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磊,赵延东,何光喜
(1.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38;2.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津 300071;3.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北京 100872)
科学与创新是驱动发展的重要动力[1]。开放性是科学的基本属性之一,开放理念一直伴随着科学发展的进程而不断演变。从诞生伊始,科学研究和科学知识的生产就依赖于知识的开放交流,从1665年出现了第一份科学出版物,到现在全球范围内超过5 000 家出版机构、25 000 种期刊和每年150 万篇学术文献,科学知识传播催生了一个庞大的产业群,对科学知识生产的全球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全球学术期刊出版产业的利润总额超过了每年250 亿美元[2]。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全球范围内的科学知识传播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播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升,科学知识的生产成本也因此大幅下降,这也为科学知识在更大范围的开放获取奠定了技术基础。科学知识通过互联网平台增加了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改变了传统的科学教育模式,对科学伦理和科学评议系统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基于此,2018 年9 月,欧洲研究委员会和来自12 个欧洲国家的主要国家研究机构和资助者发起关于开放获取的 S 计划(Plan S)[3]。该计划旨在2020 年让欧盟国家所有由公共资助的研究结果在发表后立即免费开放获取,是当前开放科学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学术界尚未形成关于开放科学的统一定义,相关的政策实践主要采用欧盟“在地平线计划中促进开放科学实践”(Fostering the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Open Science in Horizon 2020 and Beyond,简称 FOSTER)项目的定义。开放科学是指开放数据、开放获取和开放可重复研究等一些系列活动的总称,上述理念也可以视为开放科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形式。开放获取是当前开放科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4]。随着开放科学运动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其核心概念也在逐步从原来较为独立的具体表现形式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性概念,即从开放数据、开放同行评议到开放获取转变为开放科学的整体概念。开放数据、开放获取、开放同行评议和开放研究等内容成为了构成开放科学的主要内容。开放科学概念反映了链条化的开放获取发展到了平台化的开放科学,开放科学平台的参与主体也发生了变化。
目前开放科学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开放的推动力度仍然不足,科研人员对开放科学的态度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5]。而且,开放科学的概念在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公众、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不同主体对开放科学的动机、目的和参与方式存在着认知和态度上的差异。开放获取的发展存在着多重推动因素,也面临着诸多发展挑战[6]。当前,关于开放科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政策和实践方向等内容的讨论。关于开放获取与开放科学知识演变过程中的特点和相互联系的实证研究较少。本研究试图通过基于知识演化的文献计量分析对开放获取与开放科学相关研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特点、变化与挑战展开实证研究。通过对开放获取和开放科学的知识演化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开放科学的特征和挑战,也有助于进一步界定开放科学的概念,为开展开放科学相关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根据欧盟地平线2020 项目(Horizon 2020)中《地平线2020 中的科学出版开放获取和研究数据开放获取的规则指南》(Guidelines to the Rules on Open Access to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and Open Access to Research Data in Horizon 2020)的定义,开放获取是指为最终使用者或者重复使用提供免费在线获取科学信息的实践。在研究与创新的语境下,“科学信息”是指经同行评议的科研论文或者研究数据,其中,研究数据包括了未发表数据、过程数据以及原始数据[7]。当前,欧盟关于开放获取的定义已被学术界广泛采用。为有效展开国际比较研究,本研究中主要采用欧盟关于开放获取的定义。开放获取是一种以非盈利性为目的的新型学术信息出版模式,它为研究者提供了成果发布和获取的直接渠道,以较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扩展研究成果的发布、获取和存储途径,促进科研、教学与生产能力的提高,使信息流通的路径缩短、成本降低、时滞减少[8]。为此,国际科技界和出版界利用互联网自由传播的特性共同发起了全球开放获取运动。
