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晓晨
科学课程一般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学生可以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与总结。因此,科学课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如今是以创新为主要推动力的科技发展时代。从小学就开始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不但在教育行业中,甚至是在未来的时代发展中,都有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建立创新型的思维模式,丰富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基础教育行业十分重视并在不断探索与深化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教育行业目前还有待提升的一种教育模式。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学习阶段中求知欲最旺盛,接受知识速度最快的时期,因此,提高小学课堂教育的质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极大的作用。小学科学课程主要是通过生动形象的科学实验,对科学现象进行解释,从而引导学生建立灵活的科学思维,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思维引导和科学启蒙作用。
一、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大多数小学科学教师习惯在上课之前,就将科学实验设计与安排好,上课的时候直接进行演示并讲解科学原理即可。这样的方式虽然能提高课程效率,提高完成教学任务的速度,却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只是通过听讲与观看教师进行实验操作,鲜少有机会参与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并且得到的结论都是现成的,没有经过一个自主思考的过程。这很显然不利于引导学生建立创新性的科学思维。
在《山脉的变化》这一节科学课程中,实验目的是:探究大自然中的力量与作用对山脉产生的影响,从而对自然力量进行总结。为了摆脱古板的教学模式,科学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观察山脉与调查山脉的任务,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与总结,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之后再带着无法自行解决的疑问进入课堂。这样会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科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扮演一个引导者与辅助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顺着某个方向进行思维的发散,从而进行创新性思考与实践。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橡皮泥、玻璃球等实验器材,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与实践,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科学的主观能动性。
二、帮助学生主动设计
科学实验的展现内容有时候并不非常明显,若是只让学生观看,可能达不到很好的实验效果。小学科学实验一般来说操作性与可行性都比较强,适合学生自己进行操作,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动手实践的机会。此外,除了根据课本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外,教师还可以引导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实验的二次创作,打破常规性思维,建立创新的实验思维。
在“火山”的科学制作实验中,主要课程内容是利用干苏打和醋进行化学反应,引发泡沫喷发的现象,从而模拟火山爆发的效果。这样的实验设计其实与火山喷发的实际情况并不是非常相符,若是只单纯地遵照课本的内容开展实验,学生没办法得到良好的科学体验。因此,教师可以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对这一实验内容进行创新与更改。部分学生经过思考之后,认为还可以通过摇晃封闭啤酒瓶的办法,在打开啤酒瓶口的那一瞬间也能达到火山喷发的效果,并且操作步骤更简单,危险性更小。可见,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自主思考,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求知欲,从而积极地进行思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自古以来,科学就是一门不断被打破与被完善的学科。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可能对同一个现象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能将科学理论固定化,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之后,通过自己的理解,对科学结论进行总结。对在自己思考的时候产生的与课本上不同的理论与观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并动员全体学生一起进行思考。还可以通过课下查找资料,实地观察的形式验证自己的结论,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教师要在班级中营造敢于质疑与发言的学习氛围,带动全班同学的思考积极性,从而达到很好的思维创新效果。
四、鼓励学生走出传统科学模式
一般来说,科学实验人员需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理论与现象的猜想,从而设计相应的实验,通过实验来解释这一科学现象。但是小学生群体的理论储备并不丰富,动手能力也比不上成年人,因此从设计到完成实验的这一整个过程难度系数过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进行适当的步骤删减。比如说,准备好相应的科学问题或科学现象,为学生提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设计实验,但要适当地为学生提供设计思路与思考方向。对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教师还要进行全程的跟进。也就是说,教师要避免过于注重实验的固有流程和形式,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删减与修改。
在“小苗的诞生”这一科学实验中,要对小苗进行栽培与养育。小苗的栽培并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完成的,若是一味遵从实验本身需要的流程,将会导致这个实验漫长且不好掌控。因此,教师可通过准备不同生长阶段的小苗,将学生进行分组,不同组的学生观察与研究不同生长期小苗的生长情况,从而有助于学生对小苗的整个生长过程有全面的观察与了解。对在种植或者浇水、施肥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失败的原因,从而总结出小苗生长所需的要素和条件。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实验的理解与收获,还对科学思维的双面性进行了深化。
综上所述,科学的学习并不是单纯地掌握理论知识与观看实验就可以完成的。通过给予学生实验操作的条件和独立思考的机会,能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参与感和兴趣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只有自身对科学感興趣,亲自动手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与探索,勇于改变与优化实验步骤,提出实验质疑,才能更好地构建创新性的科学思维,进行创新性的实验操作,为培养未来创新性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