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复原+钢网雕塑:遗产创新性保护展示探索

2020-06-29 08:52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瑶山管理区良渚

黄 莉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所,浙江 杭州 310000)

良渚古城遗址作为良渚文化权力与信仰的中心,以建造于约公元前3300-前2300年间的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以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为主的出土物,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并以其时间早、成就高、内容丰富而展现出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多元一体”特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城市考古遗址的空缺,为中国5 000多年的文明史提供了独特的见证①国家文物局.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Z].2018:47-48.。

良渚古城遗址于2019年7月6日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面积达14.33 km2,涵盖城址区、瑶山遗址区、平原低坝-山前长堤区和谷口高坝区4个片区,作为一个典型的大型考古遗址,通过怎样的遗产展示方式向公众传播遗产价值和阐释遗产内涵,将遗产保护研究的成果与公众共享,是我们要探索的一个问题。本文拟就良渚古城遗址的遗产展示实践,谈谈遗产创新性保护展示的认识。

1 良渚古城遗址遗产展示实践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地处长江下游河网平原,江南的潮湿环境和土遗址的可看性不强为遗产展示带来巨大困难。良渚古城遗址最初采用的是零星个别遗址点式展示方式,例如反山遗址的回填保护露天展示,古城城墙遗址则是覆盖保护棚的考古发掘遗迹展示。随着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的推进,全面系统整体性的遗产展示工作也随之开展[1]。

1.1 展示设计原则

为了充分体现良渚古城遗址的核心遗产价值,在“保护第一”“最小干预”“真实可逆”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良渚古城遗址的遗产展示设计遵循以下原则:①保护优先、保护第一的原则。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展示工作以遗址保护为前提。②遗产价值为核心。所有的现场展示项目,在根本上都是为了阐释遗址的遗产价值。以遗产价值为核心是展示工作的准绳。③考古成果为依据。展示的内容和形式以考古发现和研究的成果为依据,避免没有依据的纯粹想象和过度演绎。④最小干预。遗址公园现场展示设计的根本原则是最小干预。所有的模拟展示项目都不直接接触遗址本体,以避免任何可能存在的破坏遗址的风险。在遗址原址进行模拟展示的项目都会在原遗址保护性回填面的上部增加隔离层后,再进行展示。⑤可逆性。现场展示的所有项目均考虑可逆性,在实施后仍可以恢复遗址原貌,不会对遗址本体造成损害。⑥与环境相协调。遗址公园现场展示与遗址环境风貌相协调,保证遗址公园风貌的统一性。

1.2 遗产展示实践

良渚古城遗址的展示在充分尊重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有效性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大遗址展示的成功经验,以考古研究成果为依托,以遗址本体保护为主,深挖遗址文化内涵,系统梳理遗址区内环境,着力恢复良渚时期的古地貌环境,以环境打底、绿植标识、遗址揭露展示、模拟复原、小品雕塑、数字演示、标识标牌等多种手段,完成城址片区、瑶山片区、谷口高坝片区、平原低坝-山前长堤片区及其整体格局和历史环境的立体化展示,科学、立体、全面地展示良渚古城遗址的文明特征、价值内涵,推动土遗址展示可观赏、可进入,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为全民所共享。

1.2.1 点面结合

在恢复良渚时期古地貌的大环境上,将展示点有机结合,打造整体性展示区域。良渚古城遗址坐落于天目山脉东端的山前丘陵与河网平原的交接地带,与周边的相关山体、孤丘、河网湿地等共同构成了“山-丘-水-城”的整体格局。在展示过程中,根据考古勘探与发掘的成果,去除遗址本体上树木植物及建筑物,清理修复遗址边界,恢复良渚时期的古水系,并以浅根系、低矮易于存活的三叶草标识遗址本体,以通过植物考古研究出的良渚时期已有树种作为部分区域种植的树种选择标准,由此为参观者展示一个水草丰美、河网密布的王国都邑(图1)。展示区域从考古研究成果及遗产价值支撑的角度,选取了陆城门、水城门、南城墙考古发掘点以及莫角山、反山等重要遗址作为展示重点,并根据展示点的位置及信息关联度,进一步串点成面,设置了城门与城墙、考古体验区、河道与作坊、莫角山宫殿、反山王陵、西城墙遗址等片区,如城门与城墙展示区域即展示了陆城门(图2)、水城门、城墙演变雕塑等展示点。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对外开放后,根据展示区域的串联,设置了观光车停靠站点,参观者将从古城南面乘坐观光车进入,从良渚时期陆城门开始,逐一了解良渚古城营建—手工业作坊—莫角山宫殿—反山王陵等良渚全方位的知识(图3)。

