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探析

2020-06-29 12:38许真真
法制与社会 2020年16期
关键词:理论基础习近平

关键词 习近平 共享发展理念 理论基础

作者简介:许真真,沈阳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117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

(一)中国历史文化体现的共享思维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古往今来,“共享”观念一直厚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之中,生生不息。春秋时期,出自儒家经典著作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生动刻画了人民远大而美好的社会愿景,作为经典著作,它深刻的阐释了古代人民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追求大同的思想。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劳动人民创造的社会财富由劳动人民所有,治理天下的人不仅是有才华的更是品德高尚的,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待人如己,利益共享,这样一种理想社会的状态充分体现了共享理念的价值取向。此外,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包括平等与博爱,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每个人的合法权益都能得到维护。其本质同样体现了人人平等,共同发展的思想。这与当今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近代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其本质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辛勤劳动的人都获得相应的回报,所有人共同构建民富国强、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事实上,这些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与共享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不谋而合,共享发展的主体是人民,以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为根本引领,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述蕴含的共享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最终落脚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即使他们没有直接提出共享发展的概念,但在他们的著作中,我们都能够找到关于“共享发展”的论述。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资本主义时代,贫富悬殊、劳动异化构成了主要社会背景,如此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以劳苦大众和无产阶级的立场为自己的立场,深入思考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明天,由此提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为了少数人谋利益的,而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了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推动这一切发展的不是少数个别人,而是人民大众,一切活动都应该为了人民,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属于劳动人民本身。马克思强调“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深刻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揭示了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恩格斯曾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不仅使社会全体成员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而且使他们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列宁也告诉我们,社会财富不属于少数富人,而属于全体劳动人民。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资本主义的弊端预示着它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替代,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追求是社会财富由劳动人民共同享有。共同富裕是共享理念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共享”这一理念,但是其著述早已彰显了“共享发展”的丰富内涵,为当代“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石。

(三)中国共产党人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创新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以最广大劳动人民和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共享发展以共同富裕为题中之义。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消灭农村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实现农村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深刻体现了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历史和现实都表明,独木难成林,发展不是一个人的发展,也不是一个地区的发展,而是所有人共同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才能推动国家实现又好又快发展。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追求是立足在全体人民大众的立场,为全体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但是,共同富裕不等于平均主义,而是更加注重按劳分配和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过,实现共同富裕就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平均主义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以社会公平正义为基础,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相应的回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进入21世纪后,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进一步阐释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原则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动摇。新形势下,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进一步深化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价值引领。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享发展理念立足国情实际,符合发展需要,是共同富裕价值追求的进一步深化,是实现民族复兴之路的根本指南。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

(一)全民共享

全民共享是指每一个中国人民都共同享有祖国改革发展的成果,我国的发展思想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是歷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明显提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伟大出自平凡,这是人民群众的努力汇聚而成的,自然由人民群众共享祖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荣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真正实现了人民民主专政,党和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公有制经济的确立,它全面体现了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互助合作和按劳分配关系,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劳动群众共同所有的经济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最主要标志之一,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但是,人是具体的人,个体的不同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共享发展并非简单的平均主义,而是用机会公平、制度公平保障每一个人用双手奋斗来的财富。因此,我们要坚持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分配制度,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使社会主义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二)全面共享

全面共享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保障全体人民的权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实践证明,中国人民不仅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且其他各方面权益的享有也更加合人心意。社会是全面进步的,国家是全面发展的,国家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决定了人民共享的全面性。但是,共享并不简单的等同于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也是最基础的一个方面,但不是共享的唯一内容。随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新时代更加需要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协调发展,全方位提高人民各个方面的合法权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即奋斗的目标导向,努力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养老等劳动人民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三)共建共享

共建共享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参与、共同享有。共同建设是每一个中国人民的社会责任,“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共享”是“共建”的目的,二者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全体社会成员既是伟大祖国的建设者又是改革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劳动和智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共同参与伟大事业的建设。当前,世界格局正在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已然进入关键阶段,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国梦的目标,这是全体劳动人民的努力成果,新时代,我们依然是一以贯之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集聚民智,发挥民力,全面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生动局面,坚强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渐进共享

渐进共享是一个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就共享的发展进程而言,这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从不均衡到均衡的逐步发展过程,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凡事都有个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聚沙才能成塔,一蹴而就必然带来缺陷,稳中求进才是长久发展的总基调。目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经济形势处于建国以来相对稳定、持续向好的发展状态,生态环境也逐步得到了改善。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因素依然存在,共享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存在一些差距。推进共享发展,我们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从基本国情出发推进伟大事业的建设,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久久为功,实现民生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

(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力量

共享发展理念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久发展的着力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力量。共享理念明确价值追求,顺应发展趋势,把握发展规律,彰显了社会主义本质和党的宗旨。为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提出了目标准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源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最深厚的力量。

(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共享发展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諧社会的有力保障。共享发展不是书本上的理想,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创新社会治理、缩小贫富差距,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方位体现了共享发展的实质。深刻阐释了“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和发展成果分配”的问题,是与人民最关切的利益诉求形成的同频共振,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实践,有利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难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 18(00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4]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66.

[7]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

猜你喜欢
理论基础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