一般认为,开放科学是指让各社会阶层的人,不论是专业研究人员或是业余科技爱好者,都可以接触科学研究、资料以及相关传播访问的运动。开放科学旨在解决当前科学发展过程中论文获取成本高、科研数据共享难和知识成果转化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9]。基于科学知识创造与创新社会效益的平衡视角,Merton[10]、Partha 等[11]认为科学的开放性在本质上是一种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制度安排,其在促进以知识为基础的价值创造的同时需要平衡创新者的价值获取,并通过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保护进行有条件的知识开放。开放科学将促使更多的参与主体参与到科学知识生产的过程中,提升科研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科学知识生产溢出效应的最大化,提高科学知识向社会经济转化的效率[6]。其中,各类科研数据资源将和社交媒体平台个人数据资源等产业资源实现更为密切的结合,进而实现科学平台和创新平台的高度融合[12]。基于此,欧盟委员会于2016 年发布的《开放创新,开放科学,向世界开放——欧洲的展望》(Open innovation,open science,open to the world — a vision for Europe)研究报告中指出,开放创新和开放科学将为开放获取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景,也是未来欧盟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13-14]。
已有的研究表明,关于开放获取和开放科学的相关研究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概念和研究框架仍需不断发展和完善。但是开放获取和开放科学的概念、内容的界定仍有待进一步明确。因此,有必要基于已有的研究文献,对开放获取和开放科学的研究内容及引文特征展开实证分析,以准确把握两者的联系及发展趋势,也有助于推动两者概念的构建、完善及发展。
本研究所使用数据来源为 Web of Science 核心收录数据库(core collection)中,同时在主题(topic)和题目(title)包含“开放获取”(open access)/“开放科学”(open science)的论文引文数据(article citation)1)。其中,在主题和题目中包含“开放获取”的论文数量为581 篇,引文数量为9 681 篇;在主题和题目中包含“开放科学”的论文数量为332 篇,引文数量为7 249 篇。本研究主要使用的文献计量分析工具为 CiteSpace 软件。CiteSpace 能够基于大规模引文数据,迅速地实现知识演化过程中各类指标的测试和分析[15],同时,其提供的知识可视化功能能够准确地反映知识演化发展过程的变化。
为了对开放获取和开放科学的知识演化过程展开准确的文献计量分析,基于研究数据的特点,本研究关于知识演化的相关研究指标主要包括论文发表趋势、学科分布、研究合作网络、研究内容聚类和引文突发性影响分析等 5 类一级指标,其中,合作研究的分析包括了相关论文的国际合作网络、跨机构合作网络以及作者合作网络等3 类二级指标。
基于上述数据和方法,对多个指标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开放获取和开放科学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相关论文发表趋势,主要是指开放获取和开放科学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论文发表变化趋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热点的变化趋势。高引用率论文的发表数量变化能够反映学科研究的前沿变化趋势[16],这也是知识图谱分析的重要定量研究手段[17]。通过相关论文发表趋势的对比分析,可以了解开放获取和开放科学的学术关注程度的变化。
如图1 所示,近5 年来,开放科学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在2017 年,开放科学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69 篇)首次超过了开放获取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63 篇)。在2005—2017年期间,开放获取相关论文发表总数为524 篇,年均增长率为12.9%,其中,分别在2008 年、2014 年和2017 年出现3 次较为明显的负增长。在2013 年以后,开放获取相关论文发表数量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在2005—2017 年期间,开放科学相关论文发表总数为290 篇,年均增长率为20.7%,且在2013 年以后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增长率达到了32.3%。值得注意的是,在开放获取相关论文数量出现较为明显的负增长时,开放科学相关论文发表数量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增长。
图1 2005—2017 年相关论文发表数量的变化趋势
论文发表涉及学科能够准确反映相关研究主题的学科分布。当前,许多新的科学研究热点和前沿都需要跨学科的综合与融合研究。通过相关论文发表涉及学科的定量分析,能够了解特定研究主题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分布情况,从而反映不同学科对特定研究主题的关注程度以及学科分布特点[18]。通过论文发表涉及学科的对比分析,可以了解开放获取和开放科学相关研究的学科分布特点。同时,对相关论文涉及学科与作者合作进行交叉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开放获取与开放科学在各自的知识演化过程中的跨学科研究特征。
如表 1 所示,开放获取与开放科学的相关研究均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征。相关论文发表涉及学科相比较,开放科学相关论文发表涉及学科的分布比开放获取更为均衡。开放获取相关论文发表主要集中在图书馆信息科学(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 Science)、信息系统计算科学(Computer Science Information Systems)和跨学科应用的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等信息科学相关的研究领域,相关论文发表数量为366篇,占总体的62.46%。开放科学相关论文发表所属学科则相对分散,没有出现与开放获取类似的分布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排在前三位的研究领域仍然以信息科学相关的研究领域为主,相关论文发表数量为97 篇,仅占总体的28.28%
表1 开放获取与开放科学相关论文发表涉及学科对比(排名前20 位)