图1 良渚古城遗址鸟瞰图(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图2 陆城门展示点(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图3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展览区域及参观线路图(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1.2.2 阐释与体验相结合

遗产保护展示在设计之初就设定了一套以遗产价值阐释和遗址体验相结合的展示体系。考古发现和研究支撑了良渚古城遗址遗产价值,因此遗产价值阐释重点在考古遗迹的展示。其中瑶山祭坛顶面石、老虎岭水坝断面、内城南城墙考古发掘解剖点3处覆罩保护揭露展示;而莫角山沙土广场、房屋基址、反山王陵、西城墙等不具备揭露展示条件的重要考古遗迹,则是采取回填保护模拟展示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阐释,是未来遗产展示的一个发展方向。

良渚古城遗址现场展示中也在数字化、虚拟化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丰富遗址的展示体系,提高了遗产的观赏性、可看性和趣味性。例如:反山展示厅内利用大型多点触摸屏来实现参观者了解良渚时期精美玉器相关内容;而良渚古城劳作与生活中则利用动画短片投影,生动介绍良渚时期的食物。为了提升参观者的参与度,以考古研究为基础,遗产展示中设置了考古体验和河道与作坊两处互动性较强的展示区域,参观者可以在考古互动体验活动中体验考古发掘,在考古平台处观察考古人员如何进行考古科学研究;在河道与作坊区域,根据考古发现复原了当时作坊区繁荣的生产场景,设置了纺织、夯土、打陀螺等与良渚人生产生活有关的体验项目。

2 模拟复原展示

为有效保护良渚古城遗址结构脆弱、不适合露天展示的考古遗址,并真实而完整地阐释其内涵,对良渚古城遗址内的重要考古遗迹,如莫角山大型建筑基址上的35座房屋基址、夯筑的沙土广场、顶面的石构遗迹、东坡的炭化稻谷堆积坑和大木作遗迹、瑶山祭坛和墓地、反山王陵、内城西城墙、美人地木板护岸等,在相关考古发掘和研究完毕后,并在科学回填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性原址模拟复原展示。

模拟复原展示遵循以下3个原则进行:①遗址安全和原生环境保护原则。在遗址得到安全保护的前提下展示遗址的内涵和价值,不影响遗址的原生环境。②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科学严谨、真实完整地展示考古遗址,所有现代材料和手段的应用都是可逆的,体现最小干预和可识别,并为未来可持续工作留出空间。③科学阐释和普遍接受相结合的原则。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重视考古遗址展示与公众教育的关系,增强公众对考古遗址的理解。

其整体流程为:考古发掘、研究—采集分析数据—考古回填保护—根据考古资料开展方案设计—效果图、模型、样品制作及试验—方案讨论及修改完善—实施模拟复原展示工程。在良渚古城遗址内,反山遗址和瑶山遗址既遵循以上原则和流程,但又采取了不同工艺进行了模拟复原展示。

2.1 反山遗址模拟复原展示

反山遗址是一处修建于人工特意营建的独立高台之上的高等级墓地,位于良渚古城遗址城址区内城西北部,与莫角山相邻。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主墩西侧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660 m2,清理良渚文化显贵者大墓11座,均为竖穴土坑墓,分南北两排,等级最高的12号墓在南排居中,迄今所见的完整“神人兽面”神徽都出自该墓。反山遗址出土器物包括玉、石、陶、象牙、嵌玉漆器等珍贵文物1 200余件(组),玉器占90%以上,种类丰富,制作精良,许多雕有精细的纹饰。反山遗址是良渚文化时期王陵级别的贵族墓地,其规格在整个良渚文化中最高,出土物最为丰富,其玉器数量之众多、器形之丰富、制作之精美,体现出的高超工艺水平和艺术想象力,代表着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制作和使用的最高成就[2]。

