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娜 王宏丽*
子宫肌瘤作为育龄期女性良性肿瘤中的代表,多在绝经后自行痊愈,即肌瘤直径和体积会出现缩小或消失。有报道显示,育龄期女性群体中子宫肌瘤发病率为19.1%,但在生活方式及工作压力等因素制约下,该病发生率逐年递增,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质量,因此明确子宫肌瘤的最佳治疗方式尤为必要。
现代医疗模式下,该病治疗是以超声介入联合米非司酮药物为主导:①术前置入尿管,向宫腔内置入小水囊,联合宫腔填纱和子宫抬高等操作,保证肌瘤可充分显露;②协助患者保持仰卧位,于膀胱充盈状态下使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仪,对病灶位置予以精准定位,但肌瘤直径≥5 cm时可采取自动定位,若<5 cm应为手动定位,再依据患者耐受度调整最佳治疗参数和治疗次数,且施行5个月随访调查;③患者应在餐后口服给药米非司酮,次剂量为2片,1日2次,1个疗程为28 d,持续给药5个疗程。通过该种治疗方式,患者子宫肌瘤症状可得以显著改善,且呈现高效和安全的优势。
《子宫肌瘤》一书为子宫肌瘤研究、诊治等层面的著作,虽将其定义为“微无创医学丛书”,但综合考究书籍完整性,其对子宫肌瘤诊断、处理等历史予以连贯性叙述,侧重剖析微无创技术,再联合人文观念、技术培训以及护理康复等层面内容,对子宫肌瘤研究和诊治提出新理念。该书分39章探讨子宫肌瘤、治疗方式及效果,通过子宫肌瘤流行病学、病因学汇总表述,明确子宫肌瘤影响因素,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意见;叙述子宫肌瘤超声表现和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CT)表现,再联合常规序列、正常子宫和子宫肌瘤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为疾病影像学诊断提供依据;在子宫内膜、卵巢功能、女性生殖及激素补充等层面,对超声消融术后生殖生理表现予以思考。同时,秉持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鼓励学者各抒己见,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子宫肌瘤著作的关键。
子宫肌瘤是30~50岁女性群体生殖器官的良性肿瘤,发病于平滑肌和结缔组织,个别情况会出现在20岁以内女性中,中医将其认定为“崩漏”“石瘕”“癓瘕”等病症中。症状表现分析可知,子宫肌瘤患者显现为症状表现和体征表现。①症状表现:诸多情况下未见任何症状表现,多在体检时发现,症状表现和肌瘤大小、数目无相关性,但与肌瘤部位和是否变性密切相关,常见月经异常,经量多、经期延长,个别情况下为不均匀性阴道流血和血样脓性排液,下腹包块多见于子宫体壁间肌瘤或浆膜下肌瘤,随着肌瘤直径和体积增大,会出现腹腔凸起现象,约为3个月妊娠大小,可触及,压迫症状有尿频尿急、尿潴留、排尿困难或便秘,白带增多多为肌壁间肌瘤和黏膜下肌瘤,若表现为感染性坏死会分泌脓血性排液,且伴有臭味,其他如下腹坠胀和腰背酸痛,或表现为不孕症以及继发性贫血;②体征表现:子宫增大约为3个月妊娠,且耻骨、下腹部等部位可见实性包块,未见压痛感,多发性子宫肌瘤则为不规则性肿块。
传统医疗模式下,子宫肌瘤是以药物保守治疗为主,常见药物为:①睾酮衍生素和雄激素,此为年龄较大、月经量多及围绝经期患者常见药物,是以雄激素抵抗雌激素为前提,对子宫平滑肌予以作用,促进其收缩,起到止血效果,虽可改善性欲,但会出现男性化表现,即月经期用量应在300 