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教改初探

2020-06-27 14:07李冰洁聂群成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李冰洁 聂群成

摘    要:在高职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有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这就需要革新专业课程教学。高职院校要立足教学改革背景以及能力培养,细化分析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教学的不足之处,在深入探索的同时提出一些合理的对策。基于次,本文主要对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教改进行了综合的分析。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教改方法

引言

本文以高职院校教育课程设置为切入点,就高职院校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教学模式改革方法,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高职教育设计课程设计概述

简单来说,高职教育设计课程设计就是专业学生在学习完一系列教育理论课程之后进行的专业课程实践。借助教育设计课程设计,对专业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一次全方位、系统化、层次化的工程实践训练,让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有效迁移、内化、整合、应用已掌握的多门教育理论课程知识,比如,工程材料课程、机械原理课程、理论力学课程、工程制图课程,在学以致用过程中高效巩固、复习的同时拓宽教育设计知识面。让专业学生可以在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实践过程中拥有正确的教育设计思想理念,锻炼实践、操作、创新、问题分析与解决等能力,更好地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以及日后从事一系列和教育技术相关的工作打好基础。

二、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课程地位不高、教学方式单一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师范生的信息素养这一共识已经深入人心,本应是教师教育课程类的翘楚,但相对于其他教师教育类课程来说,自身地位却并不高,在大部分院校是以选修课的形式来开展的,学分较低、学时较少。而且其教学计划、时安排、教室安排都是由学校统一安排,这种统一的模式客观上对课程改革不利。因此,有些教师仍然采用单一的方式、按照固定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设计,没有按学生的需求来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讲授方式去授课,课堂中缺乏互动、讨论环节,评价方式依然强调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

2.欠缺课程开发与设置

一些学校倾向于使用国外的研究成果,以理论研究为主,注重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完整性;而另一些高职院校则充分结合实践教育,通过设置实践教育平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使教学内容能够迎合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需求。当前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可以借鉴的优秀经验,各高校仅仅是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对教育课程进行开发和设计,将思维训练、创业实践与课程知识构建三方面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教改措施

1.具体课程设计目标

课程目标的描述应该是可以进行量化考核的,提倡用提高、改进、减低、达到、能够做到、识别、列出、选择、写出、评估、指出、会等词语。例如: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在……条件下能够按照……标准在……时间内完成……操作。或者:通过本次课程学员能过做到……,从而企业能够(提升、获得、达到)……。这样的课程目标让人一目了然,不论企业、培训组织方还是学员、学生,都能知道通过学习能得到什么,对课程的期待值会有所提高,进而也会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也是帮助教师更好地厘清授课思路,组织实施教学。课程目标描述中要避免用掌握、了解、理解、明白、懂得、领会、体会、认识、接受等词语。因为这些没有办法量化考核,没有办法考核学员到底理解没理解,理解到什么程度。例如,如果课程目标描述为:增强工作人员的客户服务意识,这里“服务意识的增强程度”就不容易进行量化考核。如果把课程目标改写为:顾客投诉率至少降低两个百分点。这样就能很容易量化培训效果了。

2.优化专业设置设计

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专业设置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与市场接轨。现阶段,产业结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也决定了高职专业设置的多样性与动态性。因此,要求高职院校能够及时、积极、灵活的就专业设置进行优化与调整。具体来看,在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过程中既需要考虑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也需要突破地域的约束,依据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针对人才的需求,科学恰当的调整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的特殊之处体现在其教学更加贴合经济界与企业界的实际需求,从某个方面来看,职业教育是完全服务于企业的,当然,其也必须符合教育的本质。企业的需求应当被考虑进高职的课程设置之中,并作为其中的主要指标。企业的领域性很强,且表现出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专业的应用领域与应用步骤企业均已熟知。企业对于自身的用人需求也十分明确,其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及基础素质均有着一定的标准,其中“实用”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标准,对此,这也为高职教育的改革方向指明了道路:注重培養人才的实用性,以多元化的方式提升人才的实践能力。对此,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需要使其中内容与时俱进,同时也不要过分的“脱离”现实;确保学生具有足够的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新课改的背景下,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需要满足社会不断进步的需求,要求高职院校与教师能够不断的改革与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职业教育,从某一方面来看,其是在顺应适应产业结构变化的基础上调整自身的教育结构,以达到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目的。对此,要求我们教师能够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积极有效的补充新知识、新技术,以便于向社会输出综合素质高的实用型人才。

3.确保课程设计方法合理性

在教学组织和设计过程中已经涉及到教学方法的问题了,已经考虑到是用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学习法还是其他教学方法,没法进行真实演练的课程中常用到的教学方法还有打比方、作对比、炼口诀。可以进行演练操作的课程建议使用讲解、演示、练习、评比四步法。根据教学情况可以循环使用四步法,直到学生完全掌握操作要领为止。不用担心循环使用四步法会引起学生的学习疲劳感,每一次循环都可以发现新问题,学生都会有新收获。例如,在工程实践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引专业学生针对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题目、内容等,在操作现代化设计软件设备过程中将多种先进的设计方法和机械理论知识同时渗透其中,可以将虚拟仿真软件应用到高职教育各环节,仿真分析设计的机械零部件,比如齿轮,评估其具有的动力学性能。学生也可以巧用ANASY、ABAQUS等有限元软件[5],分析所设计的各类关键性机械零部件具有的强度,利用现代软件进行多层面编程计算,对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合理化对比检验,深化设计的机械零部件结构,让学生在灵活操作多种现代化软件设备过程中保证设计质量,提升理论知识应用、实践操作、问题分析、创新、设计等能力,在完善方法以及手段过程中,促使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符合新工科教育要求。

4.深化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教学项目

随着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题目、内容、方法以及手段优化完善,课程设计的教学项目也需要进行合理化调整。高职院校要根据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中采用的设计软件设备、现代化设计方法,围绕新工科教育的理念、目标、关键点等,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已具备的专业理论基础、专业能力等,在机械理论学习、工程综合实践二者联系过程中深化设计教学项目,提升教学项目的可行性、全面性、层次性、时效性等,符合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改革的要求。高职院校要从工科教育、能力培养两大层面入手,在对比、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课程设计的各类教学项目,在细化分析教学项目的同时,科学调整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周期数,在分阶段、分学期过程中适当增加设计时间,确保不同层次学生更好地将学到的机械理论知识、高职教育方法应用到工程实践训练各个方面,在学以致用过程中进行创新实践,在创意设计过程中掌握现代化的高职教育思想理念,深层次发展工科背景下必须具备的各项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有效完善以及提升自我,持续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

5.教学方模块化

模块式教学是基于职业(工种)以及技能探究的基础上,依据相应的岗位需求,将相应的教学大纲以及教材设定成若干个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模块。该教学方式特点培训目标清晰,各个模块均有对应学习目标,学生需要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满足本职业的能力要求。各个模块的相应课程设置,均需要在分析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前提下进行,依据行业内的能力要求按需施教,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束语

综合而言,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高职教育应当积极的进行动态调整,注重其中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变革,遵从学生的内在化发展需求,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从而为社会输出应用型人才,推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杏妹.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科技資讯,2019,17(19):119+121.

[2]赵文明.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高职软件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科技视界,2019(17):161-162.

[3]李卫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类课程设计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08):163-164.

[4]文萍,黄日健,佘雅斌.基于选择性教育理念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J].教育导刊,2019(03):93-96.

[5]王晓雪.高职学校信息化教学实例设计[J].中外企业家,2019(06):183.

[6]马浩.高职教育中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课程设计[J].电子商务,2016(04):89-90.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