反山遗址是良渚古城遗址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这一遗产价值的重要支撑,反山墓地的高级别、出土物的重要性和遗址内涵的丰富性,使之成为模拟复原展示的首选。

反山遗址在考古发掘完成后进行了回填保护和露天展示(图4),2017年为了保护遗址,也为了给遗址展示创造条件,在反山遗址发掘区域设置了不下挖基础的轻质保护钢棚(图5)。反山遗址的保护性模拟复原展示于2018年启动,经过反复讨论研究,确定了复原墓葬发掘出土时的地层,同时为了适应户外环境,增强复原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确定了墓坑用青铜浇筑,墓坑里的出土物以同等材质按发掘报告资料复原,按出土位置进行摆放。

图4 反山遗址复原前(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图5 反山遗址保护棚(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反山遗址在考古停掘面之上抬高1 m(图6),其中:首先垫碎石0.3 m作为保护层以隔绝地下毛细水;接着在碎石上铺细沙0.2 m作为衔接融合层;再在其上用黄土逐层夯实,夯土共6层约0.5 m;后用青铜仿真墓坑,复制反山遗址出土文物,模拟反山遗址墓葬出土时的场景(图7、图8)。

2.2 瑶山遗址模拟复原展示

瑶山遗址是一处祭坛和高等级墓葬的复合遗址,是良渚古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瑶山遗址位于良渚古城遗址东北部,主体为自然山丘,海拔35.7 m,遗存依托山体分布,总面积约6 000 m2。198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588 m2,发现以灰土回沟分割成内外三重的方形祭坛台面,台面南部清理出良渚文化显贵墓葬11座,东西向南北两排布列,共出土玉、石、陶、漆等各类器物707件(组)。1996—199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3次对遗址进行自上而下的全面揭露,基本探明祭坛呈阶梯状覆斗形,局部尚存护坡的卵石遗迹[3]。2017年再度发掘瑶山遗址,弄清瑶山遗址的平面布局及其主体部位的堆积营建过程。

图6 反山遗址模拟复原展示示意图(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图7 反山遗址展示平面鸟瞰图(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图8 反山遗址展示现状(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瑶山遗址1987年发掘后,考古工作者随即对祭坛顶面和墓坑进行保护性回填,并建造了一个外围砌石堆高1 m、顶面水泥覆盖的保护罩,水泥顶面上对祭坛内外三重土色结构和已发现的12座墓葬进行标识展示(图9)。2018年启动了瑶山遗址的展示工程,包含了周边环境提升改造和遗址本体(祭坛和墓地)的模拟复原展示。瑶山遗址的模拟复原展示包含以下两方面。

(1)阶梯状祭坛复原。对整个祭坛表面绿化进行梳理,去除深根系灌木类植物,改种植浅根系草皮,并根据考古发掘情况,恢复阶梯状祭坛(图10),并选取部分区域,复原祭坛的护坡卵石(图11)。

(2)祭坛顶面及墓葬的模拟复原。对瑶山祭坛(含墓地)考古发掘回填,再抬高0.8 m后对考古停掘面进行模拟复原展示。其中:垫碎石0.5 m作为保护层;再用黄土逐层夯筑0.3 m,其上铺调色后的仿GRC改性土②GRC是英文glass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的缩写,中文名称是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GRC是一种以耐碱玻璃 纤维为增强材料、水泥砂浆为基体材料的纤维混凝土复合材料。约0.2 m模拟展示瑶山祭坛(含墓地)的台地、墓坑、灰沟等考古迹象(图12);并在祭坛一角,采用覆盖玻璃保护罩,展示考古发掘出的良渚时期祭坛护坡卵石遗迹(图13、图14)。

