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内隐追随量表的开发与验证

2020-06-28 07:48褚福斌陈志全
关键词:追随者题项导师

褚福斌,陈志全

(淮北师范大学a.教育学院;b. 政法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梅贻琦先生曾说:“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所谓“从游”,就是“大鱼前导,小鱼尾随”,“导”和“随”的师生行为都在为学术共同体探索新知贡献力量。研究生学习是导师与研究生围绕高深知识而展开的指导与被指导过程。对于研究生而言,导师是“提供专业指导的专家、科研训练中的教练、积极的提问者和评判者、督促和激励者、科学精神和态度的示范者、学业支持者”[1]。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领导—追随者关系。

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教师领导力研究,近年来逐渐成为各国教育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已成为领导力研究的第二大领域。众多学者也已对学术领导力[2]、导师领导力[3]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然而,教育领域的研究大多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和学生的领导力方面[4],却忽视了追随是领导现象的重要方面。事实上,已有一些文章对这种忽视“追随”的领导中心倾向提出了挑战[5]。Osborne 提出,在高等教育领域,应该少些对领导影响因素的关注,更多精力应该放在对教师和学生追随水平的识别,然后训练领导们如何与不同类型的追随者们共事[6]。Strong 和Williams 认为,有效追随是成功组织和成功领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放诸教育领域,为了达成学习目标,学生必须积极投入这一过程,而不能仅仅成为知识的容器[4]。本研究在高等教育领域对导师内隐追随展开研究,探究其内容和结构,将有助于导师领导效能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文献回顾

(一)导师内隐追随的概念

内隐追随是西方管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议题,相关研究是在追随和内隐领导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从“追随者视角”深入分析“领导和追随者如何感知、决策和行动”的过程,为理解组织中的领导与追随过程提供了重要途径。内隐追随的萌芽最早可追溯至Mc Gregor 的X-Y理论,但直至最近几年,与内隐领导相对应的内隐追随的概念才得以正式提出。Sy将内隐追随定义为个体心目中预先存在的,关于追随者的行为和特质的预期和假设,其核心是关于追随者原型的认知结构或图式[7]。内隐追随虽然是一个新兴的概念,但是已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近几年有多篇综述性文章呼吁加强此领域的研究[8][9]。领导力领域的权威期刊《Leadership Quarterly》更是在2014年和2017 年专门就该主题出版专刊[10][11],内隐追随已经成为组织行为学领域最前沿和最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学者们除了就内隐追随的概念、内容和结构展开研究和争论外,还就内隐追随的加工机制[7][12],内隐追随的影响因素[13],尤其是内隐追随的作用后果[14][15]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然而,目前处于起步阶段的内隐追随研究基本上局限在通过对商业领域领导和追随者的研究揭示最高水平认知范畴的追随者特征。尽管Sy提出内隐追随可以分为不同层级的认知范畴[7]。很多学者也认识到了这种分层研究的必要性[16],但涉及其它领域,尤其是针对基本水平认知范畴,揭示不同领域追随者特征的研究还非常少,这极大地限制了内隐追随研究的发展,更无法完整揭示最高水平认知范畴的追随者特征。本研究把内隐追随研究引入教育领域,将导师内隐追随定义为导师心目中预先存在的,关于研究生行为和特质的预期和假设。由于对追随者的正面认知能够带来积极期望,产生积极效果,因此,本研究从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出发,聚焦于导师内隐追随的“积极”部分,即导师心目中关于研究生的积极认知。

(二)内隐追随的测量

对于内隐追随的结构和测量,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情境(国外和国内),不同的研究视角(正性视角和正负双重视角),不同的研究内容(认知范围内的现实追随者和认知范围内的理想追随者)进行探索,且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当前的内隐追随研究均是基于商业领域追随者的整体特征进行的,尚缺乏对其它领域,尤其是针对基本水平和最低水平认知范畴追随者特征的研究。本研究在商业领域之外对内隐追随的内容和结构展开研究,可以回应学者们的前述呼吁,通过对比教育领域的导师内隐追随与商业领域的领导内隐追随的异同,可以为最高水平认知范畴的追随者特征的揭示提供依据。此外,由于领域不同,前人编制的量表无法直接应用于研究生教育领域,不适合作为测量导师内隐追随的工具。本研究编制的导师内隐追随量表可以为相关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具有领域特征的本土化测量工具。

