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加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积累,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在教学中要真正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努力让课堂成为创造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舞台,让课堂焕发出充满思想、充满智慧、充满诗情画意的活力。
追求灵动的诗意美的教学艺术,不仅要拥有灵巧的教学创造,更需要养成灵性的教学素养,激活灵敏的教学情感,进而形成灵通的教学魅力。唯有此,灵动的诗意的课堂才会像一首绮丽的诗、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新课程改革鼓励去寻求接近本质的途径,教师也因而形成自己灵气潇洒的教学个性和风格。
一、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意境的美
情境导入是一种美丽的“陷阱”,其目的在于通过创设的情境营造一种师生融洽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亢奋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这个特定的氛围中去体验文本的人文精神,欣赏和学习作家的文笔和技巧。文学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其中,教师责无旁贷。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进入诗歌散文的优美意境,给他们以感染与熏陶,教师应精心创设情境,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这样,学生的情感必然会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在潜移默化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音乐渲染、图片展示、语言描述、课件播放……甚至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投身大自然,在美丽的风景中聆听教诲,这是何等的惬意!总之,教师要因地制宜,不拘一格,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情感、净化其心灵的目的。如,《草原》这篇课文,作者用轻快的笔调、优美的语言、恰当的修辞方法,把草原写得太美了。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力求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探索的兴趣。我是这样设计的:一上课,我就让学生说说都到哪些地方去游览过。学生会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接着我说:“同学们,今天,大家跟随老师一同去欣赏一下大草原的风光。”我把学生引进一种美的情境中,使学生有一种迫切想了解草原到底美不美、美在哪里的愿望。接下来,我让学生打开课本去自由朗读课文,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作者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美呢?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探索的欲望愈来愈强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做了铺垫。
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节者。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语文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充满诗意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学习。
二、用情感调控课堂,让学生感受表达的美
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作为平等关系中的首席,其语言应力求准确、规范,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切忌干巴乏味,否则学生会感到索然无趣,更谈不上诗意了。因此,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需要,设计鲜活灵动的语言。其次,在表达上进行必要的艺术处理,使之达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效果。这样的语言必然能打动人心、滋润学子的心灵,必然能在对话中激发出学生情感、智慧、诗意的火花。我想,把课文作为一个載体,让学生思绪纵情驰骋,师生思想的火花时而在上面碰撞,时面又畅游四方。这样的课堂怎能不诗意盎然,令人回味无穷呢?
《课标》提倡“师生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是说要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平等对话,共同发现问题来探究,发现亮点来欣赏。
那么,对话过程应以用情感为纽带来推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我们教给学生的东西不是什么与人截然分开的东西,它们是同人的情感世界融合在一起的。”可见,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
三、用简洁优美语言,让学生感受诗意的美
简单地说,语文包含语言、文学两个方面,“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师课堂上的优美语言能体现其文化底蕴和文学才华,学生如果很欣赏,也很佩服,自然就会模仿。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作文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有利于营造课堂的人文氛围,给学生美的感受。
于漪说过:如果将一位语文教师一堂课的语言记录下来,应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当然,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中多用几个美词,多说几个成语就是语言美了。于漪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说,语文学科进行美育,“不是脱离语言文字另搞一套,而是要紧扣语文学科的性质,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由此可知,语文课的教学语言,不能脱离课本滥用辞藻。要力求用精练、简洁、优美的语言导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激情,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让学生在一种诗意的氛围中感受作品的人文精神,体验作者的情感经历。如,在执教《丁香结》一课时,一上课我就想把学生引入一种诗情画意的美之中,于是我就问:“大家喜欢春天吗?春天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走进那如诗如画的春天,去欣赏一下春天的美丽景色吧!”教师的话会吸引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文本,进而我又对学生说:“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春天是美丽的,用我们的眼睛观察那盛开的丁香,感悟着春天的美。”学生便在教师诗意的语言中兴趣盎然地读起文本,在参与学习中,达到了一种美的享受,从而生成高效课堂。
教师要有一双善于捕捉诗意的慧眼。文本作为师生之间对话的凭借,洋溢浓浓诗意的篇幅比比皆是,诗歌、散文自不必说,一些故事性较强的作品也闪烁着人性美、诗意美的光辉,感人肺腑。因此,教师只有在课前潜心与文本对话,充分感悟、挖掘文字背后的诗意,才能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在字里行间“悟读”出独特的感受,领略到其中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