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维
摘 要 在高等教育领域,课程思政是探索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结合,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同行并进的综合改革。虚拟仿真技术金课是开展教育信息化的新途径和尝试。因其本身在实现方式上的技术要求,可以天然的克服或补充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领域开展的不足。对于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和实践具有积极的促进和示范作用。
关键词 虚拟仿真 金课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1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1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性设计不足
一方面,课程思政以一门课程为基本单元,采取领航式、示范性的建设方法。以点带面,逐渐铺开。个别课程内容的变化不足以引起培养方案的整体修订。另一方面,培养方案要求有一个宏观站位和精神目标,并将目标有计划的分解实施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门课程中。在目前普遍学分偏高缩减困难的情况下,每门课程仍各自为战,在内容上不能相互支撑与补充,在环节上不能相互衔接。
1.2实践内容和途径有待扩充
在实践教学领域,对于涉及校外和具有危险性、高成本性、耗时较长等实践内容普遍存在开展困难、不确定因素较多、教学效果不佳的状况。校内实践部分,也存在生师比、设备台套数、场地等教学资源紧张等问题。就实践的内容来说,特别是涉及思政教育的部分,在校内开展的形式和途径十分有限。总体上受时、空、物等条件约束较多。校外部分,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参观等扁平化形式进行,缺乏组织规范性、连续性和有效性。
1.3缺少跨学科教学平台,智库共享资源等
目前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仍以单学科、专业化为方向。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辅修专业、第二学位等补充教育。从国家到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高校,都在建设如精品在线课程平台、实验教学平台等,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思政与专业相结合、高效利用,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的综合性的共享资源非常欠缺。在不同平台上的课程、模块在内容和技术上都存在衔接问题、学分转换和认定等问题。
1.4课程效果及评价方式有待改善
通过对学风和评教结果来看,课程效果总体是呈下降趋势的。目前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课堂表现为辅。过程性评价在教学改革中逐渐受到重视,但评价指标也主要是来自于被分散了的或小型化了的各种测验、随堂作业。对于课程效果,应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考察,不局限于评价结果,而应结合发展性评价理论关注师生。
2虚拟仿真技术金课协同课程思政建设的作用
考察目前较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手段在教学领域的研究、应用,探索课程思政与信息化融合,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难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模式优化
(1)形成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机制。虚拟仿真技术要运用到一门课程中,就要求从学院到教师对教学体系、培养计划、课程大纲、软件开发、脚本设计等方方面面既要统筹规划,有设计有布局有思路,又要细致到对每一个知识点呈现方式的编排,并努力将科研成果体现在教学内容中,完善内涵拓展。对某一专业课程群能够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梳理,再按照课程的分布进行部署和具象化,进而形成以专业为单元的课程思政整体设计体系。
(2)提升课程创新性,以新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习成效,拓展教学空间。虚拟仿真技术金课利用沉浸式教学方式,将思政元素植根于默会知识。以虚拟仿真技术金课的设计框架和新兴的技术作为认知工具,除拓展了教学空间外,还延伸了教学时间。并从中介入人为的干预,用学生对新兴技术使用的数据来检验其对新兴技术的回应。
(3)体现课程高阶性。以学生为中心,优化课程设计全过程。在课程的开发、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以项目为引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全过程。从以往的“刺激反应学习”转向“真实性学习”。在内容和前沿性上与真实世界相关性高,在课程的设计上具有跨学科,多重视角、多种资源相结合的优势。由于该种课程是对真实情况的再现或模拟,因此本质的具有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方法的真实性。
(4)提高课程挑战度。以不同层次课程为载体、扩大课程辐射。虚拟仿真技术“金课”作为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基础领域之一,在结合了思政元素之后,可以不斷突破课程质量、学习成效、教学模式的边界。在适用课程性质上,虚拟仿真技术金课可用于校内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也可多校共享或在行业、企业间开展校企合作。在授课方式上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等教学模式,形成互动式教学。
2.2评价方式优化
虚拟仿真技术金课要求学生参与教师教学,提高探索和实践能力。学习结果具有探究式和个性化的特点。这种教学方式必然会导向对学生和成果的考核侧重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基金项目:2019年12月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VR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微专业建设(201901205008)”。
参考文献
[1]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08(03).
[2] 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08):11-14.
[3] 罗晓琴.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论文综述[J].法制与社会,2019(06):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