二、量表编制

本研究遵循量表开发的一般程序,参照Sy 等使用的方法开发导师内隐追随量表,并对其进行信效度检验。使用该方法开发的量表题量较少,可以有效降低被试工作量,避免被试疲劳,提高被试反应率,因而在组织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该量表的开发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一)初试问卷编制

采用单一形容词方法(例如,“勤奋刻苦”)而不是基于语句的方法(例如,“我心目中合格的研究生是勤奋刻苦的”)生成项目。对得到的项目进行整理、归纳形成初试问卷。

1.参与者

98 名导师被试来自中国内地48 所高校或研究所,平均年龄41.67 岁(SD=3.87),其中72 名(73.47%)男性,26 名(26.53%)女性。被试分别来自理学类(23 人)、工学类(33 人)和人文社科类学科(42人)等不同学科。

2.程序

本研究采用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滚雪球抽样法[17]获取被试,以抽奖方式为被试提供报酬。具体过程如下:先在某问卷网站制作并发布调查问卷,随后将问卷链接发送给事先沟通过的不同高校的若干位导师,请他们填答问卷并把问卷链接发送给他们熟悉的3-5位导师作答。

本研究仅关注内隐追随的“原型”部分,故问卷要求被试列举出15 个可以描述其心目中“合格学术型硕士”(或“合格学生”,被试随机分配)所具有的特质或行为的形容词或短语。与内隐理论作为“外行”理论[18]的观点一致,问卷没有提供“学术型硕士”和“学生”这些刺激线索的定义。另外,根据Rosch 的认知分类理论[19],“学术型硕士”和“学生”分别反映了最低水平和基本水平的术语。

3.分析过程及结果

50 名被试在“学术型硕士”线索下共列出586个项目(部分被试未能列出15 个),经整理得到267个非重复项目;48名被试在“学生”线索下共列出556个项目,经整理得到248个非重复项目。两个刺激线索的非重复项目一致性程度(共有非重复项目数/非重复项目数之和)为90.1%,表明被试在两个刺激线索下列出的项目相似,另外,从“学生”线索生成的典型项目可以良好地反映在“学术型硕士”线索项目池中,所以将二者合并,共得到1142个项目。

为了将初试问卷的项目数控制在合理范围,研究者经过以下步骤整理、缩减项目:首先,将名词、动词等改写为形容词,删除无意义、有歧义、语意模糊或不能代表“合格学术型硕士”所具有的特质或行为的项目;其次,计算每个项目被提及的频率,删除被提及不足4次的项目;最后,合并语义相同或相近(如聪明和睿智,稳重和沉稳等)的项目。最终,从项目池中得到49个项目。

为了使问卷更加整齐、简洁且更符合中国被试的阅读习惯,研究者将整理、缩减得到的项目均归纳演绎为四字短语。来自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的6 名专家就项目的语义一致性和表述准确性等问题进行多次讨论和反复修改后,最终得到29个题项的导师内隐追随初试问卷。

(二)因子结构探索

本阶段的目标是施测上阶段得到的导师内隐追随初试问卷,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导师内隐追随的基本结构,然后依据分析结果开发正式问卷。

1.参与者

本阶段共获得187位导师被试填答的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71 份,有效率91.44%。有效被试来自中国内地59所高校和研究所,平均年龄41.31岁(SD=5.695),其中106 名(61.99%)男性,65 名(38.01%)女性。被试分别来自理学类(42 人)、工学类(45 人)和人文社科类学科(84 人)等不同学科。

2.程序

从两个不同样本收集数据:样本1采用滚雪球抽样法获取被试,由129 名导师组成,被试通过网络填写问卷,并以抽奖方式获得报酬;样本2由没有得到报酬的42 名导师组成,通过现场发放纸质问卷进行调查。导师内隐追随初试问卷采用7 点计分,要求被试指出每个项目对于其心目中合格的研究生而言有多典型(1=非常不符合;7=非常符合)。和初试问卷编制阶段一样,没有提供术语的明确定义。t 检验表明两个样本的被试对导师内隐追随初试问卷的29 个题项的回答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将来自两个样本的数据合并。使用SPSS24.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3.分析过程及结果

