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丽丹 秦 思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 533000; 南宁市妇幼保健院
孤独症谱系障碍属于一种发育性障碍,患儿一般具有语言交流障碍、非语言交流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刻板行为、狭隘兴趣等特征,其作为一种儿童精神疾病会在很大程度上对患儿的社会功能产生影响,使患儿家庭与社会均背负沉重的负担[1]。目前,临床方面尚未找到可有效治愈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方法,但相关研究结果指出,积极为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实施早期干预可使之临床症状得到一定改善[2]。本文旨在对听觉统合训练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近期效果展开分析与探讨,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2018年12月106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全部患儿均为初次确诊,以往未接受过任何相关治疗,排除具有中耳炎、听力异常、癫痫、器质性脑病及其他精神方面疾病患儿。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3例。对照组中男39例,女14例,年龄2~6岁,平均年龄(3.84±1.21)岁;研究组中男40例,女13例,年龄2~5.5岁,平均年龄(3.62±1.07)岁。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具体包括感觉统合训练、结构化教学、语言训练、认知功能训练、应用行为分析训练、冲动行为干预练习和经颅磁训练等。
1.2.2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1个疗程听觉统合训练。(1)治疗设备:北京鸿慈童康数码听觉综合干预训练系统,该系统为嵌入式微操作系统,内置CD镜像文件解码系统及训练信号、蓝牙发射系统、自动对码、远红外发射系统及织梦内容管理系统。包括主机1台及无线耳机1副。(2)训练方法:嘱患儿佩戴耳机,以正常水平(85dB)的50%为训练初始时的音量,确保两耳机音量相同;当第1段音乐播放完毕,切换至下一段音乐时,将音量调整至正常水平的70%;自播放第3段音乐开始,直至第10段音乐播放完毕,确保期间音量为正常水平的85%;自播放第11段音乐开始,直至第20段音乐播放完毕,确保右耳音量为正常水平,左耳音量为正常水平的70%。每日1次或2次为患儿实施听觉统合训练,若训练频率为2次/d,2次训练之间需休息3h左右;每次治疗时间为30min,1个疗程20次。
1.3 评估标准 治疗结束6个月时分别对两组患儿展开孤独症症状评估和智能评估。(1)专业人员指导下,由患儿近期主要抚养者填写异常行为量表(ABC),由智能评估医生填写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患儿得分与其孤独症症状严重程度呈正比。(2)以《Gesell发育诊断量表》为依据,从语言、社交、适应能力、精细动作、大动作5个方面展开评估,计算该5个能区的发育商水平(DQ),患儿DQ得分与其智力水平呈正比。
2.1 两组患儿治疗后ABC、CARS评分比较 治疗后6个月,研究组患儿的ABC和CARS评分要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后ABC、CAR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儿治疗后智能水平比较 研究组患儿治疗后语言、社交、适应能力、精细动作、大动作的DQ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儿童孤独症具有较高致残率,可对患儿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2~6岁是人体脑部发育的关键时期,大脑可塑性较高,此时积极为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开展康复训练能使患儿的语言交流障碍得到一定程度改善[3]。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孤独症患儿会因为对某些频段声音过于敏感而发生语言、认知、交流方面的障碍,可通过听觉统合训练对其进行干预,以有效改善其行为紊乱、言语障碍、情绪失调等一系列症状。听觉统合训练是一种通过对数码电子设备进行应用,令患儿聆听经滤过及调配的音乐,以实现对其听觉系统声音处理失调现象进行矫正的特殊音乐治疗方法,能使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脑部活动得到良好刺激,有效帮助其过滤或减少敏感频率音量,加强对正常频率的训练,促使其大脑平衡感应各种频率的声音,进而令其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交往和兴趣行为方面的障碍得到更好改善,与常规康复训练联合应用可使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进一步改善[4-5]。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后智能水平比较分)
基于此,本文为53例研究组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实施了听觉统合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效果十分理想,治疗后6个月,研究组患儿的异常行为评分要明显较对照组高,孤独症症状评分亦要明显低于对照组,语言、社交、适应能力、精细动作、大动作的DQ得分均明显较对照组高,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听觉统合训练应用于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综上所述,听觉统合训练对于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具有较好近期疗效,有助于提升患儿的康复锻炼效果与智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