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题时代”,一条好的标题更能吸引读者,激起读者对新闻内容的关注。那么如何立足新闻内容制作好标题,让新闻有“卖点”,从而增强网络、报纸等媒体新闻吸引力?这是值得广大记者、编辑长期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标题制作的口语化与接近性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口语,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产生和经常使用的口头语。其特点是生动活泼、简洁明快,让人喜闻乐见。其好处就是普通群众爱听、爱看,且听得实在、看得明白,让人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新闻媒体所传递的信息。
网络信息时代,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随意性极强,这就要求记者和编辑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制作标题时以普通群众都能够接受的口头语、大白话来吸引读者。新闻界前辈穆青曾说:“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即透出鲜味来。”因此,记者写新闻时应力求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编辑在制作标题时也应该做到这一点。
荔枝便宜市场火 贪嘴还须悠着点(标题)
这是2003年笔者发表于《兴义晚报》的“市场经济类”稿件的标题。这一口语化极强的标题,读来让人十分亲切。许多读者反映,他们就是冲着这一标题一口气读完这篇文章的。
兴义城区部分馆子开门迎客(引题)
吃货们又可以饱口福了(主题)
2020年4月初,贵州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风险等级调整为低风险地区,各地生产生活秩序逐渐恢复,兴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按照策划要求,采访报道兴义餐饮行业“复工复产”的情况,笔者根据记者采访的稿件内容,制作了这条口语化的标题。这条标题在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的时候出现,让久宅家中的吃货们更有阅读兴趣。
口语化标题虽然“接地气”,但需要注意的是,必须重视用词的准确性。如果提炼错误,用词不当,违背或歪曲了新闻内容,这样的标题也就失去了它的基本意义,甚至产生歧义,误导读者,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
对大多数普通读者而言,他们首先总是关注自己熟悉的地方和领域发生的新闻,对身边的人和事物产生的新变化兴趣比较浓厚。新闻学讲的接近性就是这个道理,心理学把这种现象叫做求近心理。
一般来说,在地理上、感情上、职业上、文化上、性别上等方面的接近,都属于接近性的范筹。新闻媒体要想抓住受众的求近心理,必须在新闻的接近性方面下功夫,突出媒体辐射范围内与受众“最接近”的地方新闻。但是,人的感情、心理、职业、文化水平等均有不同。对于受众来说,唯一能够统一的就是相同的地域,即他们生活、工作的城市和所在的国家等。因此,记者和编辑在制作标题时,一定要尽量从接近性的角度考虑,将本国或本地发生的重大新闻或市民最为关注的东西纳入标题的制作中,向受众“套近乎”,以拉近媒体与受众的距离。
贵州一批新区“诞生”(引题)
威舍工业园区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主题)
威舍从前是兴义市的一个农业大镇,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南昆铁路建成通车后,依托铁路交通的便利条件,该镇的经济突飞猛进,先后发展成为市级和州级的工业园区。2012年1月,笔者从兴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获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在威舍镇设立省级经济开发区这一信息,及时采写了这条新闻发表于贵州《经济信息时报·今日兴义》。随后,这条新闻被本地的网站、电视、广播等媒体迅速转发。可以想象,这条标题定会成为兴义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一个月坚守 一顿饭工夫 三步外亲情(引题)
相隔一米的团聚(主题)
2020年2月,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店子镇中心卫生院的一名年轻护士江世娥,因防控疫情坚守岗位,已一个月未能回家。想孩子心切的她,利用去县城转运病人的机会,与丈夫和9个月大的孩子在小区门口见了一面,蹲在路边,含泪吃完丈夫带来的午餐,又匆匆赶赴抗疫一线。一位社区工作者用手机拍下这个场景,发到社区疫情防控宣传群里,没想到一下子就流传开来,持续刷屏。《人民日报》记者就此挖堀出照片背后的故事并配上那张刷屏照片刊发。在当时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极为严峻的情况下,编辑在标题上用了“坚守”“亲情”“相隔一米”“团聚”四个接近性极强的词语。这些字眼的出现,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感情上,都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一位爱心人士看过这条新闻之后,通过十堰市120急救中心,向店子镇卫生院捐赠一辆救护车,表达对以江世娥为代表的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的敬意。
接近,能唤起人们的认知与同情;接近,能让广大读者在心理上和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这就是新闻标题接近性的作用和魅力。
除了从以上两个方面探索制作新闻标题之外,还可以巧用网络热词、年度热词、数字和大家熟知的行业术语、古诗词等制作出精彩的标题,让新闻有“卖点”、有“亮点”、有“看点”。
总之,新闻标题制作的方法和技巧多种多样,需要记者和编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制作好标题,增强网络、报纸等媒体新闻的吸引力,不等于“标题党”,要题文相符,不要哗众取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