合作研究的分析能够反映知识演化过程中相关研究主题在不同研究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及其特点,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知识生产的流程及协作关系[19]。学科研究的融合程度、研究联系的强度、外部的激励以及合作的基础设施是影响协作研究4个主要因素[20]。本研究主要通过国别、机构以及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展开对开放获取和开放科学的合作研究的分析。本研究中的科技合作,是指同一篇论文中同时出现不同的主体,如作者、机构和国家(地区)等。跨国科技合作已经成为了当前全球科研资源分配的重要形式,也是科学知识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21]。机构合作网络分析能够体现不同类型的科研机构对于相关研究主题的关注程度及机构层面合作网络结构特征。作者合作网络分析能够反映相关研究的当前发展状况,同时也能够对相关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3.3.1 国际研究合作网络的比较分析
开放科学相关研究的国家研究合作网络在整体上要比开放获取相关研究的国家合作网络密度更高。如图 2 所示,当以国家为单位进行测算时,开放获取相关研究国家合作网络的密度为0.156 2,节点数为37,边的数量为104;开放科学相关研究国家合作网络的密度为0.384 2,节点数为20,边的数量73。欧洲与北美之间的合作相对较早,关系也相对密切,与亚洲、大洋洲(主要是澳大利亚)的合作相对较弱,相关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各国。开放科学相关研究的国家合作网络体现了开放科学作为快速发展的研究理念和研究范式在最近5 年内获得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并且国家之间的合作强度得到了加强,其中,欧洲和美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在开放科学的国家网络中处于最为显著的位置。
图2 论文作者国际合作网络
3.3.2 机构合作研究合作网络的比较分析
通过对两者的机构研究合作网络进行分析可知,开放科学相关论文的作者跨机构合作密度要比开放获取更高。如图3 所示,开放获取相关论文的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密度为0.024 6,节点数为61,边的数为45。开放科学相关论文的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密度为0.046 9,节点数为38,边的数33。一方面,开放获取相关论文的作者机构合作网络较为稀疏整个网络中出现两个凝聚子网络,说明开放获取相关论文的合作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合作集群极化(Polarization of Collaboration Clustering)。在整个网络中占据主要影响的最大的两个凝聚子群分别是以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为首的合作子网络和以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为首的合作子网络。通过对开放科学与开放获取相关论文机构合作网络中的机构类型观察,可以发现开放获取和开放科学相关论文的机构合作以大学之间的合作为主,而在开放科学相关论文的机构合作网络中还可以发现美国的大学在开放科学的相关研究合作中较为积极。以威斯康星大学为首的子网络中,存在大学与实验室之间的合作,而以麦吉尔大学为首的子网络中则存在美国大学与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学之间的合作。
图3 论文作者机构合作网络
3.3.3 作者研究合作网络的比较分析
虽然开放科学相关论文的作者合作网络密度较高,但从整体上看,开放科学相关研究的作者合作数量相对较少。如图4 所示,开放获取相关论文的作者合作的网络密度为0.031 4,节点数为77,边的数量为92。开放科学相关论文的作者合作的网络密度为0.055 5,节点数为38,边的数量为39。同时,高引用率论文作者之间的合作并未形成完整的凝聚子网络,他们之间的合作往往仅仅局限于特定的高引用率论文的作者,与较大规模的凝聚子群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
图4 论文作者合作网络
研究内容聚类分析主要是通过对相关论文的题目、关键词以及摘要进行文本挖掘、分析和聚类。通过聚类分析能够直观地观察到相关研究当前的主要研究内容分布和特点[22]。通过开放获取和开放科学研究内容聚类分析的对比分析,能够反映出两者在研究内容上的特点和异同。同时,结合对知识演化过程中的引文突发性分析(Citation Burst Analytic),可以了解开放获取和开放科学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论文所起到的作用。
基于论文标题、关键词和摘要3 个指标对相关论文及其共引文的内容进行聚类分析,可以看出开放获取和开放科学相关论文在研究内容上都出现了明显的聚类。如图5 所示,开放获取相关研究的内容聚类网络的密度为0.019 6,节点数为336,边的数量为1 102。开放科学相关研究的内容聚类网络的密度为0.035 3,节点数为126,边的数量为278。结合图1 的分析结果,在开放获取相关论文发表数量出现峰值的年份,都出现了对应的相关研究内容的聚集。
如图5(a)所示,在2007 年相关论文发表内容的聚类主要体现在开放获取视角下书籍和论文出版物引用(Book Chapter and Citation)的讨论。在2010—2013 年期间,开放获取相关论文发表数量得到了快速的增加,论文的研究内容聚类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开放获取运动(Open Access Movement)、开放获取相关的学术行为(Academics Behavior)、开放获取在引文方面的优势(Citation Advantage)、开放获取出版费用(Open Access Publication Fee)、开放获取的绿色路径(Green OA Copy)等开放获取关键问题引发了学界的关注和讨论。其中,开放获取运动相关问题的研究热度在此期间呈现出了连续发展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2013 年以后,开放获取的相关问题的研究热度均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
如图5(b)所示,开放科学相关论文在研究内容上的聚类比开放获取的要少。相关研究内容的聚类主要集中在:开放科学政策(Open Science Policy)、开放科学实践(Open Science)、研究过程(Research Process)、开放科学相关概念(Open Science)、开放科学对于开放获取的继承与发展(Succeed Open Access)、数据分享(Data Sharing)以及处于职业生涯初期的科研人员(Early Career Researcher)等方面。其中,开放科学实践相关的研究热度在从2015 年开始出现了提升。从引文关系来看,开放科学政策和开放科学实践相关的研究都与数据分享存在密切的联系。自2013 年开始,对处于职业生涯初期科研人员的相关研究得到了持续的关注。
