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梦希 张春雨 任骋昊 张博文 刘学蔚 荣洪振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6
牙周生物型又名牙龈生物型、牙周表型,它用于描述受基因和环境因素影响的牙龈、牙槽骨及牙体组织的特征。它反映了牙龈的厚度、角化龈宽度、牙冠外形和牙龈乳头高度等特征,并与其下牙槽峭的量及形态有关[1]。牙周生物型与口腔软硬组织的功能及美观有关,可影响口腔美学修复的效果及预后,是口腔美学修复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到目前为止,国内关于牙周生物型的研究报道较少,且牙周生物型的分类暂且无统一标准。本实验通过口内测量及模型分析,观察和测定中国汉族青年人上颌中切牙牙冠及周围软组织的形态特征及指标,归纳总结上颌中切牙牙周生物型分类,为指导口腔医生进行个性化的口腔美学修复及疗效评估等提供理论基础。
1.1临床资料
随机抽样法选取泰山医学院39名志愿者,其中男性17名,女性22名,年龄16~30岁,平均年龄 19.8±2.49。本项实验通过了泰山医学院伦理审查委员会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项目伦理审批的批准(批准号201899),所有志愿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汉族青年,男女不限;②前牙牙位#11-#21;③牙周组织健康,无牙龈退缩,前牙区探诊深度(PD)≤3 mm,牙龈指数(GI)≤1;④上前牙排列基本整齐,无明显拥挤、异位和缺失,覆合覆盖正常;⑤无系统疾病,在过去3个月内未使用抗生素。排除标准①全身系统性疾病者;②近3个月内服用过可能导致牙周组织增生的药物;③孕期和哺乳期妇女;④夜磨牙或张口呼吸者;⑤上前牙缺损或龋坏;⑥上前牙有充填体或修复体;⑦上前牙切缘明显磨损或磨耗;⑧颌面部外伤史、正畸治疗史、牙周治疗史、正颌外科史、膜龈手术史、根尖手术史;⑨吸烟史。
1.2方法
对39名志愿者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和超声洁治,1周后口内测量,同时取上颌印模并灌注超硬石膏模型。
1.2.1口内资料获取 ①角化龈宽度(GW):检测者使用牙周探针于上颌中切牙唇侧正中量取龈缘到膜龈联合的距离,即为角化龈宽度(GW)。测量时重复读数两次取平均值,精确度 0.5 mm。随机抽取 10 位志愿者,一周后进行自身重复性检验。②牙龈厚度(GT):在甲哌卡因表面麻醉下,将带有橡皮阀的20#K锉在上颌中切牙唇侧正中龈缘下方2 mm垂直于牙龈表面刺入,直至抵达硬组织表面,将橡皮阀推移到牙龈表面,橡皮阀到锉尖端的距离即为牙龈厚度(GT)。随机抽取10位志愿者,间隔一周测两次GT,对检测者测得的两次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另随机抽取10位志愿者,一周后进行自身重复性检验。
1.2.2石膏模型资料的获取
如图1,用游标卡尺在石膏模型上测量牙冠的冠宽(CW)及冠长(CL)和牙龈乳头高度(PH),精确度 0.01 mm,具体操作如下:①牙冠宽长之比(CW/CL):取上中切牙牙冠唇面正中量取切缘到牙龈弧度最高点的距离作为牙冠长度(CL);将牙冠长度(CL)三等分为切、中、颈三部分,取中三分之一与颈三分之一交界线处牙冠近远中邻面之间的距离作为牙冠宽度(CW);计算 CW/CL。②牙龈乳头高度(PH):连接两上颌中切牙唇面牙龈弧度最高点形成一直线,再平行于牙体长轴经过两牙间牙龈乳头顶点做一直线与之相交,取交点到牙龈乳头顶点的距离作为牙龈乳头高度(PH)。
图1 冠宽(CW)、冠长(CL)和牙龈乳头高度(PH)
1.2.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标记者行一致性和自身重复性检验;根据CL、CW、CW/CL、PH、GW和GT值行系统聚类分析;不同聚类类别各项指标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当P≤0.05时,用最小显著差异t检验两两比较。本研究通过 Pearson 相关分析GT与GW、PH及CW/CL之间的相关性;性别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2.1牙周生物型分类结果
以上中切牙CL、CW、CW/CL、PH、GW和GT值6个指标的平均值行系统聚类分析,并绘制出系统聚类图(见图2)。从图中所示可得出可将牙周生物型分为2种类型:Ⅰ型(n=18),唇侧角化龈薄(GT=1.21±0.26 mm),牙冠偏窄长形(CW/CL=0.72±0.05,GW=4.91±0.49 mm),牙龈缘呈高扇形(PH=4.36±0.76 mm);Ⅱ型(n=21),唇侧角化龈较厚(GT=1.46±0.23 mm),牙冠偏方圆形(CW/CL=0.82±0.07,GW=6.94±0.76 mm),牙龈缘较平坦(PH=3.59±0.97 mm)。