根据专家建议,本研究采用主轴因素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另外,前人研究表明,内隐追随不同因子间存在较高相关[20],所以因子旋转选择最优斜交法(Promax)。本研究依据以下原则确定因子数目:特征根大于1,较高的可解释性,较高的内部一致性,累计方差解释量大于60%。同时,采用以下标准筛选题项:因子载荷过低(最大因子载荷小于0.5)、交叉载荷过高(在两个及以上因子载荷大于0.4)以及交叉载荷接近(两个最大的因子载荷之差小于0.2)的题项将被删除。经过多轮探索性因子分析,最终抽取出的3个因子累计解释了总方差76.074的变异。

表1 导师内隐追随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摘要

实践证明,每个因子包含的题项数应达到3个及以上,即每个因子包含3个题项被认为是可接受的。为了减少被试的工作量,避免被试疲劳,提高应答率和质量,本研究参照Sy 以及祝振兵和罗文豪等的做法,在兼顾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前提下,仅保留在每个因子上因子载荷最高的3个题项,3个因子共保留9个题项。

来自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的6 名专家经过讨论为3 个因子命名:因子1 包含热情友善、身心健康、尊敬师长等题项,其内容均与研究生良好的人际关系、道德品行和其他个人特质有关,与Sy的“好公民”维度类似,因此被命名为“好公民”;因子2包含天资聪颖、坚毅果敢、灵活创新等题项,其内容均与研究生较强的学习能力有关,因此被命名为“学习能力”;因子3包含勤奋刻苦、好学上进、严谨认真等题项,其内容均与研究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关,因此被命名为“学习态度”。最终得到3个因子9个题项的导师内隐追随正式量表。

(三)结构验证和信效度检验

本阶段的目标是交叉验证上阶段获得的因子结构,并检验量表信效度。

1.参与者

本阶段共获得353位导师被试填答的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30 份,有效率93.48%。有效被试来自中国内地82所高校和研究所,平均年龄41.76岁(SD=5.795),其中212 名(64.2%)男性,118 名(35.8%)女性。被试分别来自理学类(97人)、工学类(82人)和人文社科类学科(151人)等不同学科。

2.研究工具

导师内隐追随正式量表、Sy 编制的内隐追随量表(原型部分)、祝振兵和罗文豪编制的内隐追随量表。

3.程序

从两个不同样本收集数据:样本1采用滚雪球抽样法获取被试,由278 名导师组成,被试通过网络填写导师内隐追随正式量表,并以抽奖方式获得报酬;样本2由没有得到报酬的52名导师组成,通过现场发放纸质问卷进行调查。导师内隐追随正式量表采用7点计分,要求被试指出每个项目对于其心目中合格的研究生而言有多典型(1=非常不符合;7=非常符合)。t 检验表明两个样本的被试对各题项的回答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将来自两个样本的数据合并。使用SPSS24.0等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和信效度分析,使用Mplus7.4 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4.分析过程及结果

经检验,各题项偏度和峰度系数分别小于2和7,所以在本阶段的验证性因子分析中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是稳健的[21]。除了对上阶段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的三因子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外,为了进一步测试三因子假设模型,本研究还提出了2个竞争模型:单因子模型,所有题项载荷于1个因子上,因为导师内隐追随量表可能仅测量了一个一般概念;二因子模型,好公民维度的3个题项载荷于一个因子上,学习能力维度的3个题项和学习态度维度的3个题项载荷于另一个因子上,因为前3个题项均与研究生的为人处世有关,而后6个题项均与研究生的学习有关。

