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娇
教育戏剧,是把“戏剧”作为一种手段,旨在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学方式。本文综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提出了两种较为适用的教育戏剧操作方式:渗入式教育戏剧操作法以及工作坊式教育戏剧操作法。
1 “教育戏剧”的概念界定
“教育戏剧”一词最早对应的英文名是“Educational Drama”,即统称将戏剧的有关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的活动。后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部分学者将“Educational Drama”又进一步分为了DIE (Drama in Education) 和TIE(Theatre in Education),前者指将戏剧的内容、技巧运用于学校教学中的一种方法,并逐渐被更多国内学者翻译为“教育戏剧”;后者则通常被译作“教育剧场”。
目前国内对“教育戏剧”的界定主要存在两种较具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上海戏剧学院李婴宁教授所认为的广义的“教育戏剧”,包含DIE和TIE:
“教育戏剧是在社会文化及普及教育过程中运用的戏剧方法,也就是把戏剧元素作为教育方法应用在教学或社会文化活动中,让学习对象在戏剧实践中达到学习目标和目的。”
而另一种是以台湾张晓华教授为代表的狭义的“教育戏剧”即DIE,他认为:“教育戏剧是运用戏剧与剧场技巧,从事于学校课堂的教学方法,它是以人性自然法则、自发性的群体及外在接触,在指导者有计划与架构之教学策略引导下,以创作性戏剧、即兴演出、角色扮演、观察、模仿、游戏等方式进行,让参与者在彼此互动关系中,能充分地发挥想象、表达思想,由实作中学习,以期使学习者获得美感经验,增进智能与生活技能。”
结合上述两者的定义以有关DIE的文献来看,“教育戏剧”实质是通过在学校教学中应用戏剧的相关知识、技能,帮助学生理解授课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其通常在课堂中进行,有着较为明确的课程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是引导者。
2 两种较为可行的教育戏剧操作法
2.1 渗入式教育戏剧操作法
2.1.1 方法簡述
所谓渗入式教育戏剧操作法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某种与戏剧有关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通常来讲,有两种思路: 一是运用戏剧情境模式,借助戏剧因素,来呈现一些教学内容。一是创设特殊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戏剧性的即兴对话。
应当注意的是,如果仅仅在某个活动环节应用了动作模仿亦或分角色朗读等,不能称之为“渗入式戏剧教学方法”。因此,虽有教师应用到了一些表演类的活动,但总的来说,都尚未将这些方法与戏剧的相关内容对应起来,形成系统的操作流程。因此,在后续的讨论中,笔者将以课文《小蝌蚪找妈妈》为例,简要叙述一堂完整地融合了教育戏剧操作方式的课程。
2.1.2 案例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讲述了几只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成长过程中找妈妈的故事。本故事被选入了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34课,选入时有改动。基于前文所述,本课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识记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2)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了解小蝌蚪在鲤鱼妈妈等动物的帮助下,找到青蛙妈妈的过程。(4)学会简单的动作模仿,能通过自己的理解简述故事大意。
因此,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笔者确立了以找中说——说中创——演中悟——悟中编为主的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教师首先创设情境,导入课题。以“我有一个好朋友,叫小蝌蚪”,引入“小蝌蚪”一词,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画出小蝌蚪的样子;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寻人启事”,导入课题:小蝌蚪找妈妈。这两个环节运用到了教育戏剧中常用的想象入境和绘画两种实施方式。其次,设计活动,学习新课。教师可以设问,小蝌蚪的妈妈长什么样子呢?(提示:寻人启事里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一点)紧接着,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青蛙妈妈的样子。再由教师扮演鲤鱼妈妈,学生扮演小蝌蚪。(体会“迎上去”)指导学生修改“寻人启事”,(落款处为“长出后腿的小蝌蚪”,吸引学生注意此处)学生根据理解画出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小蝌蚪们碰到了小乌龟,老师读课文相应部分,学生根据教师的 叙述随意动作,边讲边演。(体会“追上去”)再次修改“寻人启事”,将小蝌蚪妈妈的长相描写具体。该环节主要采用了教育戏剧中的教师入戏、绘画和说故事方式。