图9 瑶山遗址复原前(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图10 祭坛复原后(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图11 复原的护坡卵石(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图12 瑶山遗址保护性模拟展示施工(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图13 瑶山遗址展示现状(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图14 祭坛护坡卵石遗迹展示(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3 钢网雕塑展示

良渚文化时期有着发达的手工业,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石器、漆器、陶器,要将制玉、木器加工、石器打造等良渚时期的生产生活展示给观众,是博物馆的工作之一。在博物馆的场馆内,一般是采取人物雕塑加场景营造的方式来展示类似内容,但这显然并不适合遗址现场这样的户外展示。良渚古城遗址作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公园或主题公园,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集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展示、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于一体,是对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展示利用的积极探索创新,为的是让良渚古城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不断传承永续。保护第一是遗产展示的前提,采用透视性强的钢网雕塑小品是对遗产创新性展示的一个探索。采用钢网雕塑的展示形式,可以尽可能地不破坏遗址整体环境。如果在遗址公园内放置很多实体形的房屋与人物雕塑,对整体环境的破坏会比较大。同时钢网雕塑既可避免良渚人的样貌衣着难以具象化这一难点,又兼具虚拟化透视性及耐久性强等优点。良渚古城遗址城址区内居址与作坊展示区就是钢网雕塑这一展示手法的集中体现(图15)。

图15 居址与作坊展示区(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3.1 展示区域选址

良渚古城遗址营造在沼泽湿地之上,水网密布、水系发达,其所展现的“水城”规划格局与营造技术,反映了人们在湿地环境中创造的城市和建筑特色景观,城址区内的钟家港古河道作为当年重要的河道之一,位于良渚古城内莫角山宫殿区以东,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是贯通良渚古城南北的主干道。根据考古勘探确认,钟家港总长度约为1 000 m、宽为18~80 m、深为3 m,河道两岸分布着许多良渚时期人工修筑的台地。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对良渚时期的古地貌进行标识和局部恢复,了解河道内堆积以及两岸台地的性状,对钟家港古河道进行了发掘清理。通过发掘显示,钟家港南段和北段由于紧邻两岸台地,所以河道堆积中存在大量的陶器、石器以及木器等遗物。在钟家港南段的台地边缘出土了大量的玉料、玉钻芯及砺石磨条等玉器加工工具;河道中段和北段出土了较多石器坯料、木器坯件、大木作等手工业半成品,说明钟家港河道边的台地应是良渚时期的手工业作坊区[4]。根据对良渚时期建筑形态、手工业制作和生活方式的研究,选择在这片考古发掘的区域进行良渚先民生产、生活的复原展示。

3.2 展示设计与实施

居址与作坊展示区在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方式,如制玉工艺展示,即人物为钢网虚化,雕刻的玉器和工具为实体,展示区里的房屋同样利用了实体房和钢网房交错搭配的方式,演绎了一种时间流逝与物质转变的概念。钢网雕塑小品的实施都是经过资料收集分析、绘制图样(图16)、制作缩小样稿(图17)、制作等比真人大小泥稿、讨论修改、钢网翻筑、现状组合安装等工艺流程。每一处钢网雕塑在制作过程中都请考古学家现场指导,经过反复的推敲和调整,包括人物雕塑手握工具的方向是否准确、当年的陀螺是否是现在呈现的样子等,确保钢网雕塑呈现的简单动作都具有科学性与准确性。在雕塑的工艺上也是多次讨论与试验,比如雕塑的稳定性、框架的支撑性等。由此根据考古的发现与研究,通过房屋和人物的钢网雕塑展示良渚先民加工玉器、漆器、石器、打陀螺、造房屋等场景,在钟家港河道边复原了当时作坊区繁荣的生产生活场景(图18),加强了观众理解和对良渚时期生产生活的想象。同时在这一展示区域还设置了玉作、漆器、纺织、夯土、椿米、打陀螺等互动项目,这些走入式、沉浸式、体验式的展示互动,不仅能够进一步增强文物、遗产的鲜活度、亲切感,还能进一步提升遗产价值、文化故事传播的有效性、覆盖面。

图16 绘制图样(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图17 制作缩小样稿(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图18 钢网雕塑人物(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4 关于遗产创新性保护展示的思考

