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2020-06-27 14:07郝丽
知识文库 2020年12期
关键词:思辨性高中语文文章

郝丽

在高中语文阅读中,学生思维能力的贫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高中語文阅读应激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善于概括,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表达自己独特新颖的感悟和思考,显示出理性的力量和思想深度。

一直以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都沿用传统模式展开教学,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诸多不足,导致其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需求,这就意味着在新时代下必须要有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及现代教育发展需求。基于新形势下,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有效途径,所以改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必然选择。笔者深入学习思辨能力理论研究作品,并进行一系列培养和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研究。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总结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策略,以期更好地开展高中语文的思辨性解读,进一步提升学生在信息面前辨明真伪、把握本质的能力。

1 思辨性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

1.1 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故教学目标指向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遵循思辨性阅读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跟随自己的逻辑思维去分析文章。例如在教《鸿门宴》时,教师应采用适合学生理解文章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掌握事情发展的脉络,让学生拥有自己的阅读逻辑,从而带着问题进行思辨性阅读,从典型事件中分析出项羽、刘邦、樊哙等人物的性格特征。

1.2 启发性原则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曾写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教师来说,既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更要适当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思辨性阅读兴趣,鼓励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思辨性阅读,最终达到提高思辨性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之目的。

1.3 层进性原则

“思维训练与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长期的积淀与反复的训练。”层进性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积累文本知识到提高自身素养的推进过程。层进性原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的思辨能力。

2 思辨性阅读教学内容的选取

新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它是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突破口。想要提高思辨性阅读能力,既要增加阅读古今中外名篇名著的数量,进入人物角色本身,体味人物多变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起伏,也要结合当今时事要闻,多角度地掌握时政,剖析奥义。

苏教版必修课本中的文言文名篇《劝学》、《师说》、《兰亭集序》、《赤壁赋》、《烛之武退秦师》等都可以运用思辨性阅读进行教学。另外,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等课文,都是苏教版必修课本中著名的议论文,教学时都可以要求学生灵活运用辩证分析法、假设说理法与正反因果法进行论述,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思辨性阅读教学方法的采用

3.1 讲授法

讲授法就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给学生介绍作品的主题和文章大体思路,让学生在脑海中初步形成对文章的理解,对主旨的把握。

例如在教学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时,教师首先使用讲授法,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进行铺垫性描述,使学生有所感知;同时用区别于本文的语言刻画作品本身,从而使学生萌生阅读兴趣。然后,教师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可为什么要大篇幅的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教师让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掌握文章的结构层次。最后,教师提出一些与文章有关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思辨性阅读,构建正确的文化观,历史观,价值观,继而提高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

3.2 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谈话能激起学生瞬间的想法,让学生积极调动各种资源去相互交流,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特定的词汇或者语段引导学生产生联想或者共鸣,学生之间通力合作,完成或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不同知识层面的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既帮助自己解决了问题,也让他人有了收获,这无疑是一个双赢的策略。

例如在教学莎士比亚的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教师首先抓住罗密欧与朱丽叶殉情的段落,引导学生思考:你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殉情有什么想法?然后,教师让学生自由分组合作交流,共同编排人物角色,在对作品整体感知的前提下,教师查漏补缺,对故事脉络进行逻辑性解析,并对罗密欧和朱丽叶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思辨性阅读的潜能,调动起学生思辨性阅读的积极性,不以自己的经验代替学生的阅读,把阅读真正还给学生,力求师生交流的平等,最终让学生体会到思辨性阅读的乐趣。当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排练舞台剧,在表演过程中深入体会自己所饰演的人物角色,进而正确认识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

3.3 练习法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才能称之为教学,练习法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夯实思辨性阅读的能力。

以《寡人之于国也》为例,文章重点是以梁惠王为引,嘲讽了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干着吃人的行径。学生在学完本篇文章后,不仅学习了儒家学派的思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见识了文学大家的论辩艺术;既感受了孟子伟大崇高的人格,也映射出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通过思辨性阅读,学生在完成文言文阅读时,可以体悟到古代文字和现代文字表达方式和表达内涵的区别。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孟子及儒家学派的理论知识,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对孟子思想进行探讨,从而发展、构建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体系。

3.4 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将学生合理分成多个阅读小组,以小学合作的形式展开思辨讨论与交流,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目标设置思辨性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改善以往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传统模式。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必须清晰简明,并贴近阅读教学内容,在学生认知理解范围内。

以《鸿门宴》一课教学为例,该课在结尾处说明亚父范增获得了一个结论:“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学生读到结尾可能也会不知所云,教师此时可以提出思辨性问题:“为何作为项羽智囊的范增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呢?”以此作为思辨的契机,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析探讨。提出问题后,具体可将学生分成若干阅读小组,思考讨论刘邦为何最终能夺取天下。为进一步升华讨论氛围,教师还以提出问题:“在那个时代,刘邦和项羽谁才是真正的英雄?”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了解、认识这两个历史人物,同时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通过这样以思辨性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合作讨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能培养学生对角度看待问题、独立思考能力及阅读思辨能力。

4 思辨性阅读教学方法的思考

高中生的经验和知识有限,认知水平较低,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判断态度和判断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辩证逻辑思维,科学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探索学习,使其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与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提高思考分析能力及语文素养。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的视野里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是最具人文性和科学性的培养策略。

(作者单位:江苏省清浦中学)

猜你喜欢
思辨性高中语文文章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高考作文的思辨性摭谈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思辨性阅读在推进名著阅读中的运用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