图5 论文研究内容聚类
如表2 和表3 所示,开放获取的知识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多篇具有突发性影响的论文,而开放科学的知识演化过程中仅出现了一篇具有突发性影响的引文。在2005 年到2018 年期间,开放获取具有突发性影响的论文呈现出了持续发展的态势。但是,其突发性影响的强度在不断减弱。开放科学具有突发性影响的引文目前只有Michael Nielsen 在2011 年所写的《重构发现:网络化科学的新纪元》(Reinventing Discovery:The New Era of Networked Science)一书[23]。虽然其持续时间较短,但其强度高达83.22。
表2 开放获取相关论文的引文突发性影响
表3 开放科学相关论文的引文突发性影响
相关指标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开放获取与开放科学在学科分布、国际合作研究网络、机构合作研究网络、作者合作研究网络、研究内容聚类以及引文突发性影响等多个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上述分析指标的差异,能够有效地反映开放科学相关研究变化趋势以及发展过程中的挑战。
第一,开放科学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从两者相关论文发表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开放科学与开放获取相关研究存在此消彼长的现象,且近年来开放科学的研究具有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在开放获取发展过程中,相关论文发表数量出现了3 次峰值。如图1 所示,开放获取相关论文发表数量3 次峰值出现的时间分别为2007 年、2013 年和2016 年。结合图5(a)和表1可看出,具有突发性影响和高引用率的论文对于开放获取论文发表数量的峰值出现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其中,Craig 等[24]于2007 年发表的关于实现开放获取的论文能够产生更大引用影响的论文,引起了关于开放获取与引文改进方面的讨论。在2012 年,Solomon 等[25-26]发表的关于开放获取过程中出版费用来源的论文,引发了开放获取出版费用问题的讨论。在2013 年,Solomon 等[27]基于此前的研究成果,发表了关于开放获取论文引用率的纵向比较研究的论文,认为开放获取论文的引用率增速要高于非开放获取论文的引用率。在2016 年,Pinfield 等[28]的研究表明,在开放获取的背景下,混合开放获取模式的期刊(“Hybrid” subscription OA journals)仍然要比完全开放获取(Fully OA journals)的期刊要昂贵。如图1 和图5(b)所示,在2013 年Holdren[29]关于增加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科研项目成果的可获取性的论文,引发了开放科学作为开放获取新发展方向的讨论。在2015—2016 年,开放科学实践论文的发表促使开放科学相关论文发表数的快速增长[30]。
此外,开放获取相关论文发表数量的增长与相关的政策措施密不可分。2002 年的布达佩斯宣言、2003 年的柏林宣言以及2014 年的里昂宣言在开放获取运动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3 个重要的宣言持续推动了开放获取的相关研究。此外,一些重要的机构推出的相关政策,也对开放获取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例如,在2013—2016 年期间,英国研究理事会(Research Councils UK)持续投入了6 000 万英镑以资助其相关研究的开放获取[31]。
第二,开放科学的相关研究涉及学科分布更为均衡。如表 1 所示,开放获取与开放科学的相关论文发表所属领域都呈现出跨学科研究的特点,包括了图书馆学、计算科学、生物学、化学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其中,以信息通信技术相关的学科研究是开放获取与开放科学研究的主要引领学科领域。如图5(a)和图5(b)所示,开放获取和开放科学都与数据分享密不可分。值得注意的是,与开放获取相比,开放科学相关论文发表所属的研究领域更为均衡,并没有出现开放获取相关论文高度集中于信息通信技术相关学科领域的情况。
第三,开放科学的相关研究内容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如图5(a)所示,开放获取的相关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开放获取论文的发表费用、商业模式以及引文影响3 个主要方面。从相关论文的引文关系可以看出,不同内容的研究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如图5(b)所示,开放科学的相关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开放科学政策、开放科学实践以及开放科学对于研究过程的影响和改变等几个方面。开放科学不同研究内容之间的引文关系强度比开放获取相关研究的引文关系强度要低。此外,通过对两者相关研究的主要内容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开放科学目前的研究并没有过多地关注学术期刊的出版,而是更多地集中在开放科学实践和政策方面的讨论,同时,开放科学的相关研究比开放获取更关注数据分享和对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科研人员的影响。
第四,开放科学相关研究的作者国际合作与跨机构合作更为密切。一方面,通过对相关论文发表的国际合作网络分析,可以看出开放科学相关研究的国际合作比开放获取相关研究的国际合作更为密切。近5 年来,开放获取相关论文的国际合作正在逐步减弱,开放科学相关论文的国际合作则呈现出明显加强的趋势。欧美发达国家之间在开放获取和开放科学相关论文的国际合作明显强于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值得注意的是,在开放科学相关论文的国际合作方面,中国、巴西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要强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则相对较弱;另一方面,通过对相关论文发表的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可以看出开放科学相关研究的跨机构合作比开放获取相关研究的跨机构合作更为密切。虽然开放获取和开放科学相关研究的跨机构合作都主要以高校之间的合作为主,但是开放科学相关研究的跨机构合作出现了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