1990年的《考古遗产保护与管理宪章》指出:“向公众展示考古遗产是促进了解现代社会起源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方法。同时,它也是促进了解对其进行保护需要的最重要的方法”③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考古遗产保护与管理宪章第七条[R].1990.。2015版《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指出:“展示是对文物古迹特征、 价值及相关的历史、 文化、 社会、 事件、人物关系及其背景的解释。展示是对文物古迹和相关研究成果的表述”④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R].2015.。这些准则和宪章都对展示的内涵规范提出了标准,而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遗产展示在增强公众对遗产价值内涵、历史环境的理解度,充分发挥遗产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与公众共享遗产保护的成果,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公众传承中华文明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加强[5]。

通过对良渚古城遗址遗产展示的参与观察思考,笔者对遗产创新性保护展示有以下几点思考。

(1)最小化干预。以遗址保护为第一位,在保证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前提下,采用可逆性强易识别的方式进行遗产展示。良渚古城遗址是典型的中国江南潮湿环境中的土遗址,考古遗迹大多受到地下水、潮湿环境等条件制约,无法在原址揭露展示,因此大部分遗迹在完成考古发掘工作后都进行了保护性回填。在保护性回填的基础上,对考古遗迹采用了绿植标识、GRC模拟、树皮标识房屋、模拟复原展示等,可识别、可逆性的方式进行展示,既能有效地保护遗址本体,又能向参观者展现考古发现的内涵,增强土遗址可看性。同时对于遗产展示的解说系统也是采取多形式结合方式,如户外基本采用的是石材基座低矮卧式解说牌,而保护棚内则充分利用防护围栏顶面设置解说牌,既可让公众获取相关知识点,又对环境遗址影响最小化。

(2)最大化阐释。一方面遗产展示的目的在于遗产价值的阐释传播,遗址展示设计之初就应牢牢把握遗产价值的支撑点。良渚古城遗址在大面积的保留和还原良渚时期的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对宏大的古城规模、庄重的王城气象和等级秩序的空间格局等遗产价值要素进行展示,凸显中华5 000多年文明圣地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遗产展示需多手段融合,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创新性保护展示,使遗址本体展示、模拟复原展示、解说系统传统展示方式,与多点触摸互动屏、虚拟现实、沉浸式影院等新方式方法有机结合,使遗产价值阐释手段多样化,增强公众的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

(3)考古知识普及。考古发现和研究是很多遗址类世界遗产价值认知的基础,也是遗产内涵不断丰富的动力,因此在遗产展示中要牢牢把握考古这一特色,使遗产展示不仅是考古发掘研究成果的转化,也成为考古知识普及的重要窗口。公众考古展示、互动考古体验即是良渚古城遗址遗产展示的重要内容。

(4)展示美学探索。良渚古城遗址遗产展示设计实施过程中,为了确保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更多地考虑以遗址的保护为前提,表达上也是更多地以准确性为主,表现手法上有较大的局限性,但展示美学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例如在大环境营造方面避免了城市公园的精致度,而是传达一种古遗址的苍茫厚重;而解说牌的设计上以米黄色石材为基座,统一形式及色彩,避免了高耸夺目,与遗址环境相融合,形成统一的视觉系统(图19)。但遗产展示美学方面的探索仍有待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实践。

图19 解说牌(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5 结束语

遗产展示是在保持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基础上,在科学性与通俗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专业性与普及性上寻找展示平衡点,不可过度阐释、过度演绎,在研究不够深入彻底的情况下可适当留白,进行长期规划分步实施。

猜你喜欢
瑶山管理区良渚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推进全域发展 建设美好西湖——常德市西湖管理区纪实
瑶山党支部
良渚考古学文化瑶山遗址出土玉器的统计学分析
80件实物、99幅图片首次揭秘——良渚古城申遗全程
湖南省优秀教师“三笔”书法比赛参赛作品展示(十一)
良渚古城
良渚人有文字吗?
国内石油企业技术管理新机制运行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运用生产管理信息化工程实现基础管理工作根本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