顺利实施。提高社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认可,是继续教育可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继续教育发展的瓶颈是经费,国家要有明确的、专门用于教师继续教育的资金。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才能确保其高职教师继续教育顺利、高效实施。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方式和内容,更能够调动广大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专业化继续教育可以利用现有的设备和师资力量开展校本教师培训;可以依托专业对口的普通高校;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组织高职教师赴国内外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或学术会议;通过参与国家和省级的重点项目、技能竞赛指导、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提升年轻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三)高职教师应树立终身发展的继续教育观念
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教师应该通晓自己所教的学科,成为学科专家,完善的专业学科知识结构可以帮助教师胜任本学科教学,而多元知识储备又可为教师的教学和自身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新修订的师德规范中,“终身学习”要求教师“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这些要求保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师成为智慧的、有创造性的专业化教师。
(四)建设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机构
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应以企业为依托,利用企业资源,对教师实施针对岗位的实践能力培训。同时,加强对高职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优化高职师资基地的外部环境;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机构,强化对基地质量的评估、监督和管理。高职院校将企业实践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统筹管理,这样高职师资培养基地将更能够适应高职教师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切实解决参训教师的实际困难,协同培训基地做好参培训教师的管理工作。
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引领下,高职教师要加强自我发展意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完成教师角色转换,由“传授者”走向“研究者”,由“教书匠”走向“教育家”。同时积极影响和带动学生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把他们培养成有终身学习理念和习惯的人。
参考文献
[1] 刘魁.高职院校教职工继续教育激励机制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36):146-147.
[2] 陈慧.“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7(24):53-56.
[3] 王宏斌,蒋涛,党杰.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8(18):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