虽然开放科学的相关研究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仍然需要面临国际合作研究不足、机构合作不均衡、学科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和缺乏完整研究体系等一系列挑战。
第一,开放科学的国际合作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扩大。从相关论文的国际合作以及机构合作的分析可以看出,欧美发达国家在开放科学相关研究中仍然占据主导的地位。虽然发展中国家在相关研究的国际合作中的地位得到了加强,但是在机构合作网络中,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并未并为多见,这说明即便是在发展中国家,参与开放科学相关研究也仅局限于极少数高校和科研机构。开放科学是一个全球化的运动,发展中国家应该抓住这一机遇,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以提升自身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开放科学的机构合作仍然处于不均衡状态。根据 FOSTER 的开放科学研究框架,开放科学平台将为更多的参与主体提供科学知识的共享,而这些参与主体也将参与到开放科学平台的构建过程中,其中,科研人员作为开放科学中最重要的参与主体之一,主要集中于高校和科研机构。从相关论文的机构合作网络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高校引领了开放科学的相关研究,科研机构的作用仍未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值得注意的是,来自高校的科研人员往往比来自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有着更大的科研压力。高校的科研人员往往需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展开科研工作。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希望能够借助开放科学的开放性提升科研人员的效率。此外,企业相关的跨机构合作在开放科学的机构合作网络中并未出现,说明来自企业的科研人员并未直接参与到开放科学的跨机构合作中。
第三,开放科学的学科影响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开放科学的实践并不仅仅局限于某几个特定的学科,而是一个横跨多个学科的实践运动。虽然与开放获取相比,开放科学相关研究在跨学科作者合作、国际合作以及跨机构合作等方面的关系网络密度都更高,但是在不同类型的合作网络中,其总量都仍相对较低,且具有突发性影响的引文却远少于开放获取的突发性影响引文。因此,进一步提升相关研究的影响力将成为开放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挑战。
第四,开放科学仍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相关研究的学科领域和引文内容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开放获取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跨学科综合研究体系,而开放科学的相关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落到实处,尤其是从跨机构合作网络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来自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研人员对开放科学的参与度仍然相对较低。因此,关于开放科学平台各参与主体对于开放科学的态度和需求等相关研究仍有待进一步落实和加强。
从理论研究框架来看,开放科学具有比开放获取更广泛的适应性,包括的内容和参与主体更多。发展中国家作为开放科学相关研究国际合作的重要参与者,其对开放科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将起到关键的作用。开放科学作为全球范围内新兴的科学治理和政策理念,其关注度在发展中国家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中,科研人员对于开放科学的态度和需求将对其在发展中国家的落地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开放科学的不断发展成熟,其将会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创新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在开放科学知识溢出效应的作用过程中,社会参与主体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开放科学也将成为大众创新的重要互补性资源。此外,在开放科学平台构建过程中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隐私数据安全问题以及学术不端问题将对开放科学负面影响的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发展中国家应采取更为积极和主动的政策措施应对开放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挑战。
注释:
1)由于本研究对开放获取的界定的主要依据为欧盟 FOSTER 研究小组的定义,因此在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中对“开放获取”相关论文的检索还加入了“出版”(publication)主题。其检索的基本逻辑结构为:题目(title):“开放获取”(open access)—和(and)—主题(topic):“开放获取”(open access)— 和(and)— 主题(topic):“出版”(publication)。而对“开放科学”相关论文检索的基本逻辑结构为:题目(title):“开放科学”(open science)—和(and)—主题(topic):“开放科学”(open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