第二课时:首先复习课文,导入新课。先是回顾“寻人启事”内容,牢记青蛙妈妈的样子。引导学生继续寻找青蛙妈妈,进入本课重点。其次,细读课文,深入引导。1.小蝌蚪的身体又发生了变化,变成什么样了?(画一画)2.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了,想象一下小蝌蚪会对妈妈说什么?3.教师即兴扮演青蛙妈妈,与成为小蝌蚪的学生展开对话。4.再读课文,看看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出示PPT,填写关键词语)5.回顾青蛙妈妈的样子。此环节主要运用了绘图和角色扮演的方式。第三,总结课文,深入拓展。学生分角色表演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让扮演小蝌蚪的学生接受“小记者”们的采访,再一次巩固课文内容。再通过“词语猜猜猜”活动,加强对生字的记忆。同时结合小蝌蚪的变化图和课文内容,绘出“小蝌蚪找妈妈”过程图。此环节运用到了角色扮演、新闻报导、双人默剧等常见的教育戏剧实施方式。
2.2 工作坊式教育戏剧操作法
2.2.1 方法简述
“教育戏剧工作坊”可理解为:教师围绕某一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一种较为轻松、有趣的互动方式中将一系列的戏剧行为串联起来,进行探索学习。简单来说,“工作坊式教育戏剧操作法”大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阶段:(1)准备活动阶段。包括拟定教学计划、引起动机、课前预习和暖身活动;(2)发展活动阶段。包括戏剧游戏、讨论、记录并分享讨论结果、表演初尝试。(3)实践活动阶段。暖身活动、表演进行时、讨论表演情况、拟定演出计划。(4)反思活动阶段。包括暖身活动、演出时间、评价总结。
2.2.2 案例分析
故事《三个和尚》根据中国“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个古老的民间讽刺性故事创作。故事情节简单,内容也不复杂,小和尚、瘦和尚和胖和尚的形象鲜明,其中简单的对话和行为完全表现出了三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给人以朴拙、善良的美感。关于“三个和尚”戏剧工作坊的活动计划成以下几点教学目标:(1)熟知《三个和尚》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进行讲述;(2)能清楚描述出小和尚、瘦和尚、胖和尚的特点,即兴表演故事片段;(3)能从“三个和尚”身上体会人性的一些弱点,学会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团结,学会集合众人的力量解决问题;(4)能自信地扮演故事中的角色;(5)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故事进行再创造。
《三个和尚》工作坊实施流程大致如下:1、准备活动阶段。用独特的方式自我介绍,增进了解;订立工作坊规则;告知工作坊主题,分发《三个和尚》故事文本,完成相应学习单;暖身活动:镜子游戏。2、发展活动阶段。戏剧游戏:我不是我;《三个和尚》故事大讨论一;绘出三个和尚故事发展图,即兴讲述故事大意;讨论二: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故事发展的前后关系;角色体验:挑水和抬水;3、实践活动阶段。该阶段分两次活动,第一次活动可设计为观看动画片《三个和尚》;教师入戏:即兴表演故事片段;回忆表演内容,发现问题;分小组即兴表演故事内容;表演的回顾总结。第二次活动可设计为故事接龙:回忆第三天内容;划分故事内容,分组讨论表演细节;分小组分环节表演,并讨论演出中的问题;4、反思活动阶段。各小组分段表演故事情节;师生讨论:演出中的优点和不足;分享几天的活动感悟。
3 小结
1911年,英国女教师哈里特·芬雷·琼森(Harriet Finlay Johnson)写成《教学中的戏剧方法》,介绍了在学校教学中应用戏剧方法。在随后的100多年间,教育戏剧在英美以及港台地区得以迅速发展。2001年,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将戏剧列入艺术课程标准之中,使之与传统的音乐、美术并列。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倡导“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阅读。”如何將教育戏剧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并在语文课程里发挥功效,这不仅是阅读教学方式方法的拓展,也是解决外来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实践的关键问题。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天府第七中学)