表2 导师内隐追随量表各竞争模型的总体拟合指数

表2结果表明,单因子和二因子模型各项拟合指数均未达标,而三因子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不仅明显优于单因子和二因子模型,且均达到拟合标准要求,说明三因子模型是与数据拟合较好的模型。但由于样本量较大和题项间相关较高等原因,三因子模型的x2=54.123,p<0.001,说明该模型拟合并非完美。经检验,三因子模型中各因子与题项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均大于0.5,达到显著水平(p<0.001),各题项的残差方差也均达到显著水平(p<0.001)。另外,三因子模型中的因子间相关较高,根据Sy及祝振兵和罗文豪等的研究,二阶模型对于内隐追随而言理论可解释性更强。尽管当仅存在3个一阶因子时,二阶模型与一阶模型等价,拟合指数相同(见表2),无法比较优劣[22],但二阶模型因为可以使用高阶因子解释低阶因子间的相关并具有更强的理论可解释性,所以更为可取。使用Mplus7.4得到的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式图如图1所示。

图1 导师内隐追随的二阶因子模型

本研究还对导师内隐追随量表的信效度进行了检验。如表3所示,导师内隐追随全量表和各维度的克隆巴赫α系数均在0.8以上,组合信度也均大于0.7,表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三个一阶因子的平均变异粹取量(AVE)均大于0.5,表明量表汇聚效度良好;AVE 的平方根均大于水平或垂直单元格的相关系数,另外,因子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228、0.403 和0.396,均小于0.85,且相关系数的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1,表明因子间区分效度良好。

表3 导师内隐追随量表的信效度

另外,本研究以Sy编制的内隐追随量表(原型部分)及祝振兵和罗文豪编制的内隐追随量表为效标,检验导师内隐追随量表的效标效度,结果如表4 所示,导师内隐追随与Sy 的量表及祝振兵和罗文豪的量表显著正相关,表明效标效度良好。

表4 导师内隐追随量表与效标的相关

(四)重测信度检验和因子结构的交叉验证

本阶段的目标是检验导师内隐追随量表的重测信度并进一步交叉验证其因子结构。

1.参与者

因为内隐追随是在早期发展的,本科生可能已经发展出了内隐追随,所以本阶段研究以中国内地某高校本科生为被试。本阶段共获得182 位本科生被试填答的问卷,其中,两次填答均有效的问卷有169 份,有效率92.86%。有效被试来自某高校不同年级的3个专业,平均年龄20.36岁(SD=1.279),其中43 名(25.4%)男性,126 名(74.6%)女性。

2.研究工具

导师内隐追随量表。

3.程序

导师内隐追随量表两次测试(即时间1和时间2)之间的间隔为4 周。被试通过网络填写导师内隐追随量表,并未得报酬。使用SPSS24.0 等软件进行信度检验,使用Mplus7.4 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4.分析过程及结果

导师内隐追随全量表及各维度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76、0.812、0.834、0.834,均在0.8以上,表明导师内隐追随量表的重测信度良好。导师内隐追随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在时间1(0.889)和时间2(0.892)均是可接受的。

此外,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测试的各项拟合指数均达到拟合标准要求,为一阶三因子模型和二阶单因子模型提供了进一步的验证。

5.结论

第一,导师内隐追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为研究生培养实践及后续相关研究所用。

第二,导师内隐追随由好公民、学习能力、学习态度3个因子构成,其中,好公民维度包括热情友善、身心健康、尊敬师长等内容;学习能力维度包括天资聪颖、灵活创新、坚毅果敢等内容;学习态度维度包括勤奋刻苦、好学上进、严谨认真等内容。

第三,导师内隐追随与商业领域的领导内隐追随相比,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在内容上却有很大差异。

第四,同一文化背景下的内隐追随在结构和内容方面的相似度都更高,这说明和内隐领导一样,内隐追随同样具有很强的文化特异性。

结语

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对导师内隐追随这一影响导师和研究生态度及行为表现的内部前因变量展开研究。本研究依循严格程序开发的导师内隐追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为研究生培养实践及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具有领域特征的本土化测量工具。

猜你喜欢
追随者题项导师
做一名红色记忆的追随者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牛的“追随者”
欺凌参与者角色行为量表中国初中生版的修订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比较研究*
我国专业体育教练员绩效评估体系权重的研究
V eraW an g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
CTT、IRT、FT:体育科学量表编制中的应用
——以《特质流畅量表》为研究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