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英
(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 吉林 132001)
骨创伤疼痛是一种正常的外科术后生理反应,当人体机能受到外界创伤后便会在应激反应的作用下产生疼痛感[1]。但是,当患者机体长期处于疼痛状态便会出现心脑血管疾病,对患者术后护理及机能恢复产生较大的影响[2]。本研究对本院100例骨创伤患者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护理,现将相关病例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4月在我院进行骨创伤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分配的方式细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n=50),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为(42.5±17.5)岁。对照组(n=50),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为(41±17)岁。纳入标准:①100例患者均为单纯性骨折。②所有患者颅脑、脏器、神经系统均无受损且精神状态良好。经统计学软件SPSS 22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就诊资料齐全且已经签署护理同意书。
对照组仍旧采用医院常规护理方式,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辅助家属进行用药指导、定期复查等。
实验组在常规性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方法如下:①成立疼痛控制小组,在护士长、麻醉师以及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合作下进行持续质量护理方案的制定。②对实验组患者开展首次评估,从多个方面了解并掌握患者的生理特征及疼痛护理期望,并以此作为疼痛管理措施的制定依据。③根据不同患者生理特征从而制定不同的护理方案,分阶段地进行治疗和护理。④定期对医护人员开展相关技能培训,最大程度上提高医护人员对于疼痛治疗与护理相关知识点掌握度,此外,还在在原有的护理体系基础上增加了病患护理反馈机制,并以反馈信息为参考标准进行多次评估。⑤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情绪安抚和心理疏导,让患者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对抗病魔。
两组患者经过一系列治疗和护理后,结合本院《外科手术患者护理标准》[3],以护理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以及骨创伤疼痛程度:无痛(0分)、轻度(≤4分)、中度(4<X<7)、重度(≤7)为实际观察指标。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为[n(%)],予以x2检验;计量资料为(±s),予以t检验。P值<0.05提示统计学意义成立。
表1 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表2 两组骨创患者疼痛程度对比[n(%)]
综上所述,对于骨创伤患者来说,由于受伤部位较为特殊,若不采用科学、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方法势必会影响自身机体恢复效率,因此,在进行骨创伤外科手术后,需要长时间接受优质的护理服务。传统的骨创伤护理体系无论是护理方法还是理念都过于常规化和笼统化,需要在原有的建设基础上,运用新的护理方法。而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措施便能有效地改善骨创伤患者护理现状,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感,还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是一种科学、优质的护理方式,值得各个医院进行临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