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金海
(敖汉旗医院心内二科,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随着个体年龄的增加,机体免疫力下降,基础性疾病的诱发可能增加,这就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增高。高龄冠心病患者相较于一般冠心病患者,病情变化更为复杂,治疗难度较大[1]。尤其是在运用介入术干预时,其可能会因为机体耐受性较差、手术创伤性较强等,产生并发症,影响术后康复进度与远期疗效。笔者结合不同途径的介入术治疗冠心病患者的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采取电脑排序先后的方式,将从我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84例资料完备的高龄冠心病患者84例,随机划分为2组——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2)。
入组标准:(1)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符合冠心病的相关指征,且年龄≥65岁[2];(2)患者符合手术的相应指征,无严重的功能性疾病与精神性疾病,意识清晰;(3)本次研究经过患者、患者家属与医院三方的批准,且共同协作完成。
对照组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65~74岁,平均(69.23±3.42)岁,高血脂患者17例、糖尿病患者25例;
观察组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65~75岁,平均(69.16±3.52)岁,高血脂患者18例、糖尿病患者24例。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加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在进入医院后,进行常规检查,且均符合PCI治疗的相关指征。在确定手术治疗后,术前3d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剂量为100 mg/d。
对照组取患者平卧位,略微分开患者的双腿,并且以右侧腹股沟横纹下1~2 cm股动脉作为穿刺点,并以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在成功穿刺后,对患者采取7F股动脉鞘管来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对手术视野进行引导,来对患者进行支架和球囊介入术治疗。
观察组取患者平卧位,并将其手臂向外伸展,手心向上来放置于平板之上,然后固定患者的手腕。以手掌横纹1~2 cm处桡动脉脉搏动最高点来作为穿刺点,并以1%利多卡因来进行局麻。在麻醉后,对患者桡动脉进行穿刺,并以6F鞘管置入桡动脉,将硝酸甘油盐水2mL、肝素注入,直到患者出现肝素化。然后,以造影剂来对患者冠状动脉进行造影观察,并在此引导下来对患者的支架、球囊介入治疗。
在术后,对穿刺点进行加压包扎,并适当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片100 mg/d进行强化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并对其加以记录,以手术时间、穿刺时间与手术成功率三项为主。同时,观察其术后穿刺血肿、皮下淤血、动静脉瘘的发生率。以随访的形式,对患者术后6个月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状况加以统计。
在本次研究中,所涉及到的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均纳入统计学软件SPSS 22.0中分析,将其运用t或者x2检验。根据P值与0.05的大小关系,确定其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上比较,其手术时间、穿刺时间与手术成功率上三项指标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从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后6个月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上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n(%)]
高龄患者的免疫力降低,耐受性较差,心理与生理敏感性较强。尤其是冠心病的诱发,本身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损伤。这就使得介入手术的实施风险增加,在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股动脉穿刺与桡动脉穿刺作为临床介入术常用途径,前者管径较粗,便于操作,但是动脉压力波动较大,使得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不良心血管事件增加;后者管径相对细微,在穿刺难度上有所增加,但是其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相对可观[3]。
综上所述,对高龄冠心病患者采取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患者在术后6个月的不良心血管事件也相对较少,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