mg以内;②20世纪50年代,国外曾有以维生素疗法对微小子宫肌瘤予以救治,究其原因,维生素A可降低雌激素活性,减轻其对子宫的刺激,维生素B、C和E均可促进激素代谢;③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此为国外子宫肌瘤常见药物,是以阻断内源性促性腺激素分泌为前提,降低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加快子宫肌瘤收缩,起到疾病治疗效果,还可称为“药物性卵巢切除术”;③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促进子宫内膜腺体收缩,是子宫肌瘤合并月经量多患者治疗方式,虽可促进子宫收缩,但对肌瘤直径和体积无影响,为辅助性治疗措施;④口服避孕药,虽研究范围较为广泛,但存在极大分歧,具有月经量减少的优势,但不会引起肌瘤变化,是辅助药物;⑤米非司酮和孕酮存在相似的孕激素受体,是以阻断孕激素活性为导向,促进黄体溶解,降低孕酮、雌二醇水平,诱发闭经、加快子宫肌瘤萎缩,1980年法国合成孕激素拮抗剂,即米非司酮(RU486),可起到抗糖皮质激素、抗孕激素的效果,但由于知识产权因素制约,国产米非司酮仅可称为“米非司酮”,不可称为“RU486”,是停经49 d内流产常见药物,也是子宫肌瘤患者的首选,可减轻子宫肌瘤症状,但却存在停药反弹现象。
随着医疗技术的逐步发展,子宫肌瘤还可采取微无创治疗方式,即高强度聚焦超声介入操作,是较为现代化、先进化的治疗方式,可依据超声可聚性、能量可渗透性优势,联合高能量超声波,聚焦于病灶处,使之呈现凝固性坏死和空泡变性现象,最终进展为纤维化、溶解和吸收等状况。高强度聚焦超声可有效阻断子宫肌瘤增长,于短时间内使肌瘤出现萎缩、消失的状况,既可减轻临床表现,还可促进躯体状态的恢复。
除此之外,子宫肌瘤对症治疗期间还应对患者施行围术期护理干预。
(1)术前护理干预。①治疗前3 d应以清淡类饮食为主,且减少产气类食物的食用,前2 d可改为半流食,前1 d应为流食,但治疗当日零时后应禁食禁水;②治疗前口服导泻剂,治疗当日可借助生理盐水灌肠,直至彻底排空,还应采取静脉营养补充操作,预防心慌和出冷汗等低血糖反应;③科学备皮、皮肤脱脂和脱气,预防皮质油脂、毛孔气体等因素对超声波汇聚性和传导性的影响,继而引起皮肤灼伤。
(2)术中护理干预。①术前0.5 h,可肌注阿托品(约为0.5 mg),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和体重等信息,明确最佳给药剂量,做好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测定;②协助患者保持俯卧位,且胸下、髋关节骨隆突、踝关节及膝部应垫入软枕,保持双手屈曲前伸,但外展应<90°,妥善固定患者体位,预防术中体位变化。
(3)术后护理干预。①详细评估患者麻醉清醒度,施行120 min无间断性生命体征测定,术后8 h应评估液体出入量,鉴别是否表现为出血、感染及尿潴留、膀胱损伤等状况;②胃肠道排气前禁食禁水,且施行静脉营养疗法,俯卧位时间≥12 h;③由于高强度聚焦超声对妊娠并发症以及胎儿远期影响尚未明确,若存在生育要求应在医师许可下妊娠,但多为术后1年。
高强度聚焦超声子宫肌瘤救治期间若要更好地把控治疗效果,应对下述事项予以全方位把控。①由于高强度聚焦救治期间病灶处温度高达60~100 ℃,治疗结束时禁止立即冷却,要求患者保持2 h俯卧位,减轻骶前神经损伤;②倡导3 d饮食恢复原则,降低胃肠道压力,术后2 h内可饮用流食,若术后24 h内未见腹痛腹胀、发热及食欲减退等状况,可改为半流食,术后48 h可逐步恢复普食;③抗生素口服给药时间应为3~5 d;④尿管拔出时,应精准评估排尿次数和排尿量,要求患者多饮水增加排尿量;⑤检查患者是否表现为会阴部及双下肢疼痛、感觉和(或)运动障碍,尤其是神经毒性反应,评估阴道内是否存在分泌物及性状改变以及出血等状况,若为黏膜下肌瘤短期内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加,且伴有血性分泌物,为正常反应可采取抗生素预防性治疗;⑥个别患者会在治疗后表现为小便难排尽感、便秘、骶尾部胀痛和病灶区胀痛,均可在短期内自行恢复,否则应立即就医;⑦针对病灶处高温问题应做好皮肤组织保护,预防组织擦伤、损伤等状况;⑧治疗后1个月经期可恢复正常,但应做好避孕操作,若存在生育要求,12个月内禁止妊娠;⑨鼓励患者增加日常活动量,但治疗后1个月内禁止剧烈活动和重体力劳动,定期回院复查,如治疗3个月、6个月和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