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丹
一向被视为收益稳健、风险较低的银行理财,近期曝出有多款净值型产品出现账面浮亏。尽管浮亏不等于产品结束时必然也会伤及本金,但对许多追求稳健收益的投资者来说,依然存在较大的心理落差。而根据资管新规,保本理财退出市场已经进入倒计时,未来银行理财产品将全面向净值型转换,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银行理财产品出现阶段性浮亏甚至产品到期出现亏损,概率将越来越大,目前聚集在理财市场的数十万亿资金不可避免将出现分流。对股市来说,或许又是一次资产腾挪的历史机遇。
净值型产品出现浮亏,一方面和投资的债券价格下跌有关,另一方面也和估值方式的变化有关。在资管新规实施之后,“市价法”成为理财产品估值的主流,投资组合的价格波动直接反映在理财产品的净值上;而此前使用的“摊余成本法”,则是将投资组合持有到期的收益平摊到每一天。简单地说,二者结果是一样的,但过程的曲折程度有所不同,“市价法”的上下起伏明显更大,因此会出现所谓的“浮亏”现象。因此,投资者只要持有到期,不管采用哪种估值方法,最终的收益率是一样的。
尽管如此,净值的上下起伏对投资者的心理冲击还是存在的,这点实际上和股市波动是一样的。正如许多投资者知道,在市场充分调整多年、下跌幅度足够大、估值在历史低位区的情况下参与指数基金,长期会取得正收益,但鲜少有人坚持到底。个中原因在于股市短中期的波动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正如“市值法”估值模式会产生净值波动一样。而一旦这些理财产品不是强制规定要持有一定时间,而是每天可以赎回的,那么在净值波谷位置赎回“浮亏”就可能变成“真亏”。对于习惯享受净值“每天涨一点、生活好一点”的投资者来说,这样的波动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冲击。
采用“市值法”估值,让投资者不仅看到投资的结果也看到投资过程中的波动,显然是透明度更高,更有利于投资者评估产品的风险程度。在净值出现浮亏,“刚兑”预期被打破的情況下,未来银行理财产品势必出现一定程度的分流。从理财产品分流的资金当中,追求本金绝对安全,对浮亏“眼不见为净”的保守型投资者,可能转战大额存单、结构化存款、国债等收益率固定,本金风险几乎为零的投资品种。这些投资品种虽然和股市没有直接关系,但资金分流进入将会压低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相应提高股市的内在价值。笔者认为,虽然这部分资金不会直接入市,但产生间接利好同时也是长期利好。
另一方面,一些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可能会倾向选择公募基金参与股市。公募基金和净值型产品同样存在净值上下起伏,虽然波动幅度更大,但预期收益率也更高。特别是在今年公募基金普遍取得正收益的情况下,赚钱效应更可观,有利于“理财搬家”的现象出现,近期“爆款基金”频繁出现或许正是“理财搬家”的进行时。只要公募基金能维持稳健的表现,对理财资金的分流无疑将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当然,从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整体比较保守来看,分流的主流短期内还将以存款、国债等为主,但如果无风险利率持续走低,不排除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通过公募基金入市的可能。
在资金争夺的背后,本质上是产品的竞争。哪些机构能设计出最贴近投资者需求、风险和收益“性价比”最高的产品,就能在资金争夺战中取得优势。公募基金如果想要吸引更多理财产品的关注,除了提高股市投资绩效的稳定度之外,也需要设计出更多结合股票和债券、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产品,适应更多投资者的需求,增加股市的资金供给,进一步改善流动性。比如参与新三板做市交易、折价承接股票大宗交易等,都存在未来发展成为特色业务的可能,并不一定完全拘泥于二级市场的买卖。
而对于从银行理财腾出资金参与公募基金的投资者来说,一些现有的特色基金也具备不错的风险收益比,可望在理财产品和股票投资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像六大战略配售基金,还有一年将结束封闭期,投资者届时将可按净值赎回,按目前净值计算一年到期收益率在3.9%-5.1%不等,如果净值在这一年里出现增长,则收益率将进一步提升。目前邮储银行限售股解禁流通对股价的影响已经接近尾声,影响这些战略配售基金净值的利空因素已经基本释放,“利空出尽”之下安全系数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