图2 聚类分析
2.2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类型间指标比较其均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3冠龈形态指标间的相关性
本研究通过 Pearson 相关分析GT与GW、PH及CW/CL之间的相关性,得到GT与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见表2),仅发现GT与GW间有正相关关系。GT与PH、CW/CL间均无显著相关性。通过Pearson 相关分析,得到GW与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见表3),GW与CW/CL间呈正相关,而GW与PH无显著相关性。PH与CW/CL显示负相关(r=0.374,P=0.025)。
表1 不同聚类分型冠龈形态指标均值
表2 牙龈厚度与各指标间的相关性
表3 角化龈宽度与各指标间的相关性
2.4性别对牙周生物型的影响
不同性别牙周生物型的分布见表4。在男性汉族青年志愿者中,薄扇型占 52.9%,厚平型占47.1%;女性薄扇型占 36.4%,厚平型占63.6%。男性薄扇型比例高于女性,厚平型比例低于女性,但男女间牙周生物型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的各项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见表5),男女间PH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W/CL、GW和GT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种牙周生物型的分布
表5 不同性别的各项指标
注:与女性组相比,*P<0.05。
目前牙周生物型的分类尚无统一标准,测量方法多种多样[2]。苏莎[4]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将中国汉族青年的上颌前牙冠龈形态分为三种类型:薄扇型、厚平型和中间型。Shao[5]使用聚类分析法,将牙周生物型分为厚平型、中间厚平型、中间薄扇型和薄扇型4种类型。本研究同样采用系统聚类的分类方法,将牙周生物型分为两型:Ⅰ型唇侧角化龈薄且窄,牙冠呈窄长形,龈缘呈高扇形,与薄扇型相符合;Ⅱ型唇侧角化龈厚且宽,牙冠偏方圆形,龈缘平坦,与厚平型相符合,而无中间型。各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因为研究样本量不够充分,牙龈厚度的确定方法多种多样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定具有可比性等,所以结果各不相同。
以往研究表面,上颌中切牙的形态与牙周生物型有较大的相关性[6]。本研究中,GT与GW间的关系具有显著正相关,GT与CW/CL呈负相关,与多数学者[7]看法相同;得出GW与CW/CL正相关却与PH呈负相关,关于此方面研究较少,但此结论与传统的牙周表型特征的描述相符。提示我们医师可在临床治疗之前,通过牙冠形态判断生物型的薄厚,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对于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准确地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关于性别对牙周生物型相关指标影响的研究暂无一致性结论。赵宇骁[8]认为牙周生物型与性别没有明显相关性。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牙周生物型在分布上存在一定差异,男性大多为薄扇型,女性大多为厚平型,与Manjunath[9]的研究结果相反,但结果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男女间 PH存在统计学差异,牙龈乳头的高度是与牙冠形状紧密相关,厚平型的方圆形牙冠的接触点较薄扇型的窄长形牙冠更接近根方,故PH更低。
总之,本研究归纳总结了上颌中切牙牙周生物型分类,为指导口腔医生进行个性化的口腔美学修复及疗效评估等提供理论基础。但仍有不足之处,如样本量不够充分、仅对中国汉族青年志愿者的上颌中切牙进行分类,且为横断面研究,未涉及到不同类型牙周表型对不同口腔治